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際知識產權貿易中的平行進口是國際知識產權貿易與國際知識產權產品貿易交叉領域的特殊問題,由于國際知識產權貿易行為的存在,國際知識產權貿易中的平行進口不僅涉及一般平行進口都會涉及到的知識產權所有人、平行進口商、消費者三類主體的利益,還涉及進口國知識產權權利人。我們經常忽視國際知識產權貿易這層關系,事實上,對這層關系的理解,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處理國際知識產權貿易中平行進口導致的各方利益沖突問題。
【關鍵詞】:平行進口;國際知識產權貿易;利益沖突;權利限制原則
一、引言
平行進口是國際貿易發展中的必然現象。事實上,商人從事國際貿易的最終目的同一般的國內貿易并無差異,即盈利。通過貿易盈利的慣常途徑就是買賣價格差,商人們出于本能尋找同一商品在不同地區的價格差并迅速組織販運,使商品從低價位市場向高價位市場流動。由于各國的自然資源、生產力水平等各不相同,同一知識產權商品在各國的生產成本(包括原材料、勞動力、管理費用等)也各不相同甚至懸殊,這就導致同一商品在各國的市場銷售價格呈現差異,這時,商品自然就會從低價位國向高價位國家流動。
平行進口在不同領域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籠統言其“好”“壞”難免偏頗,簡單地對其表示“同意”或“反對”也顯僵固。“平行進口的形式多種多樣,每種形式的平行進口都有自己各自的特點,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法律關系,因此,應當有自己相應的一套規制原則和方法,對于所有的平行進口問題僅僅通過一種方法運用一種理論來解決是行不通的。”也正因此,本文并未對平行進口作任何宏觀意義上的評判。
二、區分強調“國際知識產權貿易”的意義
在知識產權產生初期,知識產權只是商品或服務參與競爭的一種手段,彼時的知識產權總是依附于其載體之上,利用其天然的專有性特點幫助其載體搶奪并占據市場。但是,伴隨著國家間在貨物貿易領域競爭的白熱化,各種針對貨物貿易的關稅以及非關稅壁壘層出不窮,國際貨物貿易受到極大的阻礙。為了繼續保持在國際市場的地位,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開始尋找替代貨物出口搶奪國際市場的方式。在這種背景下,知識產權開始脫離于其載體,獨自成為貿易的標的。[1]我們且將這種貿易形式稱為國際知識產權貿易。而平行進口的根本原因在于知識產權之平行(而不是“進口之平行”),因此,平行進口與國際知識產權貿易在標的或對象上實現了本質上的吻合。
國際知識產權貿易中的平行進口是國際知識產權貿易與國際知識產權產品貿易交叉領域的特殊問題,它同其他平行進口在性質上一樣,都是與知識產權有關的國際貿易問題。不同的是,其他平行進口僅涉及國際知識產權產品貿易,不涉及國際知識產權貿易的問題;而國際知識產權貿易中的平行進口中,當平行進口發生時,還存在一個國際知識產權貿易行為。正是由于國際知識產權貿易行為的存在,國際知識產權貿易中的平行進口不僅涉及一般平行進口都會涉及到的知識產權所有人、平行進口商、消費者三類主體的利益,還涉及進口國知識產權權利人,即知識產權貿易受方的利益。因此,平行進口行為至少影響到平行進口商與知識產權貿易受方、知識產權貿易受方與作為知識產權貿易供方的知識產權所有人、平行進口商與知識產權所有人、知識產權貿易受方與消費者之間的利益關系。
目前主要適用的平行進口法律規制依據在適用于國際知識產權貿易中的平行進口時都不可避免帶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這種局限性集中體現在所適用的法律依據忽視了國際知識產權貿易關系。事實上,對這種關系的了解及對其特性的分析,可以讓我們在制定平行進口法律規則時更好地“量體裁衣”。對“國際知識產權貿易”的區分與強調是對傳統法律規制路徑的反思,及在此基礎上對新規制方法的探尋與思考。
