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合肥市林木種苗產業的現狀分析"/>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高乾奉,任 杰
(1.合肥市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安徽合肥 230031;2.安徽農業科學院農業工程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31)
近年來,安徽省實施了“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林業增綠增效工程”,有力地促進了全省林木種苗事業迅速發展,到2017年,全省苗木生產面積達30.67萬余hm2(包含森林長廊、“三線三邊”工程中具有苗木生產功能的部分,約13.33萬hm2)。林木種苗行業是同時期種植業中增長較快、效益較好的產業之一。由于林木種苗生產擴張過快,大宗苗木供給結構性過剩已成現實,林木種苗產業供給側改革愈發迫切。
林木種苗是城鄉綠化的物質基礎,是農業農村的重要產業,是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的重要措施。近年來,各地通過政策引導、項目帶動等方式,推動了以綠化苗木培育為主體的林木種苗產業迅速發展,為林業生態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很多地方出現了結構性過剩、質量不高、效益不佳等問題。筆者以合肥市為例,從產業現狀、存在的問題等方面進行分析,提出了苗木產業供給側改革的路徑。
近年來,隨著《合肥市促進現代農業發展若干政策》《合肥市植樹造林重點工程獎補細則》《合肥市綠化大會戰獎補細則》等政策以及縣(市、區)苗木產業獎補措施的相續出臺,全社會參與林木種苗基地建設的積極性受到極大地調動,實現林木種苗產業的重大突破[1]。
1.1產業發展迅速
1.1.1產業規模較大。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合肥市林木種苗生產面積約為6.13萬hm2,可供苗量為2.2億株。與2010年底相比,新增面積4.31萬hm2,增幅為240%。
1.1.2分布相對集中。全市林木種苗基地主要集中在江淮分水嶺地區、環巢湖地區、水源保護地、城郊結合部以及主要通道兩側等重點區域。上述區域中,林木種苗種植面積達666.67 hm2以上的鄉鎮已達34 個,種植總面積約為4.93萬hm2,占全市種植總面積的81 %。
1.1.3品種較為豐富。目前,全市林木種苗(含灌木和色塊苗)樹種達300多個。其中種植量較集中的樹種有香樟、桂花、女貞、欒樹、石楠、紫薇、紅葉李、櫻花、樸樹、楓香、烏桕、柳樹、國槐等[1],肥西三崗的紅葉李、蜀山小廟的櫻花等已形成較有特色的品牌。
1.2企業成為經營主體2010年以來,全市通過農業結構調整,流轉4萬hm2以上土地用于發展林木種苗產業,總投入超100 億元,其中近70 %是社會資本。2016年,全市共1 345家企業(大戶)林木種苗種植面積達6.67 hm2以上,總面積約4.73萬hm2,占全市總種植面積的76%。其中,33.33 hm2以上的企業393家,66.67 hm2以上的企業151家,66.67 hm2以上的大型企業12家,形成以企業為經營主體的局面。
1.3規模化效應顯現自2003年開始,由政府主導的“中國(合肥)苗交會”已連續成功舉辦了15屆,“中國(合肥)苗交會”和“三崗花木”成為業內知名品牌[2],影響力不斷擴大。在此背景下,肥西、肥東等地積極實施品牌戰略,肥西縣政府投資建成集苗木花卉交易、展示、技術培訓、信息交流等功能于一體的國家級苗木花卉市場“中國中部花木城”;肥東縣引進民營企業興建的“華東花木大世界”,成為合肥林木種苗生產經營的信息中心和集散地,樹立自己的苗木品牌。
2.1跟風現象嚴重,苗木種植結構失衡近幾年新發展的由業外資本投入的綠化苗木企業,因缺乏專業性,對綠化苗木生長周期和市場規律把握不準,生產銷售缺乏計劃性和預見性,導致培育方向不清、目標不明,跟風現象嚴重,造成苗木的品種結構、規格結構不合理。在新建苗圃中,香樟、桂花、女貞、欒樹、石楠、紫薇六大樹種占比較高,總種植面積已超3.13萬hm2,其中香樟、桂花等樹種嚴重過剩。上述苗木中,大規格苗占15 %,中規格苗不足50 %,不少苗木達不到園林綠化施工標準要求。
