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祭灶”流行于中國的眾多地區,并且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在民眾的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祭灶”中的灶神有著與其他神的敬仰所不同的諧謔與戲弄的態度,而且在民間傳說中對于灶神的來歷也是地位不高的現象,使得“祭灶”的習俗更加值得研究。
【關鍵詞】:祭灶;灶神;文化內涵
在筆者的家鄉,祭灶的時間是在每年的臘月二十三,這天直接也被稱為祭灶,還有些地區稱祭灶是過小年,“祭灶”也可以稱“送灶”因為在民間多只有“送灶”,在這一天要將灶王爺送回天上,祭灶的灶神,又稱灶王爺在民間別當作是掌管飲食,并掌管監察職能的神,還一種說法灶神是司命神。
一、史料中的“祭灶”
(一)史料中的灶神
對于灶神的性別以及是否有灶王奶奶也有討論。《史記·武紀·索隱》引司馬彪著《莊子》云:“話,灶神也,如美女,衣赤。”《后漢書陰識傳》注引《雜五行書》說:“灶神名禪,字子郭,衣黃衣。”,灶神是名女性。還有說灶神是夫妻的說法的,東漢許慎《五經異義》中記載了灶神為夫婦二人的說法:“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姓王名博頰。”在南朝梁宗凜撰《荊楚歲時記》中說:“灶神姓蘇名吉利。”隋杜臺卿《玉燭寶典》卷十二引《灶書》曰:“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名傳頰。”我們可以看到,民間的灶神以及“祭灶”的悠久與復雜。
(二)史料中的祭灶習俗
“祭灶”習俗由來已久,主要祭祀物品是麻糖,也稱“祭灶糖”,《海鹽圖經》解釋了祭灶要用糖的原因:“送灶用糖粉團,以灶神朝天言人過失,用糖取膠牙意”,這種說法直到現在還被人們所認同。“祭灶”在官方和民間都有所重視,是最早的祭祀之一,但在早期的文獻中并沒有提及祭灶的方式。《禮記》一書中,它就被列為國家祀典的七祀(一說五祀)之一,受到天子和庶民的供奉。而后在《漢書》《后漢書》中均有記載。在《史記·封禪書》中記錄了漢武帝祀灶的記載,“少君言上曰:祠灶則致物,致物則丹沙可化為黃金…于是天子親祠灶”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以前是民間活動的。《白虎通》就有關于“祭灶以雉”的記載。《淮南萬畢術》已有“灶神晦日歸天,白人罪”的說法。戰國時期的《戰國策》中有記載復涂偵勸誡衛靈公的故事中說到灶神,衛靈公被比作灶神而憤怒,可見灶神的地位不高。唐李廓的《鏡聽詞》中“匣中取鏡辭灶王”是將灶神稱為灶王的。南宋《東京夢華錄》也記載了祭祀的過程:“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請僧道看經,備酒果送神,燒合家替代錢紙,貼灶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門,謂之‘醉司命’。”《葷下歲時記》內也有“醉司命。”已經可見于民眾對于灶神的一種轉變后的情景了。明代開始出現了我們現代習俗的雛形,明沈榜《宛署雜記》記載明代的祀灶時說:“祀灶,坊民刻馬形印之為灶馬,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農民器以焚之灶前,謂之送灶君上天。別具小糖餅,奉灶君。具黑豆寸草宛許為養馬具,群一家少長羅拜,即囑之曰:`辛甘臭辣,灶君莫言’。”清顧祿《清嘉錄》卷十二“跳灶王”條:“月朔,乞兒三五人為一隊,扮灶公灶婆,噪于門庭以乞錢,至二十四日止,謂之跳灶王。”記載了清朝時期“祭灶”時是有“跳灶王”的儀式。這種習俗在當代的心理是否發生了變化,就需要我們從以前習俗的變遷并結合現代“祭灶”習俗進行考察了。
二“祭灶”習俗的文化內涵
從文獻所得的“祭灶”習俗以及現狀的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一種文化產生及形成是不斷地進行傳承變遷的過程,現代“祭灶”習俗也是空間和時間這兩個維度在不斷起作用的結果。“祭灶”作為古代官方和民眾都較為重視的一項習俗,在不斷地變化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形式,在民眾生活中仍然盛行。“祭灶”的目的在于希望能夠平安順利地進入下一年,向神靈獻媚,祈吉避禍,《論語·八佾》就有“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之說。現代來講,民眾心里的保平安的思想仍然存在而并無弱化的趨勢,所以“祭灶”儀式仍然有著其自身的文化內涵。
