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芳,于桂陽
(永州職業技術學院,湖南永州 425000)
2015年8月8日,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15次會議審議通過《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決定統籌推進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推動我國實現從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的歷史性轉變,“雙一流”建設成為教育領域乃至社會各界關注、熱議的話題。2016年8月湖南省公布了《湖南省全面推進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建設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明確將高職院校納入“雙一流”建設序列中,到2050年將努力使100個高職特色專業群達到全國一流水平,由此帶動10所高職院校進入全國高職院校前列[1]。
所謂“雙一流”,對高職院校而言就是一流的高職院校(國內一流)、一流的專業群[2]。面對“雙一流”建設帶來的新機遇和挑戰,地方涉農高職院校如何通過準確的辦學定位、專業與產業的對接、學研產一體化、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等方面進行創新與發展[3],有待深入研究。筆者闡述了“雙一流”背景下地方涉農高職院校創新與發展的理念,從辦學定位、人才培養、專業設置等方面進行了實踐與探索,以期為培養出一批高素質創新人才,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和現代農業升級。
對地方高職院校來說,辦學定位是其辦學的靈魂,若沒有明確的定位就會迷失發展方向。社會需求是多層次的,高校發展也是多類型的,“雙一流”建設不能千篇一律,千校一面,而要引導和支持高校分類發展、錯位發展、特色發展。目前,初步將高校分為研究型大學、學科特色型大學、地方應用型學院、技術技能型職院4種類型;將學科分成優勢學科、應用特色學科、特色專業群3個層次;確定了世界一流大學、世界特色大學、國內一流大學、國內特色大學、國內一流應用學院、國內一流高職院6種定位[4]。各高校應根據自己的辦學基礎、辦學實力和辦學特色,找準定位,各安其位,在各自的類型和層次上爭創一流。地方涉農高職院校的辦學定位要明確“地方性”“職業性”“高等性”和“涉農性”4個方面的具體內涵,尤其不能脫離地方性,不能迷失方向。地方涉農高職院校應做到“立足地方,把握好服務方向定位;跳出學術,把握好培養目標定位;服務三農,把握好特色文章定位”。
永州職業技術學院是2000年7月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批準教育部備案,由零陵衛校和零陵農校合并升格而成。為整合永州教育資源,2003年6月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將原零陵商校、零陵師范、零陵工校3所普通中專成建制并入,屬于典型的地方涉農高職院校。永州是一個農業大市,但不是農業強市,因此永州職業技術學院的辦學定位一直都是“立足永州、服務三農”,將學院的價值選擇、使命取向與地方經濟建設和產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永州職業技術學院自組建以來,堅持“立足永州,服務三農”的辦學定位,致力于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走出了一條“以服務求支持,以就業促發展”的辦學新路子,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學院先后榮獲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全國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水平評估優秀學院、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湖南省文明高校、湖南省職業教育先進單位、湖南省普通高校就業工作先進單位、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黨建工作先進單位等20多項重大榮譽。2002年全國高職高專產學研經驗交流會在永州職業技術學院召開,原教育部部長周濟對永州職業技術學院的辦學業績給予了高度評價。2010年10月,永州職業技術學院順利通過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驗收,躋身全國高職院校100強。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武漢大學中國教育質量評價中心聯合中國科教評價網,發布了2016年中國專科(高職高專)院校競爭力排行榜。湖南省5所高職院校進入前100名,其中永州職業技術學院名列第77名。
在爭創“雙一流”過程中,要肩負使命,搶抓機遇,創新發展,主動適應新常態,融入地區優勢產業,著力配合地方經濟特點,對接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戰略和湖南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技能型人才需求辦學,實現推動職業教育深度融入產業鏈,有效服務永州地方經濟、現代農業發展這兩個目標,爭取進入國家優質高職學院行列。
