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艷,翟軍軍,張 旭,鞠曉峰,王春仁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動物科技學院,黑龍江大慶 163319)
獸醫在當今社會的發展中,不再局限在畜禽范圍[1]。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對自身生活水平和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以及人類對生態環境改善的關注,獸醫會顯現出更加突出和重要的地位。畜牧業廣闊而巨大的國內外市場,對獸醫專業人才的要求將會越來越高。為了更好地發展獸醫行業,完善相關獸醫體制,減少與國外獸醫行業教育的差距,農業部在2009年出臺并實施《執業獸醫管理辦法》,在全國5個省(市、自治區)開展執業獸醫資格考試試點工作[2]。2010年,農業部已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執業獸醫資格考試,標志著我國對動物醫學類相關專業從業人員準入門檻的提高和管理的規范[3]。同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中提出要培養面向生產、服務、建設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要“創立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面對國家和社會對獸醫類專業學生的新要求,從傳統的書本教育轉型至培養綜合能力、實踐技能迫在眉睫。執業獸醫資格考試制度的確立與完善,能夠使高校在獸醫類專業人才的培養計劃和模式上有更好、更清晰的調整,但是根據目前高質量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現有的全日制獸醫專業培養體系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我國于20世紀60年代引進了校企合作教學模式,經過多年發展,校企合作已成為高校、企業雙方尋求自我發展的必經之路[4]。筆者基于培養獸醫高級人才的視角,探討了職業背景下校企深度合作的必要性、面臨的困難、支持體系及有效途徑。
1.1執業獸醫制度與獸醫人才培養的關系當今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人們對物質生活的追求越來越高,動物性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畜牧養殖業、動物及動物產品檢疫、寵物飼養和疫病診治等方面對執業獸醫的社會需求缺口很大。然而,長期以來受國情的影響,人們對獸醫認識的偏見和膚淺導致獸醫高級人才的極度匱乏。大多數發達國家對獸醫這個特殊行業有很嚴格的人員從業要求,政府頒布有相關法律,如《獸醫師注冊法》來確定獸醫的地位,并通過法律來規范家畜的診療、防疫、檢疫,獸藥的生產、使用、銷售,動物進出口,實驗動物,畜舍環境衛生,人畜共患病防治等的獸醫工作行為。我國在這些方面與發達國家尚存在不少的差距,但也在不斷完善。2005年國務院在《關于推進獸醫管理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中首次提出要“逐步推行執業立獸醫制度”,后來重修訂的《動物防疫法》明確提出“國家實行執業獸醫制度”,此后又相繼出臺了《執業獸醫管理辦法》《動物診療管理辦法》等一系列規章制度,2010年全國范圍內實行執業獸醫考試[5]。執業獸醫資格考試是獸醫從業人員的一種準入制度考試,其目的是為了評價獸醫從業人員是否具備執業所必需的專業知識、技能水平以及職業道德。國外獸醫的最低培養年限一般比國內長,要想在短時間培育更多的優秀獸醫人才,獸醫類高校必須結合執業獸醫資格考試內容,設定本科教學大綱,提高高校專業人才在執業獸醫資格考試中的通過率。因此,實行執業獸醫制度,將有利于進一步推動獸醫人才培養模式的完善和改進。
1.2執業背景下校企深度合作的必要性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思想觀念的快速轉變,創新思維、合作共贏已顯得越來越重要。校企合作也不例外,校企合作于19世紀在國外興起,根據校企合作深度不同,將校企合作分為淺層合作模式、中層合作模式和深層、深度合作模式。淺層校企合作只涉及基本的形式合作,中層校企合作是校企雙方聯合制定高校教學計劃和企業培養任務的模式,深層、深度校企合作是真正實現 “教學—科研—開發 ”三位一體的合作模式。
