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 霞,吳 倩,孫志國,羅 晶,張 曄
(1.湖北科技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咸寧437100;2.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辦公廳,北京 100000)
保護濕地和濕地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人類自己。濕地提供的自然生態服務功能,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之一。濕地生態系統一旦遭到破壞,濕地自身平衡失調,將會導致洪澇災害的風險提高、生物多樣性降低。據科學家研究估計,每1 hm2濕地生態系統每年創造的價值達4 000美元,是農田生態系統所能創造價值的45~160倍。濕地所具有的獨特且不可替代的生態、環境和經濟功能,使濕地生態系統成為一個區域生態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咸寧市具有“全國首批旅游標準化試點城市、生態宜居家園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溫泉旅游名城”之美譽,但是咸寧市的母親河——淦河,還存在諸多與生態環境不相協調發展的問題。為了將淦河創建成國家城市濕地公園以助推咸寧生態旅游業發展,同時將弘揚地域文化與區域經濟發展、環境治理與生態旅游等相結合發展,筆者研究了如何從政府、產業、公眾和生態環境等不同層面多角度地完善淦河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的建設。
1.1自然條件發展概況據清光緒八年《咸寧縣志》考證:“淦,《文》從金而水,以邑有金山而河水徑焉,故名。”金山在永安城邊,“縣面金山,背紫潭,左相山,右西河。”淦河是咸寧居民的母親河,也是唯一貫穿咸寧城區的河流,是境內工業及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淦河屬于長江一級支流,發源于通山縣大幕山南麓,由南向北匯入斧頭湖,經金口閘泄入長江。干流全長76.6 km,流域面積854 km2,占全區總面積的54%。由于存在長期頻繁的人為活動,淦河流域原生植被已遭到較大破壞,現有的濕地植被主要為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自然濕地植被包含灌叢濕地植被和草本濕地植被。
1.2人文條件發展概況咸寧有以銅鼓為代表的商周青銅文化,以赤壁之戰為代表的三國文化,以北伐戰爭汀泗橋戰役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向陽湖文化名人村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溫泉、桂竹、茶、洞為代表的生態養生文化。咸寧的民間文學藝術特色鮮明,民間歌舞、音樂、剪紙、布貼等早已遠赴歐洲十幾個國家演出和展覽。通山的山歌山鼓和采茶戲、通城的花鼓戲、崇陽的提琴戲、嘉魚的嗚嘟、赤壁的腳盆鼓、咸安的打花棍和高腔戲等民間文化蜚聲省內外。其中嘉魚嗚嘟是全國獨有的民間樂器,被列入湖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崇陽提琴戲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赤壁非物質文化遺產“赤壁盆鼓”赴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第二屆全國中老年優秀文藝節目匯演;《咸寧長篇敘事山歌》(第一卷)填補了我國民族民間長歌的空白。
1.3生態旅游業發展概況咸寧市的自然旅游資源有6類46種,其中赤壁古戰場、羊樓洞、溫泉、桂花、楠竹、茶園、山水、巖洞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咸寧主要是以溫泉、山水、溶洞、古民居、古遺址、桂竹、茶葉等為主題設計的旅游路線,豐富多樣的自然旅游資源營造了清新雅致的人文環境和純樸的民風。近年來,文化要素的融入,加快了文化與旅游、經濟、市場的緊密融合,且成功舉辦了九屆國際溫泉文化旅游節,創造了萬人同浴溫泉和水上景觀燈組累計長度之最兩項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紀錄。2017年7月舉辦首屆戲曲文化節,成功創建“全民悅讀咸寧朗讀示范基地”“湖北楹聯文化城市”,被命名為“中國古瑤文化之鄉”。
2.1公眾參與的責任性濕地生態旅游可以讓游客親自參與到自然、生態與文化環境系統中,在實踐活動中理解與體驗濕地的自然與文化美感;濕地生態旅游的開發既可美化本地居住環境,又可提高居民生活品質,還可提高居民的生態環保意識和技能,增強幸福感與自豪感。與此同時,還離不開政府部門、旅游開發者、旅游經營管理者和社團的參與,是一種全民參與互動良性循環的結果。
2.2旅游活動的教育性濕地生態旅游既是一種自然旅游活動,又是一種文化旅游活動,濕地生態旅游讓人們在旅游活動中接受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的教育,提高濕地公園保護意識,將濕地動植物科學文化知識和環境保護知識與觀賞娛樂體驗活動結合,讓游客在旅游中提高生態安全和審美的意識,堅持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和生物多樣性多重保護原則,提升社會責任感與環境保護道德觀念。