1999年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培養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和農村急需的專門人才”。教育部《關于“十三五”時期高等學校設置工作的意見》明確,“以人才培養定位為基礎,我國高等教育總體上可分為研究型、應用型和職業技能型三大類型”。2015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專科高等職業院校要密切產學研合作,培養服務區域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2015年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強調:高職院校要加強以職業道德培養和職業素質養成為特點的高等職業教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著力培養既掌握熟練技術,又堅守職業精神的技術技能人才。高職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雙重屬性,其“職業教育”屬性使得高職教育相對于普通高等院校和應用本科院校來說,更突出其職業性和技能性,倡導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為本位。明確培養“具有人文素養、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工匠精神的復合型高端技術技能人才”是建設“雙一流”的必然選擇,只有這樣才不會偏離根本[5]。
高職院校要培養服務區域經濟的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技術技能人才。在爭創“雙一流”過程中,永州職業技術學院要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以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為抓手,深化專業內涵建設,促進教學質量優化,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創新型技能人才。①注重技能強化訓練。大力推進融“做、學、教”為一體的“三環節”技能訓練體系和現場教學的教學方法改革,注重專業技能訓練,重點把握校內實訓中心職業技能訓練環節、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輪崗實訓環節和合作企業頂崗實習環節三大環節,大大提升學生專業技能。②大力推行現代學徒制試點。積極探索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以校企合作為基礎,以學生(學徒)的培養為核心,以課程為紐帶,以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為形式,以學校、企業的深度參與和教師、師傅的深入指導為支撐,強調“校企聯合、雙師培養、工學交替、崗位成才”協同育人教學模式。通過現代學徒制試點,企業全程參與學徒班級的教學,采用師傅帶徒弟為主要形式的教學,派遣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指派能工巧匠擔任學生的師傅,推動“做、學、教、練”理實一體化教學,真正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
專業是高職院校服務經濟、社會最集中的體現,專業特色也是一所高職院校辦學特色最集中的體現,特色鮮明的專業、專業群是構建高職院校特色的靈魂,是“雙一流”建設的重要內容。但是,目前我國許多高職院校為搶奪生源而設置專業,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地方高職院校生源不足,專業設置不顧學校的實際狀況,一味貪大求全,盲目擴招熱點專業,拋棄冷門專業(如涉農專業),專業趨同現象嚴重,缺乏區域特色專業,導致高職院校辦學同質化,重點不突出,特色帶動效應不足。因此,地方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立足地方,面向區域和地方經濟發展,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崗位設置專業,與地方產業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專業的建設來直接對接地方產業,為產業的發展壯大服務。要根據學校的現有資源和條件,根據區域經濟結構、地產產業結構和支柱產業及發展方向設置主體專業,根據地方經濟的特點開設特色專業,根據高新技術產業設置新專業[6]。
2011年10月6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正式批復同意設立湖南省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示范區范圍包括衡陽、郴州、永州三市,土地面積5.71萬hm2,覆蓋34個縣(市、區)。在爭創“雙一流”過程中,永州職業技術學院應根據學校的自身資源和條件,對接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戰略和永州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在對現有專業進行調查、論證的基礎上,通過改造、增設、撤銷等手段,不斷優化專業結構;通過強化內涵建設,整合相關專業資源,構建重點建設特色專業群和建設支撐專業群;形成“一體兩翼三重點四支撐專業群”(即以醫衛類專業為發展主體專業,以醫衛和農林類專業為重點專業,以制造、財經、土建和信息類專業為支撐專業)的專業布局與結構體系。繼續建設2個省級示范性特色專業、2個省級特色專業和1個已立項的省級示范性特色專業群,積極申報省級示范性特色專業群,不斷調整和優化專業結構,加強對一些老專業的調整改造,對于不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就業率低的、就業質量較差的專業實行“轉、并、撤”的專業退出機制,培植一批適合地方經濟發展的新增專業,逐步構建成產、學、研緊密結合特色鮮明的專業體系。到2020年,學院專業總數調整并穩定在34個左右,3個重點建設特色專業群群內專業總數占學院專業總數的60%以上、7個專業群群內專業總數占學院專業總數的95%以上。每個教學系設置1~2個特色鮮明的專業,建成4個省級示范性特色和特色專業,并使之成為學院的品牌專業;建設1~2個省級示范性特色專業群和2~3個院級特色專業群。
社會服務與特色是地方高職院校的生命。地方高職院校必須深度融入“地方”,以地方需求、地方資源為依托構建“特色”,才具有不可替代性,才能形成比較優勢,辦出水平[7]。永州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地方職業院校,同時也是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要切實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擔負起時代賦予的重要使命,搭建職業教育服務永州農業經濟發展的大舞臺,為永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精準扶貧發力、農業增產增效和農民增收致富做出應有的貢獻。在爭創“雙一流”過程中,不要喪失特色,始終堅持服務三農特色之路。