(一)民眾的趨吉避兇的心理
人們天性中就有求吉避兇的心理,民間對于灶神的祭祀最早主要是避禍,因為有說法是神仙每年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情況,而灶神在民眾生活中一日三次都離不開,所以灶神知道民眾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情,人們擔心灶神會向玉皇大帝打“小報告”,所以人們在“祭灶”時會好吃好喝的招待灶神,同時又會采取讓一些措施讓他不能“打小報告”。《夷堅丁志》中記載了楊家長子受灶君保佑趕走老虎,責罰土地救人于危難的故事,強調了灶神的保一家之平安的功用。唐陸龜蒙《祀灶解》記載:“生已祀之,以祈福祥,祀之可也”。可以看出人們祭灶有祈福的心理存在的。民眾的任何信仰崇拜本身就帶有趨吉避兇的心理,這種心理在信仰的其他功能日漸衰落的今天顯得尤為突出,灶神信仰也不例外。
(二)對官僚現象的一種矛盾心理
有一種說法是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間監督的官員,所以人們對于灶神的態度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民眾對于當時管理他們的官員的態度。明沈榜《宛署雜記》記載明代的祀灶時說:“祀灶,坊民刻馬形印之為灶馬,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農民器以焚之灶前,……`辛甘臭辣,灶君莫言’。”人們在現實上的對待地方官員的一種又敬又惡的態度被附加在了具有同樣職能的灶神的身上。人們對于當地最能接近的小官就是供著但是又不喜歡的態度,所以灶神是被供奉在廚房的,而且在人們為過年做準備是,還要將灶神送走,而且灶神的性格特征是“貪吃”和“愛打小報告”這兩點,有點仗勢欺人、欺壓百姓的意思。清顧祿《清嘉錄》卷十二“跳灶王”條:“月朔,乞兒三五人為一隊,扮灶公灶婆,噪于門庭以乞錢,至二十四日止,謂之跳灶王。”就可以看出民眾對待灶神的態度,而且像我們知道的張郎休妻型、打灶王型中的灶神都是地位低下、品行不端的人。
(三)“祭灶”參與的全民性
從前文的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出,祭灶習俗是由官府和民間兩方面的不同的習俗發展演變而來的。官方與民間的祭灶活動就像兩條直線,他們有時互相平行有時互相交叉,最后走到了一起。《漢書·郊祀志》中記載以“祠灶、谷道、卻老方見上”并受到漢武帝尊敬的李少君對漢武帝說:“祠灶皆可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為黃金,……臣嘗游海上,見安期生”。《燕京歲時記》云:“二十三日祭灶,古用黃羊,近聞內廷尚用之,民間不見用也。民間祭祀,惟用南糖、關東糖、糖餅及清水曹豆而已”。但是在今天官方祭灶已經消失,民間祭灶因為強大的功利性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依然還是很盛行的,唐陸龜蒙《祀灶解》記載:“生已祀之,以祈福祥,祀之可也”南宋《東京夢華錄》也記載了祭祀的過程:“二十四日交年,……謂之‘醉司命’。”都可以看出民眾對于祭灶的功利性的體現。但是祭灶是無論南方北方都有的習俗,這正是全民性的一種完美詮釋。
三、結語
“祭灶”作為民眾生活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沒有作為節日而被大家所重視,但是“祭灶”承載了許多的民俗內容,一方面有“祭灶”儀式內容,另一方面又有許多的灶神傳說和灶神信仰的內容存在,它對于我們了解民眾生活以及民眾心理提供了很多幫助,“祭灶”所衍生出來的很多內容都值得我們進行研究和探討。祭灶”這一民俗形式對于我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我們應該認識到“祭灶”習俗的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廖海波.神圣與世俗的對話——民間灶神信仰與傳說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3
[2]沈利華.“祭灶”的民俗文化心理論析[J].學海,2005(05).
[3]譚曉娟.試論灶神傳說及相關習俗——以山東楊家埠年畫為例[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07.
[4]位秀平.豫南固始灶書《郭丁香》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