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勇,宗春淼*,李艷杰,李 佳,萬正林,李金華
(1.云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學研究所,云南景洪 666100;2.云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勐臘管護所,云南勐臘 666300;3.云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勐侖管護所,云南勐臘 6663007;4.云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尚勇管護所,云南勐臘 666300)
大約在1.8億年前的三疊紀,云南已是露出海面的陸地,許多裸子植物在這里滋長和蔓延。約7千萬年前的第三紀,古滇西三江(怒江、瀾滄江、金沙江)流域的山壩交界地帶具備了茶樹起源應具備的裸子植物繁茂、陸地穩定和氣候濕熱等3個條件,古木蘭植物群在這里出現、繁衍,特殊的氣候環境促使木蘭深化為茶樹。第四紀多期冰川活動毀滅了許多植物群,而在瀾滄江中下游的思茅和西雙版納等滇南、西南一帶未受到冰川襲擊,茶樹等古生植物在此區域得以生存,發展成為熱帶和亞熱帶大葉種茶樹。云南是迄今所知的世界上古茶園保存面積最大、古茶樹保存數量最多的省份,保存有大量的野生型、栽培型和過渡型古茶樹以及古茶園,同時還保存有大面積野生茶樹群落。這些古茶園、古茶樹和野生茶樹群落主要分布在滇南、滇西片區,即西雙版納、思茅、臨滄、保山、德宏、紅河、文山、楚雄等州、市的40多個縣,其他茶區亦有少量分布[1],其中自然保護區和天然森林中分布較多[2]。這些古茶樹及野生群落是茶葉原產地的活化石,是茶葉的種質資源庫。而古茶園則是古老農業生態系統和農業生物多樣性的重要佐證,是云南重要的自然和歷史文化遺產。
近年來,隨著茶葉貿易中云南普爾茶的升溫,將對云南省的古茶樹資源產生影響。加強對古茶樹、古茶園以及野生群落的保護和有效管理,不僅對保護好古茶樹和古茶園所在的自然生態系統以及重要的種質資源有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對保護當地的自然文化景觀、發展生態旅游以及開發生態有機茶產品、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幫助群眾脫貧有重要作用[3]。
1.1分布情況據初步統計,目前全省有面積在66.67 hm2以上、相對聯片的古茶園14片,共1.41萬hm2。云南是我國乃至全世界古茶園保存面積最大、古茶樹保存數量最多的省份。現將云南各州、市古茶樹資源分布情況介紹如下。
1.1.1西雙版納州古茶樹資源分布。海拔760~2 060 m都有分布,最低在勐臘縣曼臘鄉曼乃新寨,最高在勐海縣大黑山,主要集中在1 400~1 800 m的山區地帶,歷史上著名的“六大茶山”就分布在該地。該區的野生茶樹分布面積和古茶園面積共約0.53萬hm2,以人工栽培的古茶園居多,樹齡多數在200~500年[1]。全州茶組植物共有3個系、7個種和變種(按照宏觀分類法),人工栽培的古茶園以普洱茶種(C.assamica)茶樹分布最廣;其次在勐臘縣分布有80.00 hm2的茶種(C.sinensis)茶樹(當地稱倚邦小葉茶);苦茶變種(C.sinensiskucha)主要分布在景洪市勐宋和勐海縣曼糯;在勐臘縣和景洪市還有勐臘茶(C.manglaensis)、滇緬茶(C.irrawadiensis)和多萼茶(C.multisepala)。本區野生型古茶樹群落集中分布在勐海縣巴達賀松大黑山1 900 m的森林之中,均為大理茶種(C.taliensis),其基圍超過1.5 m的有11株。
1.1.2普洱市古茶樹資源分布。普洱市古茶樹群落分布廣泛,主要在無量山、哀牢山和瀾滄江兩岸,海拔1 450~2 600 m。全區發現的茶組植物共有2個系、4個種。野生型茶樹以大理茶種(C.taliensis)為主,景東和鎮沅有少量滇緬茶種(C.irrawadiensis)茶樹;栽培型茶為普洱茶種(C.assamica),此外在瀾滄縣富東鄉還發現一株形態特征為過渡類型的邦崴大茶樹(Camelliasp.)。普洱市野生大茶樹主要分布在鎮沅、景谷、景東、孟連、瀾滄、普洱、墨江7個縣的29處,多散在原始森林中。栽培型古茶園具有代表性的是位于瀾滄縣惠民鄉景邁芒景兩村之間的景邁古茶園,該園現存古茶樹大多數是明、清以來種植或自然繁育生長的,樹高一般為2~5 m,基部直徑0.2 m以上,株距2~4 m。