4.1培育地方產業,創新服務“三農”新形態舜皇山土豬是我國生豬的優良地方品種之一,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舜皇山土豬產業的發展。自2012年以來,永州職業技術學院與湖南恒惠集團合作大力開發舜皇山土豬資源,使舜皇山土豬產業順利通過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審查,獲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這極大提升了舜皇山土豬的知名度,有效地保護舜皇山土豬的質量、特色和聲譽,增強了市場競爭力,舜皇山土豬產業獲得長足發展,進一步促進了產業調整升級和當地農民增收,對于促進舜皇山土豬產業做大做強起到積極作用,同時也能促進永州區域經濟建設與發展。
4.2依托專業資源優勢,進行技術推廣與服務實施“1124”科技致富計劃,即每年培訓農村實用人才1 000人次,培養農村致富能手100人,帶動200個養殖大戶,輻射周邊地區4 000個養殖農戶增收致富,每戶年均增收10余萬元,促進永州市畜牧業的快速發展。
4.3培育新型農民,助推農戶增收致富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需要培養千千萬萬高素質的新型農民。當前我國農村勞動力受教育年限較短,整體素質不高。為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戰略部署,永州職業技術學院發揮專業建設優勢,積極承擔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重任。
高等教育聚焦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功能,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科技創新也是高職院校的重要歷史使命之一。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要求建立“以市場為導向多方共建500個左右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構建創新發展的平臺。高等院校科研實力已經成為職業教育辦學質量的重要標志和促進高職教育不斷發展的創新驅動引擎。但是,高職院校科研與本科院校科研不同,應當將科研工作重點放在應用技術研究上,不應當從事“高、精、尖”創造性研究,也不應當進行基礎性研究。對于一線生產、技術管理等方面的項目的研究開發,正是高職院校的優勢。地方高職院校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地方性”,其根本使命是服務區域經濟發展,這就決定了其科研應以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為導向,針對生產、建設、服務、管理一線遇到的實際問題,加強應用技術研究,以解決現實問題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創新驅動已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依托地方產業,推動與行業企業合作共建應用技術協同創新研究中心或工程重點實驗室,實現校區協同創新,參與企業的技術攻關和產業研發,是地方高職院校“雙一流”建設必不可缺少的內容。在爭創“雙一流”過程中,要主動面向本地區域的行業企業開展應用技術服務、技術攻關、產業研發、科技成果轉化、技術轉移,多出成果,為教師搭建平臺,提升教研科研水平,以科研打造教學名師。一是要依托湖南現代畜牧養殖職教集團,組建職業教育對接生豬產業鏈協同創新示范平臺,尋找學校與企業在資源、科研成果、人才等多方面的結合契機,創新校企合作的新模式,破解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及改革發展的瓶頸,為湖南生豬產業的發展做出貢獻;二是要與地方企業合作共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或工程重點實驗室,對企業生產中的新技術、新工藝實施技術攻關和產品開發。與永州市異蛇科技實業有限公司共同組建了珍稀蛇類繁育及產業化湖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6年被湖南省科技廳立項為省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與永州市異蛇科技實業有限公司共同組建了珍稀蛇類繁育與資源綜合利用湖南省工程實驗室,2014年被湖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立項為省級工程重點實驗室;與湖南恒惠集團共建了湖南省舜皇山土豬工程技術研發中心,2014年被湖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立項為省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這為永州職業技術學院的“雙一流”建設搭建了科研創新平臺。
在建設“雙一流”的背景下,高職院校應避免以往跟隨式“貪大求全”的發展模式,而應立足學院的長處,不斷優化學科結構與學科發展方向,努力發展本校的優勢特色專業,實現重點突破,來帶動全校的發展與學科建設,提高整體競爭力[8]。面對新機遇、新使命,永州職業技術學院要進一步明確“立足永州,服務三農”的辦學定位,緊密對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創建一流為目標,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以服務需求為導向,以深化改革為動力,創新體制機制,彰顯一流專業群實力,著力提高綜合實力和區域競爭力,擠進國內一流高職學院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