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技術對當代日新月異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科學傳播的研究意義也越發凸顯,科學傳播并不僅是對科學技術的傳播,亦包含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科學價值觀等傳播。本文簡單對新媒體下科學傳播發展進行梳理,并將大眾傳媒,傳播學、科學、哲學相結合研究其相互聯系,以及新媒體時代下對科學傳播的哲學思考。
【關鍵詞】:科學傳播;新媒體;科學哲學
一.科學傳播界定
科學傳播是一個新興的學術領域,從科學哲學與科學史領域孕育而來, 它與傳統科普和傳播學有著密切的關系,科學傳播字面意思即傳播科學,但是對其理解并不能簡單的顧名思義,其意義不僅限于科學加傳播。
目前國內對“科學傳播”也有了較多研究,最早在2000年,國內學者吳國盛和劉華杰發表文章首先對科學傳播定義進行了界定,并且將其劃分為傳統科普、公共理解科學及科學傳播三個階段。劉華杰在文章中提到“稱現代科普為‘科學傳播’更合適,科學傳播是比公眾理解科學和傳統科普更廣泛的一個概念,前者包含后者。”[1]吳國盛也說:“我們提出‘科學傳播’的概念,是把它看成科學普及的一個新的形態, 是公眾理解科學運動的一個擴展和延續。”[2] 由此看來,科學傳播是一個全新的形態,從傳統科普發展而來,包含傳統科普,而又不僅限于此。
說到科學傳播還需對科技傳播概念進行厘清,二者一字之差,存在共同點,但是兩個不同概念,國內外學者對二者均有研究。科技傳播更多代表對科學技術的傳播,與傳統科普的定義相類似,明確了傳播的內容即為科學技術及知識。而科學傳播范圍更廣泛,不僅是對技術、知識的傳播,還包括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科學背后的世界觀等,不僅是對傳播內容,怎樣傳播,傳播對象的研究,更深層次對為什么傳播,傳播受什么影響進行研究。這里科技傳播與科學傳播兩個概念的傳播學差異類似于傳播學中兩個研究學派,經驗學派及批判學派,經驗學派主要力量為傳播學5W理論,即研究傳播者,怎樣傳播,傳播對象等;批判學派在其之后發展起來,主要對為什么傳播,傳播所受影響制約進行研究。
二.新媒體下科學傳播現狀分析
近年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新媒體一詞成為熱詞,傳媒領域已然進入新媒體時代。所謂新媒體,顧名思義,其概念是相對于舊媒體而言,舊媒體即傳統媒體,主要指報紙、電視、廣播三大傳統媒體,而新媒體則為相對于日常最常見的報刊、廣播、電視等相對成熟的傳統媒體是一種新的媒介形式。在現階段媒體發展中主要表現為以兩微一端(微博、微信、app客戶端)為代表的新型傳媒體系。
科學傳播在新媒體時代迎來了發展新契機。就社會發展現狀而言,首先,信息化成為新媒體時代主流,公眾需要信息,并且需要來自各方面信息資源;其次知識經濟時代下,知識科普地位提高,人們有大量信息和知識需求,科學傳播在過去對人才及知識儲備要求極高,但在人們科學知識需求日益增多的當今,科學傳播條件變得不那么苛刻,科學傳播能夠滿足人們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對科學精神,價值觀的容納。此外,技術的發展,催生了新媒體時代到來,麥克盧漢提出“媒介即訊息”的觀點,即媒介的變革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內容的變化,媒介變化的本身就在給我們傳遞訊息,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的變遷為科學傳播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具體來說,新媒體時代傳播模式發生了新的變化,這給科學傳播帶來了新的變化。首先,傳播主體多元化,傳受雙方分離,公眾在新媒體科學傳播中,不再僵硬的扮演者傳播者或者受眾,而是扮演雙重角色,既是科學傳播者,又是科學接收者。其次,傳播內容個性化,新媒體發展,使得點對點,定制化內容服務成為可能,受眾不需要接受單調固定的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相反,受眾擁有選擇權,可以根據自己喜好獲得定制化的科學傳播;此外,傳播渠道更加廣泛,科學發展推動媒介變革,媒介發展亦推動科學傳播,新媒體下,擁有線上線下層出不窮的傳播渠道,科學傳播更快,范圍更廣,操作更簡單,效果更顯著。
三.新媒體下科學傳播哲學思考
