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繼一戰之后人類歷史上發生的最大規模的戰爭。戰火燃及歐洲、亞洲、非洲和大洋洲,是人類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危害最嚴重、持續時間最長、參戰國最多、波及范圍最廣的一場戰爭,戰爭之慘烈前所未見給人類世界造成了非常巨大的、深遠的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各個戰場的戰況進行比較的話,那么在東歐的戰局對戰爭有著決定性作用。德軍將大部分的精銳部隊放在了那個戰場上,那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主戰場——蘇德戰場。
蘇德戰爭爆發初期,由于德軍的突然襲擊,蘇軍一路潰敗。德軍憑借局部優勢兵力和先進的軍事裝備和戰術長驅直入,大規模殲滅蘇軍的有生力量,深入蘇聯境內六公多公里。直至1942年6月的斯大林格勒會戰,德軍進攻受挫,并在烏克蘭東部雙方陷入膠著,互有勝負。最終蘇軍憑借人力物力上的優勢逐漸占據主動,最后蘇軍進入戰略反攻階段。最終于1945年4月30日攻占德國首都柏林。5月8日夜間,德國舉行了無條件投降儀式,投降書于9日凌晨生效,蘇德戰爭就此結束,也標志著二戰在歐洲戰場的告終。
縱觀整個蘇德戰爭,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龐大、戰況最激烈、傷亡最慘重的戰場。同時也讓我們看到在整個戰爭初期蘇軍是那么的不堪一擊,經常出現一個戰役幾十萬蘇軍被德軍圍殲,當時的新聞媒體報道每一次戰役的殲敵數量時,讓世界嘩然。這是人類有史以來重未出現過一次戰役殲敵如此之多的記錄,當然這個成績的取得完全得益于工業革命給人類帶來的先進的武器裝備。德軍先進的軍事裝備和具有高機械化程度高的先進戰術,使軍隊高機動化的對敵實施快速包圍,并快速殲滅被圍之敵。而蘇聯方面在十月革命后的近二十年國家建設中,在列寧、斯大林的領導下其整個國家的國力大增,工業化水平也不低,雖然比起德國來說要差一點,但距離不大。再者蘇聯國土遼闊人口也比德國多,為什么戰爭一爆發就那么的不堪一擊呢?在蘇聯建國到戰爭爆發的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蘇聯內部其實是存在很大問題的,我們翻閱蘇聯的那段歷史和他們整個民族的歷史不難發現蘇聯為什么會從最初的慘敗到最后的慘勝。
一、蘇聯戰爭準備不足,1939年8月23日蘇聯與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蘇聯一直幻想德國不會進攻蘇聯,從而疏于防備,蘇聯有遠期計劃,但無近期準備。主要是因為蘇聯的軍隊現代化建設正在進行中,還不完備,缺憾很多還需要一段時間來建設,所有蘇聯的主要精力在建設軍隊方面,防備德國的心思少了許多。
二、蘇德戰爭時,蘇聯紅軍剛剛經歷了斯大林同志的“大清洗” 或“大肅反”。1934—1938年蘇聯的大清洗開創了人類歷史上不曾有過的先例:一個政黨將自己一半的成員逮捕,一個政權將自己多數的上層成員處決,一支軍隊的軍官團在和平時期幾乎被全部消滅,一個國家的公民看到門外有汽車停下就懷疑自己將被逮捕。據蘇聯解體后解密的蘇聯檔案,我們可能看到當時蘇聯的“大清洗”程度有多深,涉及的范圍有多廣。5個元帥殺了3個,16個集團軍級的司令殺了15個,67個軍長殺了60個,師旅級干部大概60%被殺,一萬五千優秀的軍官被殺,四萬名軍官被發配,對于人民只要說是反革命就直接拉出去槍斃。肅反是蘇聯整個短短幾十年歷史上最慘痛的一件事情,被殺的人幾乎跟德國納粹侵略的時候犧牲的人數差不多,直接導致了把蘇軍的精銳軍官都清算掉了,很多部隊根本就沒有主官,沒有指揮官,全是政委帶隊。所以,當時蘇聯紅軍的軍官都是毫無經驗的新兵,戰斗力大大削弱,導致蘇德戰爭爆發時紅軍不堪一擊,頭半年打得蘇軍400多萬人被殲,德軍損失很小,后來蘇軍那些指揮官很多都是從集中營里放出來的,有一些是從年青軍官里提拔成長起來的。
三、納粹德國的軍隊在當時士氣高漲,勢不可擋,的確擁有紅軍無法比的戰斗力。加之德軍裝備有工業革命帶來的先進的武器,并結合先進武器而完善的先進的軍事思想,蘇軍在這方面都還處于初級階段不完善,所以戰爭初期被德軍打得暈頭轉向。
在敵我雙方差距這樣大的情況下,最終為什么蘇聯還是贏得了這場戰爭呢?當然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我認為最主要的一個因素、起主導作用的因素還是人的因素。一是蘇聯這個民族最大特征就具有勇敢頑強、堅忍不拔,具有鋼鐵般的意志力,在戰爭的過程中逐漸成長起來一大批優秀將領,彌補了戰爭初期的軍事力量的不足。二是永不退縮的精神,在斯大林格勒和列寧格勒戰役中表現出的那種驚人的毅力讓我們嘆為觀止。斯大林格勒大會戰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殘酷的戰爭、列寧格勒圍城戰被列入世界歷史上最血腥的戰役,這兩次戰役最終以蘇聯人堅持到最后而勝利。斯大林格勒戰役最后發展成一場拉鋸戰,雙方對每一寸土地爭奪得都很激勵,蘇軍在丟失三分之二城市的情況下最后占勝德軍;列寧格勒戰役中列寧格勒被納粹德國圍困長達900天的時間里,共有64.2萬人餓死和凍死,2.1萬人死于德軍的空襲和炮擊。從這兩個典型的戰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戰略、戰術上來說蘇聯軍隊都無法與德軍相比,戰爭后期蘇軍雖然屢戰屢勝,但實際上是贏在國家的經濟實力和兵源實力上,蘇聯人民就是靠這種頑強的毅力不怕苦、不怕死的鋼鐵般的意志來獲得最后的勝利。三是全民一心投入到抗擊入侵者的戰斗中去。在莫斯科保衛戰中,發動了60萬人圍繞莫斯科城修筑起三道防御工事,其中婦女的數量占了四分之三。 到10月末,僅婦女兒童就構筑了700公里反坦克塹壕,挖掘了300多萬立方米的泥土,修筑了3800余個臨時和固定火力點。縱觀這樣的民族、這樣的人民,實際他們才是最強大的力量,是一切力量都打不垮的鋼鐵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