2.3濕地資源的保護性河流濕地旅游是以生態系統脆弱的河流濕地為資源載體而開展的旅游活動,要求旅游開發必須以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為基本原則,堅持“保護第一,生態優先”的原則,要求游客在一定程度上約束自己的行為以保護河流濕地的動植物資源良性發展。游客在旅游過程中享受美景的同時,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與神奇,增強保護大自然的意愿與信念。
2.4設計管理的技術性濕地生態旅游專業性表現在技術層面上,對濕地公園的景觀、設備設施、旅游項目、旅游線路及旅游服務的設計與管理上都體現出生態保護概念與意識,還體現為游客在旅游體驗中提高濕地旅游資源和自然環境的保護知識與技能。濕地生態旅游者一般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養,往往對大自然及當地民風習俗有較高的精神探索和追尋意愿。
3.1完善濕地生態保護體系的需要湖北省素有“千湖之省”之美譽,位于長江中游地區,具有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濕地資源非常豐富。全省現有各類濕地156.3萬hm2,約占全省國土總面積的8.4%,是湖北省生態建設的一個主戰場。 湖北省濕地在維護整個長江中游生態系統的水循環、構建江湖聯系、蓄洪防洪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孕育了豐富的生態景觀,是多種國家重點保護珍稀水禽的繁殖地和棲息地,是生物多樣性豐富且集中的地區之一。湖北省濕地是冬候鳥的重要棲息地,是我國重要的種質資源和物種基因庫。咸寧市位于武漢城市圈的核心圈層,創建咸寧淦河國家濕地公園可以進一步提升水生植物的種類和數量,并為水鳥構建良好的生境,對于建設華中地區物種“基因庫”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探索武漢城市圈濕地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促進湖北省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3.2落實“綠色崛起”行動計劃的需要咸寧市在發展初期階段政策體制不夠完善,對自然資源進行了不合理的利用,城市經濟快速發展是以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代價換取來的。道路的擁擠、綠化的減少、工作壓力的增強等問題嚴重影響著現代人的生活。2012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對咸寧提出了“實現綠色崛起,建設鄂南強市,打造香城泉都和構建中三角重要樞紐城市”的定位,并為升級戰略進行實施。創建淦河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有利于擴大城市綠地、美化城市形象、推進園林城市的發展、建設低碳城市和推動綠色崛起行動計劃,旨在保護濕地生態系統、合理利用濕地資源,實現生態環境改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愿望,并將有利于實現全面建成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和綠化模范城市。
3.3建立濕地公園科普與實驗基地的需要通過濕地科普設施的建設,將淦河打造成集科普教育、科學實驗、生態環保、休閑觀光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濕地公園。建成公眾休閑娛樂的開放空間,建立候鳥重要棲息地和物種基因庫,普及公眾濕地文化、森林景觀、濕地植物、野生鳥類、動植物標本、濕地的水質凈化功能、濕地生態功能和生態環境價值等知識。在淦河流域建立宣教展示中心、濕地生態功能的展示平臺、公眾觀賞鳥類的場所、濕地植物景觀帶和濕地長廊,建成濕地生態文明教育基地;通過濕地生態景觀營造、濕地科普宣教展示,開展濕地服務功能展示、宣傳教育等活動,為公眾提供學習濕地知識、體驗濕地功能的自然場所,提高公眾濕地資源保護意識。
3.4提升城鄉居民生活品質的需要咸寧市位于武漢城市圈的核心圈層,在城市圈中發揮重要作用。武漢城市圈總體發展要求圈內各城市著力打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人居環境和創業環境,增強城市的吸引力、親和力和輻射力。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素質提升,促進了旅游產業的全面發展,提升了旅游要素的供給能力,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與配套,加強了城市的旅游功能,城市綠化營造出具有山水特色的城市景觀,高效集約利用濕地資源,探索濕地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對促進區域生態文明建設、提高民生褔祉具有重要作用。旅游是人們認識新鮮事物和了解未知世界的重要途徑,是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催化劑,鼓勵公眾廣泛參與濕地休閑活動,從而提升生活品質。
