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3 年 7 月 1 日,修訂后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開始生效,第 18 條被人們稱為“常回家看看”條款,該法條從初見雛形到最終完善,人民大眾唱了十多年的“常回家看看”終于有了法律保障,但其從誕生之日起始終飽受爭議。我們常說,“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當一種行為已經不能夠用道德來約束,即已經觸及到了道德的底線時,這種行為才需要通過法律來加以約束,使道德義務轉化為法律義務。那么“常回家看看”作為子女對老人應盡的道德義務,是否有必要應該把它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文章將從“常回家看看”有無入法必要性,其入法在司法實踐中所面臨的現實困境以及解決困境的微薄建議進行論述。
【關鍵詞】:法律與道德;“常回家看看”條款;現實困境
一、“常回家看看”條款的立法背景及目的
我國修訂前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是 1996 年 10 月 1 日起開始實施的。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的國情發生深刻的變化,其中之一便是我國的人口結構發生了變化。由于實行計劃生育的國策,近幾年,人口的老齡化所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備受關注,“空巢”老人的生活也成為社會越來越不可忽視的問題。故在此背景之下,我國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適時修改,以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此次修法的創新之處就在于增設精神贍養條款——“常回家看看”條款: “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
二、“常回家看看”條款入法的爭議
“常回家看看”入法的消息一出,旋即引發諸多爭議。而各方圍繞的焦點無非是:“常回家看看”帶有強烈道德色彩,入法是否合適?
在社會各界人士中,反對者認為,法律和道德之間存在界限,雙方是不同的社會調整規范,有著各自的作用領域和范圍,有著不同的分工。如果法律過于侵蝕倫理或干涉道德,可能會過猶不及,最終削弱了法律的效力。而就該條款來看,“常回家看看”法條所規定的義務是一種人身性義務,不同于財產性義務。財產性義務可以通過法律強制執行等方式得到實現,而精神贍養要求的子女對老人的關心和撫慰義務很難通過強制執行等模式實現。另外,作為法律規范要求有行為模式、假定條件和法律后果,而新《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十八條僅僅規定了行為模式,并沒有規定相應的法律后果,那如果違反了該條法律需要承擔什么樣的后果?因此,在他們看來,該條款的存在是不現實的。而在支持者看來,贍養老人不僅是對子女普遍的道德要求,也是子女的法定義務。新法的規定不過是將義務具體化罷了。另外,為人子女不應該,也不可以因為“探視父母”是一種精神需求或道德要求而將之排除在法律或立法之外。
就個人而言,筆者是贊同將“常回家看看”條款入法的。我國養老立法考慮到了老年人情感需求的重要性,將“常回家看看”入法,體現了法亦有情。我國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就是尊老愛幼,孝順父母,敬愛長輩,而這種孝順不應該僅僅停留在物質層面上,丟棄精神層面。對于老人來說,彩衣娛親才是他們最需要,也是最理想、最美好的一種孝順。我們往往給老人很多的錢財,卻忘記了他們最需要的不過是你回一趟家,陪他們吃一頓飯,聊聊家常。
三、“常回家看看”條款入法面臨的困境
(一)現實困境
1.經濟條件與工作壓力的制約。對于大多數人來說,賺錢養家,滿足溫飽就是他們的目標,而這離不開工作。在就業形勢異常嚴峻的今天,每份工作都來之不易,特別是對于剛步入職場的年輕人,工作本就不穩定,如果要經常請假,休假回家,那么極可能導致其失去工作機會或者給自己的職業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另外,因為地區發展差異,大多數人都選擇離開家鄉,在外尋求發展機會,回家路途遙遠。所以,回一次家面臨的或許是失去一些重要的機會,或許要負擔不菲的費用,或許其他,這樣的局面使子女們對于“常回家看看”望而卻步。
