【摘要】:唐代宮廷音樂是音樂的主流方向,而琵琶在宮廷音樂中的使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唐代宮廷音樂中的重要樂器。其可以表現在參與了唐代宮廷燕樂、唐代宮廷雅樂、與唐代音樂的對外傳播上,以下將從這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唐代宮廷音樂;琵琶藝術
燕樂是唐代最重要的音樂類型,又作“宴樂”、“?樂”,是用于宮廷宴飲游樂以及一般欣賞活動時所用的音樂。燕樂吸收了唐代民間俗樂的藝術精粹,又融入了大量的胡樂,展現出了一種新的音樂藝術面貌。而琵琶作為“胡樂”最重要的伴奏樂器,始終存在于唐代的宮廷燕樂之中。唐代燕樂無論是在唐初期設立的“九部樂”中亦或是改進后的“十部樂”中都被統治者列為眾多樂部之首。隋代在樂部設立上不僅保留了前朝的音樂元素,還大量融入外來音樂元素。隋朝初期已經設有“七部樂”:國伎、高麗伎、清商伎、安國伎、天竺伎、龜茲伎、文康伎。隋煬帝時期增設了“疏勒伎”與“康國伎”兩個樂部,將隋“七部樂”擴展為“九部樂”。九部樂的樂制一直延續到唐太宗時期,唐太宗繼位后對九部樂實施了結構的改革,改“國伎”為“西涼”,廢“天竺”,增設了“扶南伎”,其后又加設了“高昌伎”樂部,使之最終確定下來,形成了唐代特有的“十部樂”。十部樂中僅“清樂”是古人所說的“華夏正聲”,是漢族傳統音樂,而其他部伎則多是由少數民族音樂和外國音樂組成,較多是通過“龜茲樂”或與“龜茲樂”融合之后,傳到就中原地區,因此,十部樂中,“龜茲樂”最為優異,無論是隋朝“七部樂”或是唐代“十部樂”,“龜茲伎”始終存在與燕樂各樂部中,尤其受到重視與歡迎。唐代杜佑在《通典》中有記載到:“自周隋以來,管弦雜曲將數百曲,多用‘西涼樂’,鼓樂多用‘龜茲樂’。其曲度皆時俗所知也。”[1]唐太宗貞觀十六年,在九、十部樂的基礎上,設立了“坐、立部伎”二伎。 “龜茲樂”在其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坐部伎即燕樂,以琵琶為主,故謂之琵琶曲。”[2]“又據《通典》卷一四六‘立部伎’說:‘皆擂大鼓,雜以龜茲聲’;‘坐部伎’說:‘皆用龜茲樂。’”[3]由于以上原因,龜茲樂中使用的主要樂器是曲項琵琶,在宮廷燕樂中占有一席之地。
雅樂是為封建社會中的“禮”服務的,主要用于祭祀典禮的吉樂之中備受統治者推崇,“聽雅頌之聲,志得廣焉。”中古之后雅樂的運用范圍逐漸擴大,至唐代雅樂不僅用于祭祀,還用于嘉禮、賓禮和軍禮的儀式之中。雅樂自成立以來其中所用音樂都來自于正統漢族傳統音樂,發展到隋代雅樂開始融入了胡俗音樂的元素,隋唐音樂家鄭譯向來自于龜茲地區的音樂家、琵琶演奏家蘇祗婆拜師學藝,將西域音樂元素的“五旦七聲”調論與中原傳統民族音樂的雅樂相結合,創造出新的音樂理論——雅樂八十四調。“清代凌廷堪的《燕樂考原》通過史料輯佚和校勘的方法對唐代燕樂二十八調和八十四調進行了理論演繹,書中提出龜茲樂律是唐代雅俗調的基礎。” [4]唐代燕樂二十八調中,琵琶也是其主要樂器之一,《遼史》載:“四旦二十八調,不用黍律。以琵琶弦協之。”
琵琶參與了唐代音樂文化的對外傳播。由于唐代社會經濟發達,文化繁榮,成為當時世界實力雄厚的國家,周邊各國紛紛派出使者皆來唐朝學習現今的文化和技術。這些遣唐使也將唐代的音樂文化帶回自己的國家,琵琶藝術隨著交流傳播甚遠,東至朝鮮半島,其中以日本尤為突出。從公元630年到公元894年,日本多次派出“遣唐使”,前后多達十九次。這些使者中,包括通曉音律之人,著名的有吉備真備、永忠、最澄、大戶清上、藤原貞敏等,他們對琵琶藝術東渡日本并在日本雅樂中廣泛傳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日本學者林謙三先生說:“‘仁明天皇承和五年(公元八三八年,唐文宗開成三年)以遣唐使判官入唐的藤原貞敏,從年輕時就精于琵琶,他趁入唐的機會,學得中唐時代的琵琶新說。’”“‘貞敏一入唐土,就在揚州從廉承武傳授了《琵琶諸調子品》一卷。其內容是琵琶二十八調及其合弦,卷末有貞敏自己其受的次第……’”。[5]這段話記載了日本藤原貞敏到揚州以后,向唐代本土琵琶家廉承武學習琵琶技藝,得到了廉承武贈予的琵琶譜集——《琵琶諸調子品》一卷,里面的內容是關于琵琶的定調及其合弦,貞敏轉抄并且加入自跋。
目前日本收藏的唐代琵琶曲譜也反應了唐代琵琶藝術的對外傳播。《天平琵琶譜》集成于公元 747 年(唐玄宗天寶年間), 是目前世界范圍內已知的最早的琵琶譜集,一共有十四個譜字,其譜字字形與《敦煌曲譜》中的字型十分相似,現收藏于日本正倉院;《大唐開成琵琶譜》(又名《琵琶諸調子品》)抄錄于838年(唐文宗開成年間),由日本遣唐使藤原貞敏在唐代學習時唐抄錄,后帶回日本,記錄了四十一首曲目及二十七種調弦法,目前收藏于日本的宮內廳書陵部;《五弦琵琶譜》,成于唐武宗會昌年間(公元 842 年),在日本近衛家藏秘卷中被發現,現藏于日本陽明文庫;《南宮琵琶譜》(或稱《伏見宮本琵琶譜》)抄錄于公元921 年,是藤原貞敏的弟子貞保親王收集整理,譜中共有二十個譜字,錄有十三道“調子譜”,包含兩首“指彈曲(以手指彈奏而非撥子)”,其余均為撥彈,這兩首“指彈曲”是目前研究唐代指彈琵琶音樂的唯一曲譜資料,現在被收藏于日本宮內廳書陵部。目前日本收藏館中還保存有中國的唐代琵琶,分別是藏于南倉的紫檀木畫槽琵琶、藏于正倉院北倉螺鈿紫檀琵琶、螺鈿紫檀五弦琵琶、螺鈿紫檀阮咸。
以上列舉的三個方面可見琵琶藝術在唐代宮廷中的存在與盛行。
注釋:
[1][唐]《通典》杜佑.中華書局校點本,1988
[2][唐]《通典.坐部伎》杜佑.中華書局校點本,1988
[3]《中國琵琶史稿》韓淑德、張之年.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0
[4]《唐代胡樂入華及審美問題研究》羅希.西北大學 2012
[5]《中國琵琶史稿》韓淑德、張之年.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