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職教育的質量越來越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與此同時,教學名師的培養逐步成為職業院校的重點工作之一。結合職業教育特點及職業發展軌跡,設計了“四階段螺旋式”名師培養路徑,打造了學習—實踐—沉淀—學習—輻射的螺旋式教師上升通道,重點培養教師的職業能力,建設大師工作室,逐步形成師資培養的良性循環。
[關 鍵 詞] 職教名師;四個階段螺旋式發展;困境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24-0188-01
職業教育當前正處于大發展時期,教師是學校辦學的基礎和關鍵,而名師是教師中的典范,也是學校形象的代言人。在某種程度上說,名師與名校是互為因果的,一個學校名師的數量與級別決定了學校的教學質量與競爭力。如何為教師職業能力發展打開通道,培養一批教學名師,逐步形成師資培養的良性循環是職業教育長期艱巨的任務。
一、當前職業教育名師培養的困境
(一)師資培訓的制度缺陷
現行的職業教育師資培訓體系包括三個層次,最高是國家級培訓,接下來是省市一級的教師培訓,最后是學校自主開展的教師培訓。調查顯示,目前的教師培訓體系整體上為職業教育教師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培養了許多骨干教師,但同時也存在教師培訓的目標與教師自身的發展需求不相吻合的問題。調查顯示,教師參與培訓的主要目的一是為了評職稱,二是學校要求。然后現行的培訓制度與教師職稱評聘之間并沒有直接的銜接關系,因此,教師參與培訓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并不高,多處于被動狀態且沒有長遠規劃。
(二)師資培訓的配套措施不夠完善
職業教育中教師的教學任務比較繁重,不僅有理論教學,更注重實踐教學。多數教師忙于應付教學,無暇顧及科研、創新、企業實踐及行業發展,這樣一來,就無法跟蹤到行業動態、產業發展趨勢和變化,也就無法提高自己的實踐教學水平。
(三)重“指標”,輕“環境”
從歷年國家級、省級教學名師的評價標準看,教學名師的評價突出了教學成就與社會名氣,這很難以指標進行量化。有些學校過分重視教師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對教師的管理缺乏活力,忽視了教師發展軟環境的建設,教師潛能和積極性難以得到
發揮。
二、“四階段螺旋式”教師成長路徑規劃
從上述的教師成長困境可以看出,當前的職業教育師資培養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和配套的保障制度,需要從職業教育的特點出發,尋找一條符合職業教育規律與要求的教師培養之路。因此,本研究設計了“四階段螺旋式”教師成長路徑,將教師的成長與職稱評價相對應,從初級職稱到正高教授的四個階段分別對應教師成長的入門期、成長期、發展期、成熟期,而成長過程是一個不斷學習與達標的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在此基礎上,將各階段職稱評價要求與教師的專業教學能力、專業技術能力的關鍵要素進行整合,歸納為十個要素,分別為課程教學與設計能力、學生管理與輔導能力、專業研究發展與進修能力、敬業精神及態度、學生學習促進與創造力激發、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與開發、做學生的良師和榜樣、應用技術研發與社會服務能力、信息化時代學習與工作典范、參與專業發展和提升領導力。十要素分別對應四個階段,入門期即初級職稱,對應課程教學與設計能力、學生管理與輔導能力;成長期即中級職稱,對應專業研究發展與進修能力、敬業精神及態度、學生學習促進與創造力激發、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與開發;發展期即副教授職稱,對應做學生的良師和榜樣、應用技術研發與社會服務能力;成熟期即正高教授職稱,對應信息化時代學習與工作典范、參與專業發展和提升領導力。
三、“四階段螺旋式”教師培養方式
“四階段螺旋式”教師成長路徑的實施要在教師培訓與教師職稱晉升間搭建起相互銜接的橋梁。構建標準化的培訓體系是銜接工作的第一個環節。通過建立層次分明、規范的培訓標準體系,使所有教師都能通過系統、規范的培訓獲得職業發展。在標準的制訂過程中,圍繞十要素制訂專業知識培訓標準、專業技能培訓標準以及專業教學培訓標準。每一項都進一步細化,劃分出不同的獨立單元,整合課程,包含了理論課程、技能培訓課程、企業實踐課程等,每個課程有對應的考核評價方法,而教師通過后可以獲得相應的培訓合格證書,在評職稱晉升時作為主要考核依據。
教師的培訓過程是彈性的,可采用學分制,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的發展特點,在一個階段內自行選擇學習時間,教師學習完一個課程獲得學分后,可以存入個人檔案,學習時間可以集中也可以分散,允許和鼓勵教師半工半讀、工學交替、分階段完成培訓。
綜上所述,名師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的培養應與個人職業發展緊密結合,形成一個教師成長、職稱晉升良性循環、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激發教師積極參加培訓、提高職業能力,逐漸成長為名師。
參考文獻:
[1]何莽,許陳生.以“三維路徑”破解名師工程的“三重困境”[J].江蘇高教,2011(5).
[2]王浩.五年制高職“333”教學名師培養模式初探[J].職教通訊,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