三、國際知識產權貿易中平行進口引發的利益沖突
平行進口所涉及到的利益沖突是尖銳而激烈的,宏觀上涉及到知識產權輸出國與輸入國之間、貨物自由貿易與知識產權保護之間的利益沖突,微觀上涉及知識產權交易權利人與物權所有人之間的利益沖突。國際知識產權貿易中平行進口所引發的利益沖突主要表現在宏觀意義上的維護國際貨物自由貿易與保護知識產權之間的沖突,微觀意義上的進口國知識產權權利人與平行進口商之間的利益沖突以及進口國知識產權權利人與消費者之間的利益沖突。
(一)維護國際貨物自由貿易與保護知識產權之間的沖突
國際自由貿易和知識產權保護是平行進口問題產生的前提和基礎。知識產權作為一種無形財產權最初主要規定在各國的國內法當中,世界貿易組織(以下簡稱“WTO”)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以下簡稱“TRIPS 協定”)的簽訂將二者正式聯系了起來。這一“非常重要、令人印象深刻”的協定也由此被稱為“烏拉圭回合最令人驚喜的成功之一”。[2] 但很快便有人發現,將知識產權置于WTO管理之下存在一個根本性的致命錯誤:在同一個法律文件中,促進更為自由的貿易和市場準入方面的貿易規則與專有權和壟斷權的配置本身是自相矛盾的。許多經濟學家擔心,天平會更多地偏向專有性或壟斷性權利,從而完全與更為自由的貿易背道而馳。談判歷史也表明,為了換取其期待的其他利益,許多國家是在與貿易自由化毫無內在聯系的一攬子承諾方法的壓力之下,被迫達成了一個奇怪的協議。TRIPS協議因此被一些人視為是一個不相容的且放錯了位置的WTO法律。[3]
事實上,貿易自由化與知識產權保護這個非關稅壁壘的沖突存在于國際貿易領域的許多方面,但“這種矛盾和沖突在平行進口中體現得最集中、最突出。”[4]作為一個與知識產權有關的貨物貿易問題,平行進口首先引發了維護貨物自由貿易與保護知識產權兩種利益之間的沖突。允許平行進口意味著將貨物的自由貿易放在首位考慮,盡管這一利益的實現是以他人的知識產權利益受到損害為代價;禁止平行進口雖保護了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利益,平行進口這一自由貿易行為卻受到了阻卻。按照 GATT與 WTO 關于實現貨物貿易自由目標的精神,平行進口應當得到允許甚至鼓勵;但依照國內、國際關于知識產權保護的規定,禁止平行進口以保護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利益無可厚非。由此,平行進口在“禁”與“行”的問題上面臨著第一道難題。
(二)進口國知識產權權利人與消費者之間的利益沖突
由于平行進口商的介入,進口國銷售市場就出現兩套產品銷售體系,即授權經銷渠道和未經授權的(灰色市場)銷售渠道。相應地,進口國消費者就能夠選擇購買哪種銷售渠道的知識產權產品。而對于消費者而言,商品的價格與質量是他們最關注的內容。一方面,通過平行進口進入市場的產品是真品,與經過授權經銷的知識產權產品在產品質量上并無實質性差別;另一方面,通過平行進口進入市場的產品價格通常都比經過授權經銷的知識產權產品要低。因此,面對同樣質量的產品,價格較低的平行進口產品顯然更符合消費者的心理和需求。
對于進口國知識產權權利人而言,其通過國際知識產權貿易支付了高額對價才獲得在進口國銷售知識產權產品的獨占市場地位。同時,在開拓區域市場時,其往往要投入大量資金、人力和物力等成本用于廣告、打折促銷及售后服務等方面的營銷活動。平行進口商的銷售行為不僅擠占了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市場份額,并且在不付出成本的情況下搭了知識產權權利人前期投入的“便車”。因此,進口國的知識產權所有人或獨占被許可人對于平行進口必然強烈抵制。這種維護其自身合法權益的行為影響到了潛在消費者的利益,一旦平行進口被阻卻,消費者只能選擇購買來自知識產權權利人的知識產權產品,并且在價格上不會享受到低價優惠,如此,消費者的利益與進口國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利益產生了矛盾。