1.1.3保山市古茶樹資源分布。保山市境內的騰沖、龍陵、昌寧縣以及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有成片的古茶園和散生的野生大茶樹。若保山市隆陽區、龍陵縣鎮安和施甸縣關擺馬村還有300年至800年以上的栽培型古茶樹。古茶樹群落的垂直分布以1 200~2 400 m居多,樹齡百年以上的古茶樹分布面積上萬畝。全市發現的茶組植物共有3個系、5個種。野生型茶樹中以大理茶種(C.taliensis)和滇緬茶種(C.irrawadiensis)為主;栽培型茶樹中以普洱茶(C.assamica)和茶種(C.sinensis)分布廣泛,勐臘茶種(C.manglaensis)茶樹僅在昌寧和隆陽少量分布。
1.1.4臨滄市古茶樹資源分布。臨滄市古茶樹分布南起滄源縣單甲鄉,北至鳳慶縣詩禮鄉,綿延200 km;在海拔1 050~2 750 m的9 000 km2原始森林和次生林中都有古茶樹群落分布,面積1.00萬hm2以上,是當今古茶樹保存面積最大的地區。發現的茶組植物共4個系、7個種。野生型茶樹中以大理茶(C.taliensis)和滇緬種(C.irrawadiensis)茶樹為主;栽培型茶樹中以普洱茶種(C.assamica)茶樹為主,茶種(C.sinensis)、細萼茶種(C.parvisepala)茶樹亦有少量分布。
此外,在德宏、紅河、文山等州市,均有古茶樹分布。
1.2自然環境條件云南南部地區在元月初即開始采摘春茶,比內地茶區早60 d左右,具有生產早春茶的優勢,是世界上最適宜發展茶葉的一塊寶地。云南茶區大多分布在遠離污染源的山區、半山區,很少施化肥、農藥,茶葉農殘含量低。據中國茶科所對全國10個省市1 000多種茶葉農藥殘留的檢測,云南茶葉農殘水平最低。
1.3豐富的茶樹品種資源和優良的云南大葉茶良種云南大葉種茶芽葉肥壯,發芽早,白毫多,育芽力強,生長期長,葉質柔軟,持嫩性強,鮮葉中水浸出物、多酚類、兒茶素含量均高于國內其他優良品種,是世界優良茶樹品種。
1.4云南茶葉品質優良云南紅茶質量在全國名列第一。云南普洱茶在全國獨樹一幟,越來越受到眾多消費者喜愛。云南大葉種蒸青、炒青、烘青綠茶、名優綠茶和茉莉花茶受到國內外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2.1茶業生產現狀云南茶葉已遠銷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已銷售到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據省農業廳統計資料,到2003年底,全省茶園種植面積為19.83萬hm2,其中采摘茶園14.85萬hm2,占全國茶園面積(119.00萬hm2)的16.7%,居全國各產茶省的第一位,成為全國茶葉生產的重要基地。
2.2茶葉產量增長迅速,但茶葉出口逐年下降近10年,全國茶葉產量增長30.58%,年平均增長2.70%,茶葉出口數量和出口金額分別增長28.86%和24.83%,年平均增長均2.50%;云南茶葉產量增長42.95%,年平均增長3.60%,超過全國茶葉產量增長的幅度。云南茶葉產量占全國茶葉產量的比重由1993年的10.48%上升至2003年的11.47%,上升了0.99百分點。但云南茶葉出口數量十年平均年遞減1.4%,與1997年云南茶葉出口最高年相比,到2003年,云南茶葉出口數量由12 341 t下降至5 061 t,下降59%;云南茶葉出口數量占全國茶葉出口數量的比重由6.08%下降至1.95%,下降了4.13百分點。據昆明海關統計,2007年1—11月份云南普洱茶累計出口3 092 t,較上年同期小幅下滑7.8%,實現創匯額2 802萬美元,同比增長33%,增勢顯著。
