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德育是教育中最古老的話題之一。在中職學校思想政治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培養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的重要途徑。對在中職思想政治課中進行德育滲透的原因及如何在政治課中進行德育滲透進行探討。
[關 鍵 詞] 德育;思想政治課;滲透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24-0190-01
德育是教育中最古老的話題之一。在中職學校思想政治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培養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的重要途徑。因而從本質上來說思想政治課就是德育課。那么,如何在中職思想品德課中滲透德育呢?下面就筆者幾年來在思想品德課中對學生滲透德育的探索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在中職政治課中進行德育滲透的原因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校擴招,人們的教育需求得到滿足。中等職業教育的生源基本上來自于無望上高中的初中生,他們的文化基礎、知識水平普遍偏低,造成中職生的整體素質參差不齊。傳統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模式如“滿堂灌”“一言堂”等存在著教條化、教學手段單調等弊端,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成長需要相脫節,加上初中時思想政治課不是主課,學生對思想政治課重視不夠,認為思想政治課可有可無,導致學生上了中職以后對思想政治課依然抱著同樣無所謂的態度。杜威的結論是:“任何主張將(道德)知識灌注在一無所有的心靈上的各種教育方法都應該被揚棄。”[1]
作為中職教師,要改變學生的想法,就是要改變自身的想法。明確中職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不應該只是為了教會學生某些知識,而應該讓他們在懂得為人處世道理的同時,把這些道理落實到平時的一言一行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課堂中無聲無息地滲透德育,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感悟和理解,促成德育的有效開展。
二、利用課堂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現階段,中職思想政治課的課堂教學仍是對學生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徑。通過思想政治課進行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良好道德行為,使其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如職業生涯規劃教學中讓學生明確自身發展的目標,為自己做一個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與法律引導學生增強職業道德和法律意識,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成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經濟政治與社會幫助學生了解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常識,樹立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提高學生參與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能力;哲學與人生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的哲學知識分析和解決人生發展過程中遇到各種問題的能力,形成積極面對人生的態度,使他們具有面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對待成功的正確態度。這些內容都是德育的重要內容。
三、在思想政治課課堂上進行德育滲透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不停地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并不能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反而可能會有副作用。金一鳴指出:“內容決定了方法。內容脫離了當前的實際,方法必然是教條主義的,脫離了學生的實際,只要學生死記教條,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2]這也要求教師改變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個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課堂中無聲無息地滲透德育內容。
在思想政治課的課堂教學中,可以運用啟發式、情景再現、創設情境、案例教學等教學方法導入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完成教學目標。上職業道德與法律課時,對某些道德行為與法律行為學生很難區分時,需要教師創設相關生活情境并加以恰當地引導,使學生在情境中感悟、理解。如班上某女生由于說話不饒人且經常欺負另一女生,引起班上男生的不滿,有一男生就把這個女生照片上傳到網絡,然后在網絡上引導認識和不認識的人來評論這個女生,讓這個事情在網絡上鬧得沸沸揚揚。筆者就以這個為例讓學生來討論,這是個道德問題呢,還是一個法律問題?由此讓學生明白有些行為已經不是譴責對方的道德問題,而是他自身的行為已經觸及了法律,以達到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目的。
在思想政治課的課堂教學中,還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聯合實際進行德育教育。如班上有位學生被其他班的學生打,他并不是報給教師,而是與另一個班被欺負的學生聯合了一批學生直接沖到打他學生的宿舍,把那位學生給打了。利用這個例子在課上開展了一次“如何保護自己”的班會活動。在班會活動中,大家針對自己被打之后應該怎么做展開討論。通過這次活動,學生深刻認識到,當自己被打時,第一個應該做的是把事情匯報給教師,而不是私了、打擊報復,如果很嚴重,還可以找相關部門解決,讓他們學會利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
綜上所述,中職思想政治課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改變原有令人乏味的、毫無生氣的教學模式,激活思想政治課,使學生在學習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質,自覺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增強道德教育的實效,為國家建設培養高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59.
[2]張俊三.教育原理[M].中南大學出版社,2001: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