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權制度自產生起百年以來經歷了三次技術浪潮。第一次是由于印刷技術的發明,它催生了版權制度的產生。第二是發端于電子化,它使版權制度內部產生了一系列變化。第三次則在數字技術與網絡浪潮的席卷下,給著作權制度帶來了新的挑戰,這種變化正在進行中。而隨著全球范圍內影視產業的迅猛發展,影視作品已經全面進入了數字化時代,影視劇的制作、傳播、發行都邁向了數字化進程。影視劇與互聯網相結合,為影視作品的傳播提供了更廣泛的平臺與多樣化的傳播渠道,作品的上傳、復制、下載變得非常容易,但與此同時,影視作品版權侵權也出現了新的類型,侵權方式由傳統的音像制品盜版轉向為網絡侵權。本文試從廣泛存在的版權侵權行為入手,試探討影視作品版權侵權行為的概念、表現形式、構成要件以及保護途徑。
【關鍵詞】: 版權法;網絡版權侵權; 網絡服務提供商; 版權保護措施
一、 影視作品版權的歸屬
著作權也可稱之為版權,具體來講,就是指作者及其他相關權利人對藝術、文學、科學作品依法享有的專有性權利的總稱。以德國、法國為代表的大陸法系國家一般稱其為作者權(Author’s Right);而以英國、美國為首的大陸法系國家則將其稱為版權(Copyright)。通常情況下版權就是著作權,在國際上版權與著作權也是通用的概念,兩者并無實質區別。著作權分為狹義著作權和廣義著作權。
著作權真正作為一種權利被法律保護是在印刷行業出現之后。一般認為,現代版權法律制度發源于18世紀,英國1709年頒布的《安娜女王法令》是世界第一部現代意義上的版權法。當代版權保護法律趨于國際化,各國間簽訂了許多國際版權條約,如《伯爾尼公約》、《世界版權公約》等。
版權的保護對象有版權主體和版權客體構成。版權主體及版權人,是指受版權保護作品的作者及其他相關權利人。具體講就是版權主體是因其創作行為、作品傳播行為而依法享有作品版權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團體的總稱。
版權可以由版權所有者自己使用也可以通過授權、繼承、贈與等方式允許他人使用, 包括四種情況:(1)他人經過合同認可,被允許使用作品;(2)他人通過著作權轉讓合同取得著作權而使用作品;(3)他人依據相關法律法規,經法律允許才用他人作品;(4)他人通過合法的使用方法,使用他人作品[1]。
版權的歸屬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由它引出了版權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即財產權。美國采取了這種立法思想。這意味著版權的所有人或被授權人,當然的享有由于版權而產生的財產利益。影視作品的版權可交易、可租賃、可展覽、可以通過授權播放獲得利益。而這也意味著在大部分條件下傳播與復制擁有版權的作品,是應當獲取授權并支付費用的。
二、因特網對影視作品版權的沖擊
影視作品在轉化為數字信息使用于互聯網中后,具備了獨特的傳播特性,這種新技術帶來的變化對于每個人都是相同的。每個人既是數字化的受益人,同時也要面臨數字化帶來的困擾。因此,數字技術對原有的版權保護體系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脅。網絡的開放性與版權的壟斷性形成了矛盾沖突,由于網絡平臺運營商和終端用戶可以隨意將視頻作品傳上網絡,版權所有者無形中失去了對作品的控制能力。現實中存在大量的例子,正在電視上或影院中熱播的影視劇沒過多久就可以在網上免費隨意下載觀看了,剛出版的新書沒幾天就能在網上下載到免費電子書, MP3音樂更是如此。如果允許網絡服務使用者無償的使用版權作品,這將嚴重損害作者的財產權益。
著作權人如何查明版權作品在網上的使用情況?如何行使自己的權利?著作權人之外的其他人在使用受著作權保護的資料時,如何獲得著作權人授權?是否所有的使用都要支付費用?著作權人的利益與公眾利益應該如何平衡?這些都是在互聯網時代,版權法需要實實在在考慮的問題。
