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采”是近年來新聞節目中常用的采訪方式,也是記者了解民情、反映民生的一種有效手段。中央電視臺于2016年年底推出的《走基層·為誰辛苦為誰忙》系列節目,運用“海采”的方式,還原人民最真實的生活狀態。本文即從該節目入手,分析其中所包含的人文關懷以及“海采”的方式為新聞從業者所帶來的啟示。
【關鍵詞】:央視;海采;人文情懷
一、何為海采
央視海采,是近年來老百姓比較喜歡的一檔節目。該節目通過記者在大街上隨機采訪的方式來反映老百姓的生活點滴,從“小家”的變化來折射國家經濟社會所發生的變化,使觀眾從中受到啟發,給人以力量,激勵每個人不斷朝著自己的目標奮勇前進。
“海采”是以街頭采訪為主要手段的采訪方式,通過隨機選擇采訪對象進行訪問,運用口語化、通俗化的語言表達方式,圍繞某一個問題或者話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大規模的隨機采訪。這種采訪方式,能夠使新聞工作者深入人民群眾之中,更好的傾聽人民的心聲,了解人民的生活狀態。與其他采訪方式相比,“海采”具有鮮明的主題性、類紀錄片的紀實性、采訪對象的海量性等特點。
隨著時間的推移,“海采”的主題范圍也逐步擴大。從“你幸福嗎”到“家風是什么”再到“為誰辛苦為誰忙”,話題豐富度明顯提高。除此之外,采訪對象也更加多元,從普通民眾到退休官員;從小販攤主到白領學生,年齡跨度和職業跨度得以彰顯。在央視推出的《你從哪里來?》節目中,采訪對象為幼兒園兒童,形式內容更加有趣生動。
雖然眾多電視臺競相追隨,開啟了一陣“海采”的熱潮。但是,央視仍在“海采”節目上仍保持較高的水準,節目內容引人思考,打動人心。2017年12月28日開始,央視又推出了主題更加廣泛的系列報道《為誰辛苦為誰忙》,還是“海采”形式,民生視角,由多個側面組成2016中國社會群像。
一經播出,便引發了觀眾的強烈反響。而央視更借助新媒體平臺,在新浪微博發起“為誰辛苦為誰忙”話題,立即引發了網友的熱議,達到了1.9億的關注量和5萬的討論量。而在該節目的場景、被采訪對象的選擇和后期的編輯解說,都能看出央視展現出的人文情懷。
二、聚焦鮮活個體 呈現時代全貌
《為誰辛苦為誰忙》作為央視精心制作的年終節目,是對2016年中國的一次全方位回顧。與以往不同,此次“海采”不是在不同地點以同一個問題采訪不同的民眾,構成一期節目,而是采用了新的報道和編輯形式,做成系列報道。在每一集的節目中,選擇中國的城市中具有特定意義和代表性的社會場所,如天津血液病醫院旁的沙縣小吃、北京南站、果戈里書店等。在這一特定的場景中,觀察不同的人群,對不同身份的人進行提問,即能得到多角度的答案。
在后期編輯上,也體現著一種由點及面的幾何式思維。每一個采訪是一個單獨的“點”,每一集是一條“線”,點和線的結合構成了總的系列報道這一個“面”。獨立個體的日常生活、不同地區的地域特色與國家文化、經濟、工業等相融合,蒙太奇的剪輯與總結性的解說的排列組合,勾勒出中國社會的全貌以及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
在《北京南站:奔忙他鄉,夢在前方》一集中,記者從早上的始發車到夜晚的末班車,按照時間順序,展示了北京南站的一天,以此為線索,進而對乘客、工作人員進行采訪,從白領、學生、外來務工人員不同視角進行采訪,體現了他們一年中為了夢想不斷打拼奮斗,從未放棄堅持。
三、飽含愛意、夢想與努力
中華民族含蓄內斂,往往不善于用言語表達內心的情感,更習慣于用行動表示。在央視“海采”中,便適時的捕捉到這些動人的畫面,記錄下了關于愛情、親情的畫面。
《北京南站:奔忙他鄉,夢在前方》一集中,在北京工作的林沈軍對記者說,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和女朋友結婚,留在北京。她的女朋友在旁邊,雖然嘴上說著“不可能,先賺個五百萬再說”,但是眼里已經溢滿了笑意,下意識地伸手撫摸戀人的臉。情感的表露總在不經意間,而記者能夠及時記錄,將片刻的感動化作屏幕上的永恒。
“中國夢”是當今中國的熱詞,在《為誰辛苦為誰忙》中,也不忘展現這一主題。天津相聲茶館的演員李金寬、張連生,為登臺表演而奔波忙碌。但是他們認為相聲能為大家帶來歡笑,同時也包含著傳統文化。傳播傳統文化是他們的理想,在累,也不在意。
每個人都是平凡的個體,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小小的夢想。央視“海采”能夠給予人們一個平臺,將自己的夢想大聲表達,給人們以鼓勵,給電視機前的觀眾以為夢想而奮斗的熱情。
四、人文情懷的彰顯
中央電視臺從2012年開始推出這類帶有濃厚核心價值觀的海采,如《你幸福嗎?》、《為誰辛苦為誰忙》等,簡單易答的問題只是一個引子,拋磚引玉的最終目的和意義是讓每一位民眾發聲,講述自己的故事。而這一個個淳樸的故事便組成了中國社會的人生百態,眾生喧嘩,匯聚成最終的“中國故事”。
不同于冰冷的說教,《為誰辛苦為誰忙》有一個更加多元的感官視角。通過鏡頭,可以看到不同的人群,千千萬萬種職業,不同命運,不同性格的人群,傾聽他們自己的更衣室,感受到他們的快樂與辛酸,體味生活中的真善美。同時,觀眾也可以通過屏幕上的人們,看到現實生活中的自己,開始明白,自己并不是一個人子啊奮斗,有無數和自己相似的人在為了明天、為了未來在拼搏努力,產生了與整個社會的共鳴。
自2102年起,中央電視臺開始設置這類具有濃厚核心價值觀的海采,簡單易答的問題只是引子,最終的目的和意義是為了讓每位民眾發聲,講述自己的故事。“海采”的話題,大多涉及百姓的切身感受,同時又具有形成社會話題的先天優勢。海采”突破了傳統新聞話語的傳播方式,使包括社會邊緣人群在內的所有階層的人們有發聲的機會。
央視的視角與高度是地方電視臺無法媲美的,作為當今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主流媒體,央視應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具備高度社會責任感,最終達到聚集民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廣炳. 從“海采”的演變看電視新聞輿論引導方式創新[J]. 東南傳播,2015,(04):141-143.
[2]武偉,張雯雯.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整合性呈現——對央視“海采”的深度解讀[J]. 新聞愛好者,2014,(07):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