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在內部控制規范體系和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披露中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重視。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是企業內部規范的重要依據。本文就是對我國的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進行分析,了解標準制定的原則和披露等問題,希望對我國的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相關規范的制定提供思路。
【關鍵詞】: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制定;披露
前言:我國在2008年頒布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這就標志著我國的內部控制體系已經建立,而我國的內部控制的披露也由自愿改為強制性的披露,在2011年,我國對境內外的上市企業進行了內部控制審計,在審計中我們發現68家上市企業中,只有一家存在內部控制缺陷,這也標志著我國的內部審計控制工作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我國的內部控制體系也是比較完善的。通過對現在的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進行分析了解其制定的標準和披露的內容,但是在我國的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中還存在很多的問題。
一、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概述
內部控制缺陷是指在我國的內控制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對問題不能有效的規避,有些運行上的問題,也不能及時的糾正。內部控制缺陷是企業發展的一個弱點,也是企業發展的軟肋,這對企業的長久的發展是不利的。內部控制缺陷也會影響企業發展目標的實現,對我國企業的發展有一定的限制。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是為了讓企業對自身的問題有更清楚的認識,直面這一問題,才有助于問題的解決。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是為了實現企業內部問題更加有效、合理、科學的展現,這是由公認的結構批準,可以反復的使用的一種標準,這也是一份規范性的文件。內部控制缺陷標準是對重復出現的概念、事物和判斷等進行規定,這也是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活動進行的前提和基礎。在我國的內部控制標準主要解決一下問題:
一是內部控制缺陷的分類標準。設計和運行缺陷是可以根據財務或非財務報表明確的,這是由一定的依據的。而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是沒有認定標準的,對缺陷的程度的認定每個公司的認定標準都是不同的。還有財務報告內控缺陷和非財務內控相關缺陷,其判斷的依據主要就是財務報表。二是分類方法。定性、定量和定性定量結合三種方式是分類的方法。設計和運行缺陷是定性分類的方式分類。缺陷嚴重程度是定性定量結合的方式。財務報告內控缺陷和非財務內控相關缺陷,每個公司的評定標準也是不同的,才用的分類方法也不同。三是標準變更的理由。企業的內部控制缺陷一般采用定性和定量結合的方式,并保持控制缺陷的穩定。若是企業的內部控制缺陷不同了,需要對其產生的原因進行闡述,這也是為了避免企業對自身標準的操控,影響缺陷等級的評定。四是內部控制整體有效性判斷標準。當內部缺陷對企業的影響較大時,企業可能就會將其劃分為重大缺陷,但是企業也要考慮多種因素的組合造成的對企業的影響。
二、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的制定
(一)制定歸屬權
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為企業的內部控制缺陷提供了引導和規范,這有利于企業正確、有效對自身存在的缺陷進行發現和對其影響的評估。這對企業的內部經營環節的方法選擇上提供了了解信息的方式,有助于信息的使用者對信息產生的原因、過程進行了解。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也是決策者進行決策的重要的依據。所以說企業的內部控制缺陷人性標準合理、科學和有效,制定的歸屬權尤為重要。我國對企業的缺陷程度的認定標準是可以企業自己進行制定的,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規模、行業特征和風險因素等進行評估。而企業的內部控制缺陷標準的制定應該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式進行綜合的考量,并保持穩定。由此可見,我國的監管部門獨一企業自行制定內部缺陷認定標準還是認可的。在企業委托注冊會計師進行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制作時,也需要對企業進行內部控制缺陷進行評估,所以我國的行業需要對統一的內部控制缺陷標準[1]。
(二)認定標準制定
在我國的內部控制缺陷標準的認定中,也存在中原則式與規則式的爭論。原則式,就是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是由企業內部目標的實現程度和缺陷帶來的后果進行評定的,如,公司的戰略目標沒有達成、公司面臨訴訟風險等這些都是企業的內部控制缺陷造成的,是原則式的。而規則式就是通過對企業的經營流程和重要的方面的控制,可能出現的內部缺陷,這種缺陷在內部控制數據庫的對比中可以得到結果。內部控制缺陷是分為現存的和潛在的。現在已經發現的就是已經發現的,對企業的運行可能有影響的內部控制缺陷,這種缺陷可以采用原則式。而潛在的缺陷是內部控制缺陷對企業的經營和發展還沒有造成影響,但是在企業的未來的發展中對企業會造成影響的內部控制缺陷,這是規則式認定[2]。
三、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的披露
(一)披露形式的選擇
內部控制缺陷披露形式存在的問題主要就是:第一,披露數量少,披露的內容單一,對企業的缺陷內有進行詳細的描述。第二,對內部控制缺陷并沒有進行細致的分類,對存在的問題沒有進行分析,只是將現狀描述出來,對缺陷的初度和分類都不明確。上市公司的信息的披露程度會影響決策者的決策,對內部控制缺陷的性質、類別和內部控制缺陷的影響程度的不了解,會影響其所作的決定。為了保證企業的披露內部控制缺陷的詳細信息,企業應該對缺陷的數量、性質和具體的類別進行闡述。這樣才能保證信息的真實性[3]。
(二)披露的必要性
解釋1號中明確,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評價報告中的對內部控制缺陷的數量、描述、缺陷的影響程度應該進行詳細的說明,這是我國的法令條文對企業的缺陷披露的要求。很多企業對自身存在的缺陷并沒有披露,這回影響企業上市企業的決策者的決定,對其他企業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而且并不是企業的所有的內部控制缺陷都需要披露,只是對重大的缺陷進行披露,一般的缺陷不必披露,三是很多企業避重就輕,對其存在的重大的缺陷并不會披露,而是披露一些一般的內部控制缺陷[4]。
結論: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在當今的社會中,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而上市在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尤其是經濟壓力,這種壓力會導致上市公司面臨的財務和經營風險越來越大,而內部控制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控制風險的手段。但是根據上文發現,我國的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對企業的缺陷的認定有不同的類別、分類方法和缺陷變更理由和缺陷整體性等。企業內部的缺陷的披露對我國企業的決策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在企業的內部控制缺陷的披露中還存在比重就輕的問題,所以我國的監管部門應對企業的內部控制缺陷披露力度加大。
參考文獻:
[1]譚燕,施赟,吳靜.董事會可以隨意確定內部控制缺陷定量認定標準嗎?——來自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16,04(10):70-77+97.
[2]丁友剛,王永超.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及其制定和披露研究[J].財務與會計,2015,07(06):70-72.
[3]丁友剛,王永超.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研究[J].會計研究,2013,05(12):79-85+97.
[4]王惠芳.內部控制缺陷認定:現狀、困境及基本框架重構[J].會計研究,2011,06(08):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