(三)進口國知識產權權利人與平行進口商之間的利益沖突
一般認為,平行進口會導致廉價的真品大量涌入進口國市場,對進口國知識產權權利人的產品構成強有力的競爭,知識產權所有人或獨占被許可人國內市場銷售的市場份額將會減少,平行進口的知識產權產品將會搶占較大的市場。同時,由于平行進口的知識產權產品銷售中可能存在服務不到位或售后服務缺失等問題,消費者對于該專利產品的任何不滿都可能影響進口國專利權人或被許可人的形象。總的來講,平行進口肯定會損害進口國知識產權所有人或獨占被許可人的利益,所以平行進口往往會遭到進口國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強烈抵制。也有許多學者擔心,平行進口的存在會挫傷進口國專利權人和授權經銷商投資產品開發和營銷的積極性,所以從長遠來看,將會導致進口國產品質量的下降和產品種類的減少。而對于平行進口商而言,其直接從國外市場購得低價產品輸入進口國市場,可以獲得頗豐的利潤。從理論分析來看,平行進口商不需要支付產品的廣告投入、營銷及售后服務等費用,這可以大大降低平行進口商的成本支出。從出口國市場以低價購得產品到進口國市場再以高價賣出,在支付必要的運輸成本后,平行進口商就可以獲得貿易帶來的可觀利潤。實踐也證明,平行進口商的確在平行貿易中獲得了相當豐厚的利潤。因此有學者認為,平行貿易商是平行貿易中最大的獲利者。[5]
四、平行進口在國際知識產權貿易中的利益協調
相較于其他平行進口類型,國際知識產權貿易中的平行進口在由知識產權貿易關系所導致的當事方利益關系上更具有復雜性。如果說其他平行進口表現為以知識產權所有人與平行進口商之間利益沖突為特征的二元關系,那么國際知識產權貿易中的平行進口所引發的利益沖突則存在于知識產權所有人(知識產權貿易供方)、平行進口商與進口國知識產權權利人(知識產權貿易受方)之間,即最核心的利益沖突已經由消費者與相關知識產權權利人之間,轉移至平行進口商與進口國知識產權權利人之間。
(一)維護國際貨物自由貿易與保護知識產權之間的沖突協調
貿易自由化與專有權之間的矛盾是形式上的矛盾。在本質上,專有權與更為自由的貿易之間并無原則上的差異。知識產權是國際貿易制度固有的組成部分。譬如,在歐共體內部,盡管存在財產權本身屬于成員國職權范圍的規則,以商品自由流動規則與競爭規則作為共同依據的知識財產行為規則的發展卻在國際層面上證明了上述觀點是正確的。[6]在貿易以所交易的商品和服務享有財產權為先決條件的基礎上,每一個基于規則的貿易制度均取決于知識產權的保護,而國家與社會所能得到的福祉則取決于規則在維護國際貨物自由貿易與保護知識產權之間所能達到的平衡。
(二)進口國知識產權權利人與消費者之間的沖突協調
通常情況下,保護消費者利益一直是支持平行進口的最為主要的理由。比如,在商標領域,平行進口反對者與贊成者之爭,其實是商標權人利益與消費者利益的沖突反映。[7]對此,可通過引入利益均衡原則原則試解決此沖突。在利益均衡理論中,個體利益與公共利益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目前,與平行進口密切相關的利益均衡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公共健康危機與藥品的專利保護問題上。[8]一方面,忽視對個體利益的尊重和保護,科學技術知識的發展必將進入嚴冬,知識產權制度所欲達到的公共利益更將遙不可及;另一方面,一味強調對個體利益的尊重和保護,不顧及甚至損害公共利益,知識產權制度也會成為眾矢之的。因此,知識產權制度中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理想的平衡點應該停留在能夠激發知識產權人創造力的最低值上,并且始終要讓位于那些不可損益的基本公共利益。具體到平行進口中,對消費者利益的保護應限于一定的公共利益范圍內,這個范圍固然會受到博弈雙方力量對比的影響,但同樣要考慮其他社會因素。
(三)進口國知識產權權利人與平行進口商之間的沖突協調
