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不代表你值錢!”這是核保老師常甩出來的一句話。
買保險,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在終身壽險購買的實操中,體會尤為明顯。你想買,也得符合買的條件。終身壽險,只保護你創造財富的能力。那么,高凈值人士又該如何理性科學地配置終身壽險,選擇符合自己的保額呢?
“雙十”原則?哦,No, 那早已是過去式了。
高凈值人士的保額規劃往往不適用于我們常見的“雙十”原則。舉個例子,企業主王先生,有一線城市房產5套,年收入150萬元,負債600萬元。按常規方法,計算張先生壽險保額需求為10倍年收入加上負債,得到2100萬元。可是張先生會想:“我何必要買2100萬元保額的壽險呢?萬一發生風險,賣幾套房子不就解決問題了么,我的風險都可以自擔,無須買保險。”
事實是,張先生一定需要終身壽險,只是上面的常規規劃邏輯是經不起推敲的,沒能真正解決張先生的擔憂。
人固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離開的方式可能是英年早逝,也可能是壽終正寢。但無論如何,離開的概率是100%。所以,我們都避免不了思考死亡的問題,高凈值人士因為有更充裕的財富,牽扯到更微妙的家庭及社會關系,這個問題更加頭疼。終身壽險幫你留愛不留債。
終身壽險能幫助高凈值人士做什么?合理規劃的話,在財富保障和財富傳承上有非常大的功用。具體來說,高凈值人士的壽險保額規劃需要考慮以下六個方面:
1.保障缺口
作為收入穩定的高凈值人士,如高干、高管、高知,本人就是家庭最大的印鈔機,只要本人身體健康、事業順利,家庭就有源源不斷的現金流。壽險保額規劃的第一邏輯就是保障缺口。保障缺口=未來收入+負債-可變現金融資產。
舉例來說,35歲的王先生年收入50萬元,妻子32歲,年入20萬元,有個5歲的兒子,家庭有銀行存款50萬元,有房2套,月供1.5萬元,還剩10年。王先生的壽險保額應為未來預期收入的50萬元×25年=1250萬元+負債1.5萬元×12月×10年-存款50萬=1380萬元。此規劃未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即忽略通貨膨脹率和投資收益率。
2.財富配置
自2013年8月2日保監會放開普通人身保險預定利率以來,市場上各家壽險公司產品預定利率產生顯著差異,低的產品為2%~2.5%,高的產品為3.5%~4.025%。高預定利率產品價格將比低預定利率產品降低25%~40%左右。所以,貨比三家選擇高預定利率產品,可以提升保額和保費杠桿。
3.企業負債
不欠債的企業很少見,企業主欠債未還發生意外或疾病身故的案例也不少見。企業主突然離開,企業負債無人償還,很可能危及企業經營,也會給繼承企業的孩子造成巨大的資金壓力,也難免引發其他股東的紛爭。
如果設計不低于企業負債的終身壽險保額,那么保單將在理賠時變現,解決債務問題,加上婚姻財產約定、遺囑及公證等法律工具的合理運用,還可避免更多紛爭。
4.財富傳承
參加一次法律課程時,律師請現場的百余人立過遺囑的舉手,舉手者寥寥無幾,且都是學法律的。正是因為東方文化對遺囑的排斥,缺乏提前的規劃,高凈值人士身故后家人為爭奪遺產反目成仇的案例比比皆是。即便訂立了遺囑,因缺乏公證,真偽難辨等各種原因,也難以確保分配意愿真正實現。
我有個客戶的情況是這樣的,他和第二任妻子生活,有兩個兒子。大兒子系前妻所生,之前學習不太好,高中就送到了美國讀高中,據說表現也不太好,語言也不過關,現在大二了。第二任妻子小自己20歲,年輕漂亮,也生了一個兒子,現在才不到2歲,自己的父母都在老家,沒有社保,自己的社保也從來沒用過,婆媳關系也不好。