雖然獸醫這門學科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學校對培養獸醫校企合作的模式也比較認可,但目前校企合作多處于淺層、中層合作模式。在合作中,學生在企業的學習部分,主要以參觀、實習為主。對企業而言,實習生畢竟不是正式員工,完成實習后不一定會留在企業工作。企業因為擔負自身的發展要務,也無暇顧及對學校學生的深度培養,而往往只是將實習生作為廉價勞動力。究其原因,從學校層面來講,對企業缺乏深層的了解,企業需要的人才類型學校并未完全掌握。一方面,教師缺乏與企業的溝通,缺乏實踐經驗,實踐能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在對學生進行指導時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另一方面,由于教師長期從事理論教學工作,導致其對市場和行業動態都不太了解,不能掌握最新的實踐技術,所以難以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深度融合。一些企業認為,合作的院校就是為企業提供“暑假工”和“學生工”,其實是他們誤解了高校的校企合作,學校更期望他們的“大國工匠”高級師傅為學生指點迷津,在企業受過培訓的學生,不應該是流水線上的操作工,而應該是一線的技術工[6]。在實踐環境中,應該讓學生了解該行業發展的最新技術,激發學生創造性的學習與工作。若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學校與企業深度溝通,真正實現 “教學—科研—開發 ”三位一體的合作模式。在我國創新驅動經濟、“一帶一路”國際化等戰略下,迫切需要校企雙方深度合作,發揮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的優勢與作用。淺層合作模式和中層合作模式已不能滿足培養高級獸醫人才的需要。校企合作越來越需要學校和企業進行深層、深度合作,高校應將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充分融入企業經濟建設,企業投入資金支持高校教學、科研及素質培養,雙方合作創辦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使學生能將理論與實踐更好地融合,提高就業能力,同時雙方相互滲透,達到資源互享的雙贏局面。
2.1缺乏成熟的深度合作意識由于獸醫專業的特殊性,應該包含許多實踐的內容,但目前在學生培養過程中,校企合作仍處于自主結合階段,雙方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識。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都是學校為求生存、求發展,企業為提高知名度,相互進行的淺層合作教育。盡管校企雙方有一些協定,但一些考核很難落實,深層、深度的合作困難重重,最終多流于形式。
2.2缺乏相關的法律迄今為止,我國尚無要求企業承擔人才培養社會責任的相關法律。相關法律機制的缺乏或不完善會導致企業對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不高,比如在校企合作中企業懼怕承擔安全風險,擔心學生在企業發生意外,要承擔安全責任和賠償。此外,企業對高校師生的實踐培訓、高校對企業員工的繼續教育等保障雙方利益的法律機制,仍有待進一步完善。
2.3學校創新改革難度大社會在迅速發展、升級的過程中,確實涌現出非常優秀的、頂尖的人才,但遠遠不能滿足社會快速發展的需求。若要大量輸出適應社會的高尖人才,高校必須創新改革。學校的創新改革難度很大,是一場攻堅戰。一方面,教育行業需要站位高、眼光遠的高尖人才在學校教書育人,這就需要相應的政策和足夠的資金支持。同時,對教師的繼續教育有待加強,只要教師本身有自我提高的意愿,就應該不論年齡和出身,為教師提供機會讓其發展。一方面,學生已經是信息時代成長起來的,而許多高校的一些課程體系還不夠完善,其教育教學的系統邏輯性還不夠合理,急需創新改革,卻流于形式;一些課程設置時間不長,教育模式的實例部分還需要進一步加深,人才培養目標也還有待于進一步強化。另一方面,高校教師在本專業領域研發的專業教材太少,研究課題也少,只是將教材的內容直接灌輸給大學生,學生的創新能力沒有被充分挖掘,導致很多大學生在工作崗位、社會責任感和抗壓能力上表現不足。同時,許多教材使用的都是一些過時的理論知識,與社會發展脫節嚴重,獸醫專業亦是如此,這就促使大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較差。