在新媒體環境下,科學與傳播密不可分。科學哲學為人們解釋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學,科學的哲學的關系亦是相輔相成,首先哲學為科學提供了基本世界觀,提供了方法和理論指導;其次哲學可以辨別出偽科學;此外可以打破傳統科學的桎梏,站在更高更深層次上解讀闡釋科學,成為科學的領航者。相對的,哲學是對具體科學的研究抽象,需要以具體科學作為研究范例。二者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
在這一語境下,研究科學與傳播的關系亦有必要,科學傳播中最重要兩個核心詞即為科學和傳播,信息化社會,科學傳播重要性不言而喻,對科學與研究關系有更好把握,可以更有效推動科學傳播,達到期望的傳播效果。
(1)科學需要傳播與擴散
科學傳播包含了科學技術、知識、科學精神、價值觀等方面,需要傳播擴散給受眾才能發揮最大價值,而科學傳播需要媒介作為渠道支持。新媒體背景下,提供了新的科學傳播方式和新的傳播載體。新媒體的發展,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速度更快,傳播范圍更廣,傳播影響力更大,綜合各方面進行科學傳播能夠達到更好的效果。依托新媒體的為傳播渠道,在科學傳播過程中,所傳播的科學技術知識、科學方法等,能夠更快,更好傳遞給更多受眾,并且得益于新媒體的互動性、即時性,傳播者與受眾能夠打破傳統媒體的不對等關系,獲得即時互動。當然,科學并非只代表簡單科學知識,在傳者受者之間依然存在知識或者認知鴻溝,新媒體無法填平這一鴻溝。科學需要傳播,傳播渠道變革利于更好地科學傳播。
(2)科學發展推動傳播條件改善
新媒體時代來臨基礎即是媒介技術的變革,以媒介與信息技術發展為依托。縱觀傳媒發展史,經歷了印刷時代——電子時代——網絡時代,即由報紙到電視廣播再到網絡新媒體,每一次新聞媒介的變革都以媒介及信息技術變革為條件。科學與傳播緊密相連,相輔相成,能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把握二者關系,即可更好利用新媒體進行科學傳播。解決科學應該怎樣更高效更廣泛的傳播,進而討論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對象,傳播原因等。
(3)科學傳播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
依托新媒體發展下的科學傳播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同一,科學傳播并非單純科學與傳播的結合,還包含哲學、社會學、歷史學角度的解讀與闡釋。吳國盛把科學傳播劃分為三個層面:科學界內部的科學傳播,科學文化與其它文化的傳播,面向公眾的科學傳播。 [3]與大眾傳媒結合的科學傳播主要指第三層面——面向公眾的科學傳播。
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共同作用下,面向公眾的科學傳播經歷了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及大眾傳播的多種交叉傳播模式,最終傳遞給受眾。在知識的共享中,人們追求的不僅僅是物質世界的滿足,更多的是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共同發展。其中科學傳播所傳遞的科學精神與大眾傳媒所傳遞的人文精神能夠為受眾帶來更高層次的精神享受,這也是科學傳播的意義所在,完成了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
注釋:
[1]劉華杰:《大科學時代的科普理念》、《光明日報》2000年5月8日
[2]吳國盛:《從科學普及到科學傳播》、《科技日報》2000年9月22日
[3]吳國盛:《科學傳播與科學文化再思考》、《中華讀書報》2003年10月29日
參考文獻:
[1]陳鵬. 新媒體環境下的科學傳播新格局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2.
[2]劉華杰. 科學傳播的三種模型與三個階段[J]. 科普研究,2009,02:10-18.
[3]賈鶴鵬,劉立,王大鵬,任安波. 科學傳播的科學——科學傳播研究的新階段[J]. 科學學研究,2015,03:330-336.
[4]尹兆鵬. 科學傳播的哲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4.
[5]黃時進. 哲學視野中的科學傳播受眾研究[D].復旦大學,2005.
[6]韋路,丁方舟. 論新媒體時代的傳播研究轉型[J].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4:9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