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師范大學電視臺成立于1995年,是學校思想文化建設、輿論宣傳、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我作為電視臺的一名“老兵”,親歷了學校電視臺成立以來24年的“蛻變”全過程,值得回味、銘記。
伴隨學校事業發展辦電視節目
1995年9月2日,學校有線電視臺自辦節目正式開播,從此,學校有線電視成為學校宣傳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有線電視事業也成為學校各項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所播節目由轉播節目和自制節目兩部分構成。
轉播節目主要以轉播中央電視臺、甘肅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山東教育電視臺相關節目為主,致力于服務學校的教書育人工作和引導校園文化。并通過租片、自己錄制、購買等形式建立了自己的節目片庫,曾經擁有各類節目5000余部,總時數達18000余小時。
自制節目方面,我們致力于兼顧社會熱點,服務學校教學科研中心工作,助力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堅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面向一線師生員工制作節目。先后開辦《師大新聞》《校園專題》《校園時空》《大學生風景線》《記者視線》《青年學者風采》《師大學人》《電視沙龍》《讀書》等十余個欄(節)目。自辦節目每周播出達65小時,學生公寓單獨控制、定時播放,每周播出達50小時。此外,還先后開辦了包括《科技知識》《英語學習》《藝術教育》《時事政治》《人文教育》《傳統文化》等在內的16個欄(節)目。
我們的工作模式:“白+黑”“5+2”
電視新聞宣傳是一件虛中有實、實中有細,具體到細節、實際到煩瑣,時效性強、工作量大,技術性嚴、藝術性高的專業性極強的工作。電視界有句話:“自從干上電視,就不知道什么叫休息?!蔽疑钌铙w會到這一點。
電視臺成立初期,我們一共有10個專職工作人員,當時電視臺實行學院、宣傳部雙重管理體制,學院負責人員、業務、技術等日常管理,宣傳部負責工作方向、內容把關。我還在學院承擔比較繁重的教學工作、班主任工作,當時,大家基于對專業的熱愛,基于年輕精力旺盛,基于對學校電視臺這種新型事業的熱情,工作中,個個都處在亢奮狀態,玩命地干,而且從不計報酬得失。在校園內,總會看到有三四個人騎著裝有長梯子、場強儀等設備器材的三輪車,或者在某個電線桿、或者在某個樓宇上頭爬梯子,他們就是電視臺前端的工作人員,在巡回、排查、檢修電視網絡。同時,還有幾個人肩扛著攝像機、三腳架,背著錄像機,手持新聞燈、電源線、話筒等,出現在校園的各種公共活動場所,他們就是電視臺的節目采編人員。
新聞貴在“新”,高校師生對學校新聞的要求比對社會媒體的要求還要高,為了保證新聞的時效性和制作質量,加班加點就是家常便飯。每次活動、每次會議,作為節目采訪人員的我們都是提前一刻鐘到場,活動過程中,我們是現場最忙碌的人,活動結束后,人家都回家休息,而我們得趕到機房整理、上載新聞素材,有的新聞還得當天趕制播出,很少按時回家吃飯,“白+黑”“5+2”成為了我們工作的常態。雖然這樣,但是大家毫無怨言,而且相處得非常融洽,就像一個幸福的“大家庭”,工作中時時充滿歡聲笑語。也是從那時起,讓我養成了一種按時上班,把單位當家的職業習慣,一直堅持到現在,從未改變過?,F在,學校有些人,包括學校的有些中層干部還和我開玩笑,“像你這樣堅持按時上下班的人,恐怕學校都沒有幾個,你還真的有點怪……”在他們眼里我也許真的很“怪”,但是我喜歡這種“怪”。
2005年冬季,在制作西北少數民族師資培訓中心成立20周年專題片《木鐸金聲》時,我和同事們赴西藏、新疆、寧夏、四川、甘肅等五省份少數民族地區拍攝半個月,后期編輯連續加班半個月,等完成片子時,大家平均體重至少減了3斤。特別是在西藏拍攝期間,天天要扛著攝像機、三腳架攀爬到海拔5000米左右的地方,因高原反應,有的同事頭痛不堪,有的同事鼻子出血,那種經歷沒有經歷過的人根本難以想象。
20多年來,我們先后編導、制作各類專題、紀錄片300余部,部分作品獲得國家電視金鷹獎,甘肅廣播電視節目大獎和國家、甘肅影視行業協會獎等多種獎項。
有線電視網絡不斷升級
上個世紀90年代中葉,學校依托教育技術學院成立了有線電視臺,從此,結束了師生只能收看開路電視的歷史。學校投資自建了有線電視網絡系統,采用基于衛星地面接收技術的全頻模擬信號傳輸技術,學校專門配備了4名專業技術人員,為了確保網絡安全與播出安全,機房采用24小時值班。電視節目由原來開路時的5套增加到15套,極大地豐富了學校教職工的業余文化生活。
