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處理刑事訴訟中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的關系,關系到訴訟中的人權保障。我們既要反對“重實體輕程序”,又要警惕“重程序輕實體”;堅持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并重,既是訴訟規律的客觀要求,也符合我國當前的國情。
【關鍵詞】:刑事訴訟;實體公正;程序公正
就法而言,不論立法與司法,其第一價值即為公正。然而就公正本身而言,體現在刑事訴訟中,由于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價值的統一與沖突,需要科學認識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之關系,事關控制犯罪與保障人權之刑事訴訟目的的有效實現。本文試圖就刑事訴訟中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的關系作一些探討。
一、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在刑事訴訟中的體現
實體公正表現的是結果公正,具體而言,在刑事立法方面,指立法的結果為“良法”,即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在刑事司法方面指客觀、準確地認定案件事實,正確地適用法律,裁判結果體現公平正義的精神。它在刑事訴訟中表現為認定罪名準確、罰當其罪;。而程序公正表現的是過程公正,具體而言,在刑事立法方面,指法的產生正當化;在刑事司法方面,指嚴格符合程序法、司法獨立、保障權利、程序公開等。主要體現在司法層面上,在刑事訴訟中,具體體現在立案、偵查、起訴、審判、執行等各個環節。
二、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并重在我國刑事訴訟中的實現
2012年3月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的新《刑事訴訟法》強化了程序公正的價值,向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并重的方向邁出了一大步。結合我國的司法實踐,筆者認為,實現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的并重,需要我們進行多方面的努力。
(一)堅決反對“重實體輕程序”和“輕實體重程序”兩種極端觀念
在我國刑事訴訟中堅持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并重,首先需要司法人員轉變觀念,在觀念上首先要反對“重實體輕程序”。轉變“重實體輕程序”的傳統觀念,既需要提升公安司法機關工作人員的業務素養,也需要通過強有力的程序制裁制度作保障。總之,惟有使辦案人員主觀上不愿意、客觀上也不敢違反程序辦案,“重實體輕程序”的不正常現象才有可能得到改變。
近年來,隨著程序價值的提升,我國理論界主張的程序公正優先論受到部分司法實務工作者歡迎。這種傾向在刑事司法中盡管尚未成為主流,但是值得我們警惕。從法官自身利益來講,程序公正優先論更容易受到他們的歡迎,因為“程序正義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使法官減輕或推卸自己的道德法律義務,保護自己。”[1]一旦程序公正優先論在實踐中得到確立,刑事訴訟放棄對當事人實體權益的保護,離開對案件客觀事實真相的追求,將猶如在大海上隨風漂泊的航船,失去方向。更重要的是,堅持程序公正優先論,還可能使司法官員打著程序公正的旗號,置明擺的客觀事實于不顧,從而使程序淪為司法腐敗的工具。
(二)極力杜絕引發實體與程序同時不公的情形發生
實體與程序同時不公,是刑事訴訟最糟糕的狀態。此種狀態既不為當事人和社會所容忍,也不為公安司法機關刻意所追求。當前堅持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并重,核心是要極力杜絕引發實體與程序同時不公的情形發生。綜觀當前我國刑事訴訟實踐,筆者認為,重點解決以下三類致使實體與程序同時不公的情形發生:
1.刑訊逼供。刑訊逼供一直是我國司法實踐中的痼疾,也是引發冤假錯案的重要原因。[2]公安司法機關嚴格按照新《刑事訴訟法》規定的程序辦理案件,徹底杜絕刑訊逼供的發生。
2.“疑案”從輕、從掛。有罪證據達不到證明標準,判決有罪可能冤枉無辜,完全宣告無罪又可能放縱犯罪分子。依照有利于被告的原則,這類“疑案”應按無罪處理。但是,目前我國法院對于“疑案”的處理,有的是從掛,即長期不作出裁決,或者是上級法院反復發回重審;有的是從輕,即作出有罪裁決,但在量刑上降格處理。這本身就是在違法辦案。人民法院應敢于對疑難案件獨立作出裁判。
3.限制乃至剝奪辯護律師的訴訟權利。任何被指控犯罪的人都有權獲得律師的幫助,這是基本人權。律師的充分辯護,也有助于司法機關兼聽則明,防止司法機關作出錯誤的有罪裁決,進而實現實體公正。新《刑事訴訟法》對我國刑事辯護制度作了重大的改革,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明確了偵查階段律師的辯護人地位;二是強調實體辯護與程序辯護并重;三是改善辯護律師會見程序;四是擴大辯護律師的會見權;五是對追究辯護律師刑事責任的管轄進行調整;六是擴大法律援助適用的階段和案件范圍。筆者認為,在我國刑事辯護中堅持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并重,當務之急是貫徹落實好這些新的規定。
(三)科學權衡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的硬性沖突
科學權衡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的沖突,是堅持兩者并重的關鍵。在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發生硬性沖突時,在二者只能擇其一的情況下,如果立法機關已經進行了權衡,并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則司法機關應無條件地遵守之;如果立法尚未明確規定,或者規定授權司法機關根據個案自由裁量,則司法機關應結合上述因素進行科學權衡。筆者以為,我國法官在權衡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的沖突時,有必要綜合考慮以下幾點:
1.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具體來說,針對需要嚴重打擊的重罪案件,可以適當向實體公正傾斜;針對比較輕微的犯罪,可以適當移向程序公正。對恐怖犯罪、有組織犯罪以及嚴重危害社會的犯罪,實施更嚴厲的打擊;對輕微犯罪,則采取更為寬大、仁慈的方式處理,這是我國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重要體現。科學權衡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的沖突,應當堅持以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為指導。這可讓被犧牲的價值受到的傷害降低,確保比較重要的價值得到全面實現,從而實現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價值之和的最大化。
2.被追訴人權利之保障。保障人權是現代刑事訴訟的重要目的。刑事訴訟中的人權保障,核心是保護被追訴人的憲法權利不受公權任意侵犯。程序公正要求公安司法機關遵照法定的程序進行刑事訴訟;反之,就屬于程序不公。但是,并非所有的程序不公會侵犯被追訴人的憲法權利。對于雖然違反了刑事訴訟法的規定但尚未構成對被追訴人憲法權利之侵犯的訴訟行為,屬于有瑕疵的行為。對此有瑕疵的行為,可以允許公安司法機關采取一定的補救措施,然后承認其訴訟行為的效力。反之,對于違反了刑事訴訟法的規定,而且侵犯被追訴人憲法權利的訴訟行為,原則上應當宣告該訴訟行為無效。
3.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社會對公安司法機關的訴訟行為及案件處理結果評價的好壞,體現了社會效果的高低。盡力追求并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是立法和司法的最高境界。
注釋:
[1]蘇力.也許正在發生——轉型中國的法學[J].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32.
[2]彭海青.我國刑事司法改革的推進之路[J].法學評論,2011(3).
[3]樊崇義.刑事訴訟法再修改的理性思考[J].政法論壇,2005(5).
[4]曹建明.著力轉變和更新執法理念,牢固樹立“五個意識”[N].檢察日報,2012-07-18(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