3.1法律約束,政策支持體系法律是最有效的一種支持體系,應該建立企事業單位必須承擔人才培養的社會責任相關的法律,針對校企合作制定配套法規或將相應條款更細化,明確行業、企業、學校、政府相關部門在企業合作中各自的權利、義務和責任,為校企深度合作提供法律保障[7]。首先,法律應對實習學生身份及勞動糾紛、工傷事故處理等問題做出明確規定,建立實習學生的意外傷害處理機制。對于泄露企業商業秘密、經營秘密的行為,應追究學生及學校的法律責任,從而減少企業的后顧之憂。其次,還需要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律制度保障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即合同模式。該模式強調校企深度結合,但又不丟掉學校教育的教育屬性,其結合主要體現在通過法律制度規范學校與企業簽訂合同,保證學生、專業教師到企業的實習,企業為學校提供實習場地、設備及派遣有經驗的實訓教師等方面,而學校同時為學生提供普通文化課程和專業理論課程,構建高校教育校企合作法律制度體系的具體框架。
應從國家層面對參與校企深度合作的企業提供一些政策支持,比如國家和地方政府可以通過稅收或者其他政策傾斜的方式獎勵在校企合作中表現突出的企業,也可以通過大型表彰大會宣傳優秀校企合作企業的行為,鼓勵其他企業向其學習。在這些法律、政策的支持下,希望學校能有備選的合作企業,改善學校“一頭熱”、企業熱情度不夠的現狀。此外,要用法律約束、政策支持來保持教師隊伍的前沿性、實踐性和優秀性,因為大多數教師都在不斷地傳道授業解惑,教師的知識儲備和眼光眼界將會深遠地影響著他的學生。
3.2完善校企深度合作長效運行的體系建設校企共建專業、共同開發課程、共建共享實訓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資源、共同培養高技能人才、共同開展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形成校企合作共贏的長效機制,已成為校企深度合作的共識。獸醫專業的校企深層合作可以從企業、學校、學生等層面來進行體系建設。企業層面,要積極尋求政策支持,不要把培養學生當做自己的負擔。企業應做好學生在企業的培養方案,并與學校教師討論商定。同時,應該競選出技術過硬、經驗豐富的師傅定期對學生開展現場實踐教學,杜絕企業將學生僅僅當作廉價勞動力。學校層面,要重視教材更新,改革課程體系,嘗試自主編寫教材,根據教學的需要和學生實習工作的需要確定新教材的內容,注重引入實踐案例。對于實踐問題,可以通過方案設計、團體討論和實際解決等步驟來進行課堂教學討論或鼓勵學生去企業參加實踐。企業學習是實踐的核心內容,學校在與企業合作前,要嚴格堅持實習協議先行,反復考察,確保學生實習工作萬無一失。學校要鼓勵、邀請企業全方位參與教學改革,優化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建設生產性實訓中心。通過合同、協議等形式將企業有豐富實踐經驗技術人員的實訓教學、企業管理人員的文化講座列入課程體系建設,定期長期開展[8]。同時,學校要做好對合作企業的考核,采取末位淘汰的方式,保證深層、深度合作的順利進行。針對教師和學生,學校應該創造環境對教師進行再教育,提供繼續深造訪學的機會。鼓勵教師多參與企業實踐,了解企業需求,建立一支熟悉企業文化的師資隊伍。校企雙方可以設立兼職教師崗位,加大學校與企業之間人員互聘共用、雙向掛職鍛煉的合作力度。企業選拔優秀的人才擔任學校兼職教師;學校也可將獸醫專業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作為年終考核、晉升的重要參考依據。同時,增加學生接觸企業的機會和時間,定期組織學生到企業進行實習,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逐漸形成由認識性實習、上崗性實習、頂崗性實習的階梯式實習模式,并摸索出實習的評價方式。
執業背景下校企深度合作是培養獸醫高級人才的必由之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雖然校企深度合作面臨許多困難,但并非完全無法克服。校企合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法律的保障、政策的支持,還需要有一套健全、長效的校企深度合作支持體系。大學和企業應站在未來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尋找與把握校企戰略性合作的價值和利益平衡點,共同培養出更優秀的獸醫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