1996年6月,學校有線電視系統由全頻模擬傳輸技術改造為鄰頻模擬傳輸技術,并與甘肅廣播電視信息網絡公司蘭州分公司實現并網,這一工程的實施不僅增加了學校有線電視的節目來源,而且大大提升了學校有線電視的轉播能力,使得轉播節目由此前的15套增加到58套。同時,甘肅廣播電視信息網絡公司蘭州分公司給學校自辦節目在其網內預留了一個頻道。
1997年12月,學校投資建設了學生公寓有線電視系統,將學校有線電視節目延伸到了每個學生宿舍,從此,有線電視被賦予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這也成為當時甘肅、乃至西北高校的首創。次年暑期,甘肅省教育廳在學校組織召開了甘肅高校學生公寓有線電視現場觀摩及經驗交流會。從此,學校電視臺前端播控機房成為學校對外展示形象的一個窗口,只要有方方面面領導來校檢查、考察、交流工作,電視臺前端播控機房都成為必看之地。
2003年,學校成立新聞中心,將有線電視臺從學院劃歸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同年6月,將有線電視系統的網絡維護、用戶服務工作交由甘肅廣播電視信息網絡公司蘭州分公司,實現了有線電視網絡管理、維護的社會化,有線電視系統采用模擬與數字混合傳輸技術。同時,將網絡原有專職專業技術人員分流到學院和新聞中心其他工作崗位。
2015年6月,由甘肅廣播電視信息網絡公司蘭州分公司對學校有線電視系統進行了全面升級改造,學校有線電視網絡實現了全數字化傳輸,網內節目豐富到180余套。同時,用戶還可以使用高清數字機頂盒,實現了電視節目的回看與點播。
做好新聞宣傳,牢記實踐育人
目前,西北師范大學占地面積1000余畝,分為本部、新校區、北校區、藍天學生公寓等四個區域,電視信號實現全覆蓋。作為校園電視臺,我們完全融入學校的發展,我們全身心感受師生員工,我們認真對待每一次拍攝,我們精心創作每個節目。多年來,我們按照學校黨委宣傳部提出的“記錄師大歷史,講好師大故事,挖掘師大精神,傳承師大文化,塑好師大形象”總要求,在工作中不斷踐行,不斷探索,不斷努力。
學校電視臺現有專職工作人員2名,擁有一個不足20平米的簡易小型演播廳,一個不足6平米的集節目轉播、控制及編輯于一體的機房,兩臺PXW—X280//C數字攝像機,一套蘋果非線編系統。
我們兩個人,除了每周制作《師大新聞》外,還要結合學校工作的階段性特點與重點工作,帶領指導學生開展自主選題創作,不定期推出各類專題,曾先后推出《師大人》《公益師大》《師大校訓》《學生風采》等欄(節)目,并配合學校大型活動,制作校慶專題片、校史紀錄片、形象宣傳片、招生宣傳片、軍訓專題片等。在做好學校影像史料整理留存和校內宣傳工作的同時,我們還積極拓展對外宣傳渠道,挖掘學校特色工作和典型人物,圍繞教學改革工程、民族教育、東干族留學生、西北少數民族師資培訓、“三農”問題研究、師范生新疆實習支教、北師大對口支援、貧困生資助、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等重點工作,認真選題,精心策劃,拍攝制作各類專題片和紀錄片,部分節目還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新聞頻道、中國教育電視臺、甘肅電視臺、蘭州電視臺、新華網、人民網等國內相關媒體平臺播出。先后對獲得“全國勞模”“全國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個人”“教學名師”“五一勞動獎章”和甘肅省“優秀教師”“甘肅十大隴人驕子”等榮譽的本校師生進行了專門宣傳報道,并在校內外電視與網絡媒體播出,在師生中引起強烈反響,收到良好的宣傳效果,極大地提升了學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我們還有一些常規性工作,就是承擔學校申報全國和甘肅省教學成果獎、優質課、教學名師的個人專題視頻制作;承擔報送全國“五月的鮮花”大學生合唱錄制、全國大學生“演講比賽”等各種參賽節目的視頻制作。每逢重要的時間節點和各類大型活動,我們負責全程實錄、制作新聞、微信短視頻,并給國家、甘肅省、蘭州市等相關媒體傳送視頻素材。
通過多年工作,我深切體會到,不論宏觀的傳播生態,中觀的傳播環境,還是微觀的傳播媒介發生什么變化,高校校園電視臺具有的獨特屬性與功能依然不會發生大的變化,概括起來,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及時傳播信息,搭建信息交流溝通的平臺;二是宣傳引導并重,構筑健康積極的校園輿論環境;三是培養學生專業能力,提高學生綜合業務素質。所以,我們在做好宣傳工作的同時,始終牢記自己的育人使命。
電視臺學生記者中,有來自傳媒學院新聞、廣播電視編導、播音主持等專業的學生,也有來自中文、生物、數學、教育技術、數字媒體藝術等專業的學生。長期以來,我們秉持電視臺實踐育人的功能,對學生記者實行“先培訓,后上崗”的制度。學生記者除了參加新聞中心舉辦的一年一度的基礎業務培訓外,電視臺專業老師還要對他們進行集中