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是人們能動地改造和探索現實世界一切客觀物質的社會性活動,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經筆者研究發現,實踐不僅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推動人類文明向前發展的重要方式。本文基于西方哲學視角,嘗試分析實踐三個發展階段與人類文明發展的聯系,探索其在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實踐;人類文明;形成和發展
實踐是人類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一種基本方式,自從有了人,就有了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所以人類才逐漸產生了認識并在實踐中不斷得到深化和發展。在認識的指導下,人們能動的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推動人類文明的向前發展。實踐分為兩種,一種是以生存為目的實踐,另一種是以發展為目的的實踐。以生存和發展為目的的人類實踐共同推動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向前發展。
一、實踐的第一階段——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出現
自從有了人,就有了人類實踐。人類早期的實踐從舊石器時代開始,主要表現為制造簡單的石制工具,如:奧杜韋文化(Oldowan)時期利用制造的薄巖片切割獵物,開始制造器物改造客觀世界。大約在150萬年前,直立人掌握了取火的技術和制造更復雜的石器的技巧,如:手斧。25萬年前,智人出現,如尼安德特人可以依靠多種石器生存,并且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知道掩埋尸體的群體[1]。早期的人類實踐形成了制造簡單工具的基本特征和以狩獵和采集賴以生存的食物為主的生存方式。這種實踐屬于簡單的器物改造客觀世界,主要以生存為目的去展開實踐。而這種簡單實踐對人類的生存是極其重要的,是人類形成和發展的基礎。隨著實踐的深入和復雜化,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增強,人類通過實踐所追求的不再僅僅局限于生存,勞動分工開始出現。因而更精細的工具、城鎮、城市中心、政治軍事機構、社會結構形成了人類早期的物質文明。隨著實踐能力的發展,為了記錄生產實踐與活動,人類發明了符號文字,宗教、藝術等精神生產活動也開始出現,推動人類精神文明的形成和發展,例如:法國南部發現了舊石器時代人們刻畫在墻上的動物壁畫[2]。此時的人類實踐由簡單生存為目的實踐轉向以更好的促進人類的發展為目的實踐。
二、實踐的第二階段——精神文明產物解釋物質實踐與物質文明
哲學是人類精神文明的最高體現。隨著以發展為目的的實踐推動,一部分人基于現有物質文明對精神文明展開了追尋,導致了早期哲學的出現。而哲學的發展,又促進了精神文明向更高層次發展。哲學在古希臘的意思是“愛智”,表達了人們的渴望智慧和用智慧去認識和解釋客觀世界的美好愿望。古希臘早期哲學開始嘗試對實踐進行解釋,哲學家們把實踐歸結于簡單的行為或行動。隨著認識的加深,哲學家不再局限于對實踐本身解釋,而是開始通過實踐去解釋客觀世界,比如哲學先驅畢達哥拉斯就開始主張以“數”去解釋世界。亞里士多德在此基礎上發展了實踐的觀點,把實踐與認識結合起來。他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一書中談到:“人類日的善,是靈魂在一個完美的生活里依照德行而活動”[3],他這里講的是用正確的認識(德行)去指導實踐(活動),而重點強調德行是一種實現目的的手段。他還談到“但凡與手段相關的行為就必須是既與選擇相符合的而又是志愿的”,說明了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行為,把實踐與認識相聯系起來。在中古哲學中,奧卡姆的純哲學學說推動了科學研究的發展,他談到:“能以較少者完成的食物若以較多者去做即是徒勞”[4],說明認識與提升物質實踐過程的效率之間的關系——科學的認識能夠提高物質實踐的效率——實現以最少的人類實踐創造出最多的物質或以最少的人完成最快的實踐的任務,推動了自然科學研究向更深層次的方向發展。
隨著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不斷深入,精神文明得到進一步發展,實踐與哲學開始結合。在康德、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對哲學的探索中,“實踐”一詞得以融入哲學范疇,并得到深入研究。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學》揭示的德與行中說明了,理性是人們道德的源頭,人們的行動如果出自于本身的道德義務,那么這種行動就是有價值的。他談到:“我們應該這樣行動,即把每一個人當作本身即是目的來對待[5]”,說明了本身道德即是我們行動的初衷。黑格爾在康德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到用人類的勞動來理解實踐。但是,黑格爾的勞動是抽象的勞動,其實質只是理念活動的一個環節,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感性活動。費爾巴哈進一步從黑格爾思辨思維方式的不足指出出發,批判了其哲學關于思維和存在的唯心主義立場,但是批判的同時又從感性直觀的人出發展開思維,在論證思維和存在的統一性時僅局限于將人看成是物質和精神的結合。出現這種局限,只能歸結于他不理解實踐的真正本質上的內涵,費爾巴哈把人理解為自然存在物、直觀的感性對象物,這樣一來,其思維方式中人的主體的地位和作用漸漸變弱,人本思維方式最終使人變為單個人的直觀、脫離社會實踐的抽象物,磨滅了人的能動性,研究實踐,但是仍然脫離實踐。
三、實踐的第三個階段——精神文明反哺物質文明
馬克思在論“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時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6]。以往的哲學家們探討的問題側重于與如何解釋世界的運動、變化、發展,而馬克思在批判以往哲學的同時將哲學引向改變世界。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哲學認為:“實踐是指人能動的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7]”。生產實踐推動人類不斷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改善人的生活環境及條件;社會關系實踐推動人類社會關系形成和發展、國家政治發展和社會變革;科學實驗推動著人們探索和認識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從此哲學不再僅僅停留在認識世界的層面。馬克思關于實踐的哲學為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學的認識和方法,指引著人們去能動的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哲學作為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開始反哺物質文明,指導著人類物質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向更高的方向發展。
實踐的三個階段與人類文明的形成和發展息息相關。在人類實踐的不斷發展中,由生存為目的的實踐逐漸轉向以發展為目的的實踐,在兩種目的實踐中不斷的創造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使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斷深化、發展。實踐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人類文明的發展促進人類實踐向更高級、更復雜方向發展,推動著人類不斷改造主客觀世界和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
注釋:
[1]斯皮爾瓦格.西方文明簡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2.
[2]斯皮爾瓦格.西方文明簡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4.
[3]羅斌.西方哲學史[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68.
[4]羅斌.西方哲學史[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171.
[5]羅斌.西方哲學史[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284.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中國人民出版社,2012:136
[7]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