3.5促進生態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應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強化濕地保護和恢復。國家城市濕地公園作為人們一種重要的游憩場所,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越來越向往回歸自然,也促進旅游業的快速發展,而生態旅游作為一種新形勢出現并成為熱門。在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下合理利用濕地,在土地利用、經濟產業發展下尋找一個濕地保護的平衡點,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就是將濕地生態公園同生態旅游相結合即可找到這個平衡點。對濕地要從長遠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規劃與利用,創建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是一種可持續利用的策略,淦河創建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是生態環境多樣化的保護和生態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4.1政府工作的積極推進我國自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以來,積極致力于保護濕地資源和維護濕地生態系統,有效地加強了濕地保護工作的推進。黨的十八大報告論述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要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湖北省制定了《湖北省濕地保護工程規劃》,規范濕地公園的建設和管理,《湖北省濕地公園管理辦法》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咸寧市委市政府一直十分重視淦河的生態治理以及兩岸人文景觀的保護及開發工作。2016年咸寧市政府實施《咸寧市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修訂完善林業生態建設、城市綠地系統、城鄉綠化建設、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等專項規劃,推進美麗鄉村建設。2017年咸寧市政府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實施“藍天、碧水、凈土”工程,創建國家級生態村2個、省級生態鄉鎮24個和生態村250個。成功加入全球可持續發展城市標準聯盟,順利通過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驗收;為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內涵,對淦河兩岸和潛山進行美化,在主城區勾勒山水互動的美麗景觀;淦河流域生態保護、推進水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以及加快綠色崛起步伐等為創建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4.2產業政策的大力扶持武漢城市圈獲批“兩型”社會建設綜合改革配套試驗區,是中部地區崛起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武漢城市圈加快發展的重大機遇。按照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要求,武漢城市圈將在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上,加大工作力度,既為永續利用旅游資源創造良好的條件,也為加快發展旅游業提供廣闊空間。咸寧市作為武漢城市圈的重要成員,在與城市圈的全面對接中先行先試,在編制規劃過程中,充分利用區位交通、資源特色、政策環境等優勢,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原則,依托武漢城市圈發展旅游產業。2018年咸寧市政府工作報告:構建現代綠色產業體系,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加快建設循環經濟園區、低碳產業園區;建設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暨農業綠色發展試點先行區。
4.3國家級濕地公園建設的不斷增強咸寧市河流縱橫,湖泊眾多,濕地資源豐富。到2017年,在赤壁陸水湖、通城大溪、崇陽青山、通山富水、咸寧向陽湖、嘉魚珍湖建立了6個國家級濕地公園,并大力開展濕地保護與恢復工作[1]。咸寧市在河背濕地基礎上,策劃了濕地生態城方案,力爭打造武漢城市圈內首座生態環境最優、人居環境最佳、發展潛力最大的濕地生態公園城[2]。在咸寧市政協四屆二次會議上,提出《關于將河背濕地建設成為全國最大濕地公園的建議》決策。咸寧濕地生態新城策劃方案明確,按照“打造良好的園林生態景觀,豐富城市旅游資源,拓展旅游形式,提供市民活動場所”的指導思路,全力推進大洲湖(河背)水生態修復工程項目,為建設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夯實基礎[3]。大洲湖是咸寧北部的生態屏障,根據《咸寧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30)》《咸寧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07—2020)》和《咸寧 “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咸寧市將打造成綠色生態城市和以溫泉為特色的旅游文化城市,大洲湖將建設成生態示范區[4]。