公司之前做實業,賺錢很多也很快,后來不太好做了,和朋友做了財富公司,抵押貸款、投融資都做一些,行情一般,但是可以維持。
剖析一下這個家庭的潛在風險:1.第二任妻子年紀尚輕,不工作,年齡差過大,也就是20年后的妻子需要照顧兒子、他和老人三代人,所以賺錢基本沒有希望,家里精力都不夠。2.大兒子去了國外,其實我們都懂,國內看著孩子都學習不好,出去不犯罪、沒被學校開除可能都要燒高香了,再加上虧欠的心理,估計孩子都是一直要錢的狀態,還會要得越來越多。3.二兒子還小,肯定什么都是最好的要給他,因為親媽在呢。4.家里的房產目前大多都在男人名下,因為每人兩套房子政策,所以妻子目前兩套。大兒子名下沒有房產。5.老人目前在老家,但是歲數大了需要看病會接過來。6.公司有債務。
以上風險都沒有到火燒眉毛的情況。
我們換一種思維思考一下這個問題,這個男人假設在這個情況中不存在了,會發生哪些問題呢?1.第二任妻子要一個人面對撫養孩子問題,男方父母肯定會因為財產沖出來起爭議,贍養老人基本不太可能,大兒子估計也顧不得。2.大兒子上多少年學也不如繼承老爸財產來得快,先放棄學業直接回來爭,學業荒廢了,拿到了錢也沒有心思再讀書。3.老人還沉浸在失去兒子的痛苦里,但是今后自己的照顧肯定不指望兒媳婦。4.合作伙伴找到了機會把男人踢出來,沒有分配利益,愛人去爭取,被嚇回來了。5.男人的財產繼承的時候發現還有債務,每個人都在思考怎么才可以又拿到遺產又不用負責債務。6.房子按照繼承法法定第一順位,每個人都分了一些。7.大兒子肯定沒有辦法和后媽生活在一起,還好已經大了。8.二兒子沒有了父親,媽媽拿到多少錢改嫁還不一定。9.爺爺奶奶自己照顧自己,北京不是家,老家沒親人。
家沒了。這些話不好聽也不能說,因為一個過得好的人不會覺得自己沒了有這么糟糕。人還是要有些敬畏之心的,從家庭責任出發,通過終身壽險提前做好規劃,也就不會出現這些情況。
資產在我們生前經過終身壽險的各項安排規劃,在企業危難之際貸出一筆資金,即可用于救急,也可清償一些債務;在本人不在時留給大兒子和小兒子充足的生活費及教育金、婚嫁金安排,給父母留下養老金;個人股權提前做好身后安排。
終身壽險相比遺囑,在簡便性、成本、隱秘性、時效性上都有極大優勢,非常適合做財富傳承的規劃。在實務中,需要結合家庭結構、法律工具等綜合規劃。
5.稅收籌劃
中國到底會不會征收遺產稅?學者觀點不一,有的說短期內都不會開征,因為缺乏征收的必備條件。有的說隨時可能推出,因為征收條件已經逐步成熟,且貧富差距過大已成為重要隱患,必須讓劫富濟貧的遺產稅進行財富二次分配。
萬一開征遺產稅,保險可以避稅么?有人大肆鼓吹保險避稅的功能,有人審慎對待。在2010年發布的遺產稅草案中,列明了保險理賠金不屬于遺產。但這只是草案,并非正式頒布的法律,而且分紅投資類的保單是不具備這個功能的。但依然建議高凈值客戶通過高額終身壽險做稅收籌劃,通過身故即賠付的高額理賠金,創造繳納遺產稅的現金。
6.規避人性弱點
豪門家庭中的財產紛爭案比比皆是,對簿公堂和父母兄妹反目成仇,猶如TVB8點檔電視劇,財產分配結束后,永遠不滿足的兒女未必能夠盡孝心,最終落得孤家寡人的結局。所以只有事先規劃好我們的身后財富,才能避免讓金錢成為親情的絆腳石。終身壽險的指定受益人功能,可以更好地引導兒女盡孝,另外,這筆保險金不參與任何財產分割,無須走繁瑣的遺產繼承手續。更可以按照自己心意進入保險金信托(分批領取,避免一次性拿到大額資金,過早被揮霍掉),就好似從墳墓里伸出的一只手,引導兒女走上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