2. 家庭形態的簡化,家庭關系重心的轉移,使得傳統大家族家庭逐漸被現代核心家庭取代,家庭關系的核心由父母子女關系轉變為夫妻關系,孝敬父母這一傳統美德在多方因素影響下被弱化和淡化。
(二)法律困境
1.相關概念模糊,尚未明確化
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規定:“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該經常看望或問候老年人。”但其中的忽視、冷落如何判定?經常”作為一個頻率意義的詞匯,本不具備法律用語的特征,對于“經常”如何界定?不常回家看看是不是就是忽視和冷落?一個月會三、四次家或者一天回一次家是不是就是經常?法律對于這些都沒有明確化,導致法院在審理時不知如何判定,以至于執行環節受到阻礙。
2. 規定缺乏可操作性,也缺乏相應的懲罰措施
法律雖然做出了強制性規定,但是在中國現時的環境下,或許因為家丑不可外揚,或許因為老人體諒孩子等等,我們都可以想象得到,大部分老人是不會去法院起訴的。即便是真的訴至法院了,那法院該如何判決呢?讓不常回家看看的子女補償老人?如何補償?金錢?亦或是強制其常回家?最終,我們會發現,好似無從下手。所以親情與關愛無法強求,不論是何種判決,這樣一份強求來的關懷都失去了其本身應具有的溫暖。
3.判決容易執行難
大多數民事案件的執行內容都是財產,執行相對容易。而對于判決子女回家相應的的執行是無法強制的人身執行,法院無法將不履行判決的子女強制執行到老人住處,強制其履行看望義務。雖然針對拒不履行法院判決,可按照妨礙執行處以罰款或拘留,但從實際效果上講,仍不能使老人的精神需求得以實現。
四、“常回家看看”的實現:“孝道的自覺+法律的保障”
“常回家看看”難嗎?其實沒那么難。我們常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而到這里,我們應該說只怕無心人,怕那些無心回家,無心關愛老人的子女們。我們應該認識到,孝不僅是對父母物質上的養,更主要是子女對父母發自內心的敬畏感。[1]在很多時候,一個人只要有心,他都會抽出時間回家,創造回家的條件,即便這樣的時間與機會很少,但不可否認,這也是孝道的自覺。所以,從另一方面來說,法律的作用在這里尤為重要。這時候,法律應該做的就是建立健全相關的制度保障,給予這些回家的人提供保護傘,讓他們可以安心的回家陪陪老人,盡盡孝道。故兩者的相互結合,在很大程度上得以保障“常回家看看”的真正實現。
五、結語
“假設兒女每年回一次家,55 歲的父母能活到 85 歲,那么兒女在父母身邊的時間不超過 600個小時,折算起來還不到一個月。”這是在網絡上廣為流傳的一個計算子女陪伴父母時間的帖子,網友看到這樣一個結果后紛紛感言“太殘酷”。的確,社會進步太快,親情所應具備的溫暖慢慢被物質所取代,也正因此,新《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才如此受關注。在很多時候,也許法律并不是萬能的,但法律的作用毋庸置疑,因為道德的力量可能是微弱的。“常回家看看”入法給我們發出了這樣一種信號:人們的道德在開始滑坡,我國傳統孝道在受到挑戰,我們應該進行反思。[2]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認識到,道德如果被法律所包裹,那道德的力量也會是強大的。道德入法實質上可以看做是一種新型的德治,而德治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也不吝的體現在中華民族的文明發展史中。所以,道德入法是具有合理性與可行性的,我們應該去試著去慢慢接受這樣一種立法形式。
注釋:
[1]粟丹“孝道”視角下我國養老立法的要求及完善路徑——以“精神贍養條款”為中心.浙江學刊.2017
[2]劉暢.淺議常回家看看———道德入法的現實困境[J].赤峰學院學報.2014
參考文獻:
[1]徐娟.論道德法律化的合理性及限度——以“常回家看看”入法為視角.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
[2]王平達,候偉.法律與道德的契合:“常回家看看”入法之審視[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15
[3]楊超.精神贍養的若干法律問題分析——以“常回家看看”條款入法為例[D].2015
[4]劉暢.淺議常回家看看———道德入法的現實困境[J].赤峰學院學報.2014
[5]楊立新.常回家看看條款的親屬法基礎及具體適用[J].法學論壇.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