國家級濕地公園建設為咸寧創建淦河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4.4地域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以水為主體的城市濕地公園必然存在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跡,城市濕地景觀強有力地表現著人類的民俗習慣和民族歷史。淦河流域已建或在建有河背濕地公園、十六潭公園和龍潭公園等。濕地公園盡顯城市風貌和鄂南民風、民俗及地域文化特色,以竹、桂、茶等植物為軸線進行景觀串連,以理念融合本地民風、民俗,原生態與人文景觀達到和諧統一。龍潭公園景區(淦河流域龍潭段)水面開闊,景觀視線通暢,山水資源豐富,借助修復保護龍潭古橋、興建龍潭閣、新建茶博館、續寫歷史文脈,展示香城泉都旅游城市形象、開展文化交流、提供人們游憩場所等綜合功能的城市濕地公園[5]。
5.1宏觀管理策略有待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和標準有待進一步完善;存在多頭管理,由于濕地作為一種開放式的多類型自然資源,旅游、水利、環保、農業、建設和國土等多個部門也涉及城市濕地資源的管理;管理難度加大,城市濕地公園作為一種公共生態產品愈來愈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若管理不善就會損害咸寧全國綠化模范城市的形象,甚至降低居民幸福指數,降低政府的公信力;財政壓力增大,公園的公益性定位,使維護經費主要靠財政補貼,維護及后續投入資金的內生源泉還沒有形成;生態文化創新、傳播、普及的氛圍還沒有形成,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強;創新動力不足,科技支撐不強;對外開放不夠,經濟外向度不高。
5.2水質污染對城市濕地公園建設的影響較大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持續實施水資源污染防治行動。近年來,咸寧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對淦河進行治理,但淦河的水體局部仍然存在受到生活垃圾、農業污染、水質富營養化、底泥污染、生態環境破碎化等問題,人類活動干擾較大,對濕地的生態保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強淦河生態治理,對提升濕地公園的水質至關重要。
5.3外來物種的入侵對濕地生物多樣性造成威脅淦河內存在外來物種入侵的現象,尤其是在夏季和秋季受到水葫蘆的入侵較為明顯,對當地物種構成威脅,形成了一定面積的外來物種群落,占據當地物種生態位,使得本地物種失去適宜的棲息環境,導致本地生物多樣性水平降低和生態功能退化。有意和無意的人為干擾,濕地原有的生態平衡被打破,生物多樣性降低。
6.1弘揚地域文化與自然景觀設計相結合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人們長期形成的文化形態、社會習俗、生產生活方式、歷史遺存等,它既包括歷史時期創造出來流傳至今的文化元素,也包括已消失或流失的文化元素。城市濕地公園的地域文化是通過設計手法將歷史遺跡、社會習俗、文化形態等在園林景觀設計中表達出來[6]。淦河應依據鄂南地域文化背景展開,建設適合當地、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國家城市濕地公園。
6.1.1生態主題及文化內涵相結合,提升城市濕地公園的品位性和趣味性。城市濕地公園設計時,既要突出生態特色,還要充分利用和體現濕地的歷史與文化,提升濕地公園的內涵和品位,歷史文化底蘊要體現出地方特色;突出體現自然性和古樸性的原則,以人為本,從人的角度出發,使其感受自然、回歸自然,使公眾在領略濕地自然風光、感受自然、接觸自然、熱愛自然和認識濕地的同時,提高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7]。
6.1.2表達手法與歷史文脈相結合,再現當地的地域文化特色。自然景觀設計時,運用園林藝術設計手法再現與鄂南地域有密切關系的名人軼事和歷史傳說;園林風格、形式、色彩等與香城泉都旅游城市風格保持協調一致。在濕地公園建設中,運用直接的表達手法對某些具有特殊自然地理環境或有重要文化意義的場地等進行模擬、恢復、提煉,如在向陽湖建立文化名人展覽廳,展示向陽湖五七干校的歷史、機構設置及文化名人與咸寧人們結下的情緣等內容;在汀泗橋戰役紀念館再現北伐時期汀泗橋戰役情景,喚起游客對咸寧的歷史文化和時代背景的情感、想象和聯想。
6.1.3植物景觀與人文氣息相結合,體現鄂南人民積極的精神面貌。植物是城市濕地公園景觀中最為基礎的素材,也是體現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徑。在進行植物配置時,首先要以鄉土植物為主,不僅增強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景觀的地域性特征,還可避免外來物種的入侵破壞;其次,可選擇觀賞價值高、適合當地生長和蘊含本土文化的人格化植物,既有利于城市濕地公園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的形成,又可改善公園內植物景觀的空間。
6.2傳承地域文化與區域經濟相協調發展