2.2經營管理粗放,標準化程度不高生產經營較好的企業重視對苗木基地生產管理的投入,平均投入22 500元/hm2左右(不含租金);但部分企業和農戶不注重苗圃經營管理,為了節約土地和成本,投入較少,不能按照技術標準和質量標準培育苗木。常不進行精細化管理,任其自然生長,導致種植密度過大、苗木品質不高、規格不一,培育的苗木根系不發達、干莖比不合理、樹干不通直、喬木分支點低、偏冠或冠幅不飽滿等,達不到綠化工程設計標準的要求。近年來,全市林業、園林工程對綠化苗木的需求量雖然很大,但由于苗木質量不符合綠化工程設計標準要求,很多施工單位從浙江、山東、江蘇等地調苗,如近幾年城鄉綠化中大量需求胸徑12 cm的法國梧桐,全部從山東購進。據調查,2016年合肥市城鄉綠化工程所需苗木的近50%仍需外地調入。
2.3銷售方式落后多數苗木企業思想觀念落后,仍局限于實體市場銷售、苗圃直銷和經紀人銷售等傳統的銷售模式,與浙江、山東、江蘇等地相比,本地生產經營企業信息貧乏,銷售方式落后,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3]。肥西中部花木城目前僅是傳統的苗木交易市場,沒有發揮其作為苗木交易平臺應有的作用,信息化建設明顯滯后,導致產銷嚴重脫節,從而影響了全市林木種苗產業的健康發展。
2.4產業鏈條短對合肥而言,林木種苗產業是都市型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業種植領域中高端、高效、高輻射的產業,林木種苗產業鏈包括種植、挖苗、銷售、運輸、設計、施工等環節,其衍生的產業鏈還包括林產品加工、林下經濟及森林生態旅游等產業,種植與銷售僅是產業環節中最初的部分。而多數企業和農戶缺乏長線投資理念,僅依靠單純的苗木生產和銷售,不注重挖掘延伸自己的產業鏈條,造成林木種苗基地的土地利用率、產出率低下。
合肥市林木種苗產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需要管理部門積極引導解決。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市場信息不對稱、技術支撐不足,但也與政府指導不夠、服務不力、制度供給不足有關。解決這些問題,主要是要通過推進供給側改革,促進林木種苗產業轉型升級。
3.1培育壯大經營主體,增強產業發展內生動力加快培育一批與產業結構相適應的新型林木種苗生產經營主體。堅持扶大、扶強、扶優、扶特,積極推進資本重組,鼓勵有實力的企業按照一定的程序進行資本重組,實力強勁的企業可對競爭力弱或難以支撐的企業進行并購,壯大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大企業,通過規模效應、集成效應,實現產業整體的提升,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培育一批集生產、營銷、開發于一體的龍頭企業,以專業合作社和家庭林場為骨干,以綜合素質高、生產經營能力強、主體作用明顯、新型農民大戶為基礎的生產經營隊伍,全面提升林木種苗產業經營主體水平,激發林木種苗產業的內生動力。
3.2調整種植結構,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以市場為導向,調整種植結構,實現低端苗向高端苗轉變,加快產業的轉型升級。在結構布局上,按照規模化、特色化、專業化的要求,建設特色林木種苗產業園區,培育優勢品種,形成拳頭產品,避免結構雷同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在品種品質上,逐步推進林木種苗培育朝著“標準化、容器化、藝術化和全冠型”的方向發展。容器苗培育周期短,造林季節不受限制,在干旱、瘠薄等困難立地條件下成活率高[4],應大力發展。在品種選擇上,注重品種的差異性、新穎性、廣適性和鄉土化;在標準建設上,建立和規范林木種苗產業產前、產中、產后的標準化體系,并實施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模式,提高產品品質;用造林效果來驗證出圃或造林的苗木質量[5];在示范帶動上,建立示范基地,應用推廣新型科技成果,提高產業的總體水平。