云南茶葉出口創匯由1997年的2 528萬美元下降至2003年的1 051萬美元,下降58.43%;茶葉出口創匯占全省外貿出口創匯的比重由2.22%下降至0.63%,下降了1.59百分點;云南茶葉出口創匯占全國茶葉出口創匯的比重由7.59%下降至2.86%,下降了4.73百分點;自1997年以來,茶葉出口逐年下降,已由1997年茶葉出口量占總產量的17.45%下降至2003年的5.80%,下降了11.65百分點,使云南茶葉逐漸退出原來很不容易擠占的國際市場。從出口地區來看,2017年中國茶出口量排名前十的省市分別是浙江、安徽、湖南、福建、湖北、江西、云南、河南、廣東和重慶。其中,浙江省2017年茶出口量為17.5萬t,出口金額為5.06億美元,出口量和出口金額均位居全國第一;排名第二的是安徽省,其出口量不足浙江省出口量的50%;排名第三的是湖南,出口量為3.29萬t,出口金額為9 084.65萬美元。
多年來由于對古茶園、古茶樹重要的保護價值及開發利用價值認識不足,致使保護工作未得到應有的重視。雖然有些地方采取了一些保護措施,制定了相關政策和鄉規民約,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但從總體上看,古茶園、古茶樹的面積呈逐年減少的趨勢。
由于近50年來人口增長、不合理采摘、開發甚至大面積毀茶種糧、單一化茶園替代或者在古茶園、古茶樹周圍建設新茶園導致基因漂變等各種因素,云南古茶園的面積由20世紀50年代的3.33萬hm2減少到目前的1.33萬hm2。尤其是近年來,由于古茶園生產的天然有機茶引起國際國內市場的極大關注,過度甚至毀滅性采摘古茶園的古茶葉,已經導致云南古茶園、古茶樹這一重要的世界性自然和歷史文化遺產面臨嚴重危機。
因此,深入地研究古茶園、古茶樹的科學、文化、歷史和開發價值,制定相應法規、政策和鄉規民約,構建保護管理的組織系統,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有效地保護云南古茶園、古茶樹已成為全省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各族群眾和專家學者義不容辭、刻不容緩的緊迫任務。
4.1政府加強產業引導,設立茶葉監管機構鑒于云南茶業是云南一大產業,建議政府加強對云南茶產業的政策扶持,建議由分管農業的一名省委副書記和一名省政府副省長主管茶產業的發展;對原有的茶葉管理體制和經營體制進行改造,建立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茶業經濟體制。設立單獨的茶業專管機構,統管全省茶葉的生產、加工、銷售、出口、科研、開發等工作。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和《云南省珍貴樹種保護條例》的規定,野生茶樹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而栽培型、過渡型大茶樹是古樹名木保護的重要對象。云南是我國乃至世界唯一保存古茶園面積最大、古茶樹數量最多的省份,但面臨的破壞嚴重。建議成立“云南省古茶園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工作領導小組”,并建立領導小組辦公室,掛靠業務主管部門省林業廳,加強古茶園的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
4.2發揮中介組織作用,做好協調服務工作茶葉是云南省一項具有明顯地方特色和傳統優勢的產業,中國加入WTO后,以經濟規律為主的市場管理將代替以往的行政管理,因此,加強行業管理協調服務就顯得日益重要。組建茶葉商會等行業自律協調機構,作為政府與企業之間溝通的紐帶,研究制訂全省茶葉發展規劃和政策建議供政府部門決策,協調解決茶葉產供銷、貿工農、科教推廣等方面的一系列實際問題,建立茶葉質量標準體系,信息和批發市場體系,為茶葉科研、技術培訓、咨詢、市場促銷等服務,促進云南省茶業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4.3抓緊制定茶葉標準,加強茶葉質量管理制定茶葉標準,加強茶葉質量管理是使云南省茶葉產業發展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保證。