眾所周知,商品總是從低價位市場向高價位市場流動。由于各國的自然資源稟賦、生產力水平等各不相同,因而同一知識產品在各國的生產成本各不相同,有時甚至有相當大的差別,因而在各國的市場銷售價格也會呈現出極大的差異,這種商品自然會從低價位國向高價位國家流動。這種流動對于流出國(即出口國)而言,能增加外匯收入,促進本國經濟發展,所以為出口國所樂見,相應地上述出口國的優點剛好構成對進口國的不利,所以,一般來說,低價位國家傾向于允許平行進口,高價位國家傾向于禁止平行進口。由于國際經濟形勢處于不斷發展變化之中,今天的低價位市場也許在明天就會變成高價位市場,反之亦然。為了能使自己始終處于一個有利地位,持“騎墻”態度也就在所難免。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根據國際貿易環境的變化,通過對本國態度暖昧立場的靈活解釋,最大限度地保護本國利益。[9]
此外,在不同的知識產權領域,平行進口的正負影響表現并不一樣。如在商標權領域,平行進口引起的來源混淆和不正當競爭會更加明顯。在專利權領域,如果平行進口的產品與國內的產品使用不同的品牌,來源混淆和不正當競爭可能就不會那么明顯。而著作權領域的平行進口,即使來源容易引起混淆,但品質差異可能微不足道。
總的來說,應視國家立場,區分不同知識產權領域,對進口國知識產權權利人的權利進行限制,以調和其與平行進口商之間的沖突。
五、總結
利益的法律化即權利,權利是法律設定的一定范圍內的自由。權利是有邊界的,任何權利都有其“勢力范圍”——法律設定的邊界范圍,權利主體對權利的行使就是權利主體享有法律設定的邊界范圍內的自由。[10]平行進口所涉及的各個主體均有其行使一定權利的自由,由于它們之間的利益存在沖突,給予一方過分的行使權利的自由便會影響他方利益的保護。因此必須給各自的權利劃定合適的邊界范圍,使各方均能適當地行使權利,同時又適當地受到制約。從法經濟學的角度來講,這個邊界范圍的確定,實質上是在市場競爭的維護與知識產權的保護之間做出更優的價值選擇。
注釋:
[1]參見楊帆:《國際知識產權貿易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6 頁。
[2][美]約翰·H·杰克遜:《世界貿易體制——國際經濟關系的法律與政策》,張乃根譯,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1 年版,第339頁。
[3]弗雷德里克·M·阿伯特等:《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的國際知識產權法》(上冊)第二版,王清譯,商務出版社2014年版,第42、43頁。
[4]董桂文:《貿易自由化下的平行進口法律規制研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2006 年博士學位論文,第 52 頁。
[5]參見武蘭芬:《專利產品平行進口的經濟分析與貿易實證研究》,華中科技大學2006 年博士學位論文,第47-48 頁。
[6]弗雷德里克·M·阿伯特等:《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的國際知識產權法》(上冊)第二版,王清譯,商務出版社2014年版,第43頁。
[7]楊光明:《后WTO時代國際貿易中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制度》,載《現代法學》2007年第5期,第154頁。
[8]祝寧波:《平行進口法律制度研究》,華東政法大學2006年博士學位論文,第52頁。
[9]譚啟平:《論平行進口中的知識產權問題》,載《現代法學》2003年第4期。
[10]陳子龍:《知識產權權利沖突及司法裁量》,《知識產權文叢》(第 3 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年版,第 41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