3.3重視鄉土樹種,加大良種供給鄉土樹種具有適應性強、抗逆性強、成活率高、能展示地域風貌、景觀效果好的特點,同時,還具有取材方便、育苗容易、隨種隨取、成本低等特點。在當地群眾長期的栽培實踐中,也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具有很高的利用價值。對合肥而言,要結合市場需求,在規模適度的情況下,有目的地發展苦楝、棠梨、楓楊、刺槐、國槐、楓香、重陽木、麻櫟、無患子、香椿、臭椿、黃連木、黃檀、皂莢、青岡櫟、冬青、女貞、榔榆、烏桕、青桐、白蠟等樹種。在城鄉綠化中,加大使用鄉土樹種、高觀賞價值樹種比例,充分發揮鄉土樹種對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穩定植物群落的重要作用。
3.4推動融合發展,拓寬產業發展空間不斷優化產業結構,補齊短板,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聯動發展。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和林陰優勢,搞好林下經濟,發展林菌、林藥、林禽、林畜等林下種植、養殖,開展立體復合生產經營,鞏固林木種苗產業發展成果。推動“苗旅”融合發展,延伸綠化苗木產業鏈,提升附加值,以森林旅游、田園風光、果園采摘、農家樂為發展方向,滿足市民對美好生態的向往和追求。
3.5運用“互聯網+”,發展電子商務以縣(市、區)為單位,整合該地的林木種苗生產合作社、園林綠化公司、苗木大戶等,建立信息化平臺,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定期發布更新綠化苗木品種、數量、規格、質量等信息數據,通過數據分析,把大量的數據變成信息,依靠信息來安排生產經營、傳遞銷售,健全林木種苗網絡供銷體系[6]。
3.6建立健全服務化體系,提高綜合服務水平積極鼓勵、引導、支持組建相應的林木種苗協會、苗木協會,為林木種苗生產經營提供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社會化服務,引導林木種苗產業良性發展。鼓勵企業和農戶之間自主組建各類合作經濟組織,采取“公司+農戶”“經紀人+農戶”“協會+公司+農戶”等形式,將分散的農戶經營通過利益關聯的機制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利益共享。建立林木種苗產業人才教育培訓體系,采取“政府推動、社會化辦學、市場化運作”的方式,開展對外交流、技術培訓、技術咨詢和信息服務等工作。
3.7強化科技支撐,突出科技創新積極引進、發展適生苗木新品種,尤其是紅霞楊、金葉楊、金脈紅、紅葉紫荊、錦華欒、錦昱楝、金陵黃楓等高觀賞價值彩葉苗木新品種。科研部門及具有研發能力的企業應建立高效的合作模式,加強林木種質資源的調查研究,加大優良鄉土樹種的選育,培育自主知識產權新品種[7-8]。鼓勵涉農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聯合設立研發機構,研發推廣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新技術,提升知名度和競爭力。鼓勵企業與國際一流育種機構、生產企業、進出口商和行業協會等開展交流與合作,實現進口品種的本土化生產,爭取在生產、育種技術上與國際市場同步。
3.8出臺優惠政策,加大資金扶持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對生態紅線范圍內,或對重要生態區域具有一定規模林木種苗生產基地,納入生態林管理,并在森林撫育等項目上給予政策上扶持,落實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的財稅、用地用電等支持政策。對一定規模的林木種苗基地需要占用土地建設臨時管理用房的,按照2016年安徽省省國土廳相關文件規定,支持辦理相關用地手續。二是加大資金扶持力度。鼓勵林木種苗企業實行重組或并購,按照重組或并購的規模給予一定資金補助。鼓勵使用本地生產的綠化苗木,對大型的林業、園林工程,優先使用本地苗木,尤其是使用鄉土樹種,明確鄉土樹種比例。鼓勵建設林木種苗生產示范園和精品園,給予一定的資金扶持。鼓勵創新發展,對有創新成果的研發機構給予一定資金扶持。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加大對林木種苗產業的信貸投入力度。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落實風險防范資金。探索以企業出資、政府補助的方式,爭取保險公司開設林木種苗自然災害保險險種,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