影視作品的版權在本質上是一種私權,代表的是私人的利益,而版權是基于一種創造性的信息、作品而形成的權利。信息資源的公開代表的是公共利益,信息在社會中自由流動,人們對信息的需求得以滿足,版權通過對這一私權的保護,最終實現社會公共利益。在這種情況下,版權法就是一種利益平衡機制,一方面如果版權法賦予版權人過大的權力,公眾會難以分享他人智力成果。在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資源共享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時擴大對版權的保護就顯得更為重要[2]。
近年來,在互聯網上發生的許多版權侵權案件,都涉及到未經版權所有者授權在因特網上傳輸受版權保護作品而構成的侵權。然而由于網絡傳輸具有高度綜合性和跨地域性的特點,導致確認此類侵權以及對侵權行為進行制裁都十分困難。[3]
三、 網路環境下影視作品版權的保護途徑
對影視作品版權的侵權行為主要表現為非法復制、傳播、篡改等,但是由于網絡侵權主體的隱蔽性,上載源頭的追查非常困難。在虛擬空間中,每個人都可以擁有虛擬的身份,可以方便的上傳文件到網上。互聯網侵權行為中,個人侵權行為難以追查,因此在侵權訴訟中,網絡服務商一般被認為是責任人。但是并不是所有服務商都是受版權保護資源的提供者,有些服務商只是搭建公共平臺,由終端用戶上傳影視作品、音樂、書籍等,在這一過程中,服務商的作用是次要的、輔助性的,有時也很難認定為幫助侵權。另一個問題是,由于網絡空間的全球性,侵權結果遍布全球,侵權行為實施地很難確認,這使得傳統的管轄權區域變得模糊。
筆者認為可以從技術保護、建立商業運作模式和促進行業自律等方面,加強對影視版權的保護。
首先,影視劇實現了數字放映之后,要在復制的環節上通過新技術的應用,增大復制的門檻降低復制率,現在數字版權的保護方法主要有防復制設備,編碼技術,追蹤系統等。目前版權的數字管理系統已經廣泛存在,同時相應的破解技術也應運而生,這意味著保護性措施不能一勞永逸,也要隨著技術的發展不斷更新。
其次,盜版電影、免費下載網站等,之所以大量存在并且屢禁不止,還是由于公眾有獲取便宜快捷影視作品的需求。獲取正版版權需要網站支付大量的費用,如果沒有形成規模就很難盈利,在這一點上以優酷網與土豆網為首的幾家大型視頻分享網站,已經開始了大量引進正版影視作品的進程,兩公司在上市之后大量引進正版視頻,并且宣布堅持正版,刪除原有的盜版影視作品,將視頻內容做到規模化,從商業模式上解決侵權問題。
最后,還需要網站和影視制片公司加強監督和管理,網站企業要加強網站運營管理,加強自律性,不得將未經合法授權的影視劇放置于自辦網站中,也不得私自存放下載鏈接,發現有上傳未經許可的受版權保護作品應當即使刪除,可借鑒美國的“六振警告”系統,通過警告與制裁起到教育監督的作用,也讓網絡服務上認識到自己的責任與不作為的后果。從行業的源頭入手,增強自律,就能從一定程度上防止網絡版權侵權行為。
注釋:
[1]《網絡環境下中國電影版權的保護途徑》張清、張小強,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3月第24卷第2期,第29頁。
[2]《知識產權法熱點問題研究》 馮曉青,楊利華等,309頁
[3]《網絡環境下的著作權與數字圖書館》肖燕 53頁
參考文獻:
[1] [日]半田正夫.著作權法十五講(中譯本)[M].法律出版社1990版,第324頁。
[2] 鄭成思.版權法[M].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版,第207頁。
[3] 史文清、梅慎實.著作權諸問題研究[M].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版,第225—277頁。
[4] 楊忻、李淼主編.《知識產權理論與實踐》[M]電子工業出版社,2004版,第101頁。
[5] 張清、張小強:《網絡環境下中國電影版權的保護途徑》[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3月第24卷第2期,第29頁。
[6] 楊忻、李淼主編.《知識產權理論與實踐》[M]電子工業出版社,2004版,第10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