應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牽頭,依靠茶業協會和茶葉商會等行業組織,組成云南茶葉標準化領導小組,抓緊制定滇紅、滇綠、云南花茶、云南緊壓茶地方標準。所有茶葉生產企業都要制定茶葉產品的企業標準,建立云南茶葉產品質量檢測中心,開展對云南茶葉農殘含量的檢測。建議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牽頭,省工商局、衛生部門和茶葉行業管理部門配合,制定茶葉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加強對茶葉質量的監督檢查和打擊假冒偽劣產品活動。
借鑒國際有機農業委員會和歐盟有機茶標準,參照浙江有機茶標準,制定云南有機茶標準,逐步推進云南茶葉按國際標準化生產,為云南茶葉增加出口做出新貢獻。
4.4加強對傳統常規茶園的有機化改造和有機茶園建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無公害茶葉生產和消費是今后世界茶業發展的主流,目前,西方發達國家倡導并正在逐步擴大消費的有機茶和我國提倡生產的綠色食品茶葉,均屬可持續發展茶葉的方式。大力發展無公害茶葉,建設綠色食品茶葉基地,開發有機茶產品,既可解決云南省當前出口茶葉農殘超標問題,也是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振興該省茶業發展的根本性舉措。云南古茶園是最典型的有機茶園,古茶產品則是品質最好的有機茶。云南古茶園“病蟲害自控機制”“土壤肥力自維機制”等相關科技研究為云南常規茶園有機化改造和建設有機茶園提供了重要的參照,加強對云南古茶園保護利用的研究,將大大推進云南有機古茶產品開發和云南全省有機茶產業發展。
4.5堅持科教興茶,提高茶葉科技水平充分利用云南省茶業科技資源,加大科技投入和對從業人員的技術培訓、知識更新。一方面要培養專業化、知識化的復合人才,了解熟悉WTO規則,適應全球一體化經濟發展趨勢;另一方面,要從實際出發,提高云南省茶業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以適應現代茶業市場經濟和科技發展的要求。茶葉科研教育機構,應當面向茶葉生產、加工、包裝、儲運、開發、商貿、保健、廣告宣傳等領域,提高全省茶業的科技水平服務,促進新產品的研制和開發,提升茶葉品質,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
4.6發揮云南古茶園特有優勢,創建知名茶葉品牌政府應根據云南省茶業發展的需要,按照扶大、扶強、扶優的原則,選擇基礎雄厚、市場前景好、帶動力強、發展潛力大的生產經營企業,將其培育成為茶葉產業化經營的龍頭企業,逐步塑造一批集生產、貿易、服務于一體的大型經營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培育幾個年銷售額過億元和一批銷售額過千萬元的茶葉品牌,參與國際競爭。
5.1學術意義保護古茶樹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僅就自然科學而論,現在還缺乏一套有效的養護理論和實踐經驗。因此,古茶樹的養護工作需要一套獨立和完整的學術體系[4]。
5.2文化意義古茶樹是古茶文化的基礎,或稱本源。人類社會一切茶文化現象,溯本追源,最早的有茶樹,以后才有采茶、制茶、品茶、茶具以及茶的一切。茶文化,是自從人類發現“茶”以來,在從事“茶業”的創造性勞動與茶葉技藝研究實踐過程中,產生并被承傳、發展的客觀物質與人文精神高度結合的產物,屬茶葉事業的上層建筑[5]。現存的千年古茶樹,是千年以來茶文化的本源實物,如果這批古茶樹不存在了,文化雖有延續性,但后人只能從前人留下的文字記載上讀知古茶文化了。所以說保護古茶樹就是保護古茶文化的基礎[6]。
5.3生態價值古茶園植物多樣性是當地農民世代管理和選擇的結果[7],古茶園中不僅保存了大量的植物資源,還蘊藏著豐富的茶葉種質資源[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