6.2.1提升地域文化內涵。文化既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也是一個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動力;旅游是傳播文明增進友誼的橋梁,是修身養性之道。文化有利于旅游品質化發展,旅游有利于文化吸引力的提升,文化與旅游相互依存、滲透與促進,呈現出融合一體化的趨勢。創建淦河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既能促進鄂南地域文化的優化與傳承,實現向經濟資源的轉化,又有利于生態旅游資源的保護與開發。
6.2.2提升生態旅游業文化內涵。咸寧市擁有赤壁三國歷史文化,向陽湖名人文化,汀泗橋、黃袍山等地紅色文化,民族民間文化等,挖掘咸寧地域歷史文化內涵,充分利用獨特的地形、地貌和氣候等特點,將文化元素全方位注入到旅游生產和旅游消費的各個環節中,以文化創意挖掘旅游業的附加值,推陳出新,讓游客在旅游過程中充分體驗優秀的中華文化、濃郁的鄂南地域文化和現代的時尚文化。
6.2.3拓展旅游產業鏈。生態旅游業應重點拓展健康、文化、養老、美食和運動等項目,旅游模式加快轉型升級。旅游業正向文化、精神、休閑度假、健康養生等方面轉型,重點發展生態旅游業。溫泉養生旅游是由單一療養享受,提升為文化和精神層面的享受,成為一種以健康養生為主題,達到休閑、智能、綠色、信息和時尚等為目的的旅游。
6.3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6.3.1完善濕地公園管理體制,有效保護濕地資源。生態旅游是符合旅游資源保護發展趨勢的旅游消費模式,具有保護性和教育性的特點。理順濕地管理體制,選擇更好的管理模式。管理者將自己定位于服務員或者管家的角色,而不是業主的角色[8]。2016年5月神農架躋身全國首批9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將正式實施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通過探索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突出生態保護,統一規范管理,明晰資源權屬,創新經營管理,促進社區發展,有利于形成統一、規范、高效的管理體制和資金保障機制[9]。在不破壞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整體環境條件下,修建配套設備設施,以預防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促進資源有效地保護。
6.3.2河流治理與生態體驗相結合。實施城市功能提升工程,推進淦河流域綜合整治、大洲湖生態治理等工程,加快地下綜合管廊、城市防洪排澇、黑臭水體治理和“海綿城市”建設。進行淦河水域的治理和保護的同時,結合當地景觀建設,搞好城市濕地公園的建設,形成香城泉都歷史文化帶。以良好的生態環境為依托、以綠色技術創新為體系、以綠色化與生態化作為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技術基點,將淦河城市濕地公園打造為生態養生休閑度假基地和低碳旅游業示范基地。
6.3.3濕地生態系統平衡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相結合。淦河流域的濕地生態系統類型多樣,主要為天然河流濕地和湖泊濕地,也有人工池塘、人工水庫和攔河壩區、溝渠等。不同的濕地生態條件為動植物提供了獨特的生境,在自然保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淦河流域的濕地植物群落的組成成分及結構穩定,為不同的物種生存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場所,形成了生態功能顯著的河流濕地和次生濕地生態系統,進一步完善濕地保護機制以保護生物的自然分布與區域內的物種生存。
6.4知識性與參與性活動協調發展
6.4.1美學價值和體驗功能相結合。淦河城市濕地公園的游憩活動可以濕地景觀為主線,將濕地景觀的美學價值、游憩價值和體驗功能充分展示與發揮。主要活動可設水域行船觀光和康體活動項目等,沿河段修建碼頭,供以游賞、親水活動及船只的停靠。康體活動項目主要建有室外足底按摩和鄉間垂釣。在室外選用不同沙質以及大小各異的卵石鋪設多種道路,為游客提供足底按摩服務;搭建涼亭,修葺駁岸,為垂釣愛好者提供垂釣場所。
6.4.2責任性與參與性相結合。過去,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落后、知識文化水平低下、民主意識淡薄以及參與意識缺乏等原因,除了通過參與經濟活動獲取收入外,社區在其他方面的參與活動明顯不足[10]。社區參與旅游規劃的制訂,有利于培養居民東道主意識,使其積極主動地支持旅游活動;還可使生態旅游業發展目標與社區發展目標有機融合,旅游規劃的實施不僅是一種行業行為,更是社區居民的責任。咸寧市實現社區參與,應從旅游規劃制訂、環境保護與社會文化傳統的維護等方面進行加強,還可借助新聞媒體和輿論導向來強化當地居民及社會的認同感,促進社區的整合。
6.4.3濕地文化與旅游節事相結合。通過策劃開展一系列節事活動,包括世界濕地日、濕地文化節、溫泉文化旅游節、蘆葦文化節等,向游客傳達淦河城市濕地公園生態保護理念,促進生態旅游業的發展。通過舉辦濕地文化節[11],開展精彩的文藝表演、旅游推介、經貿洽談、文化展示等活動向海內外游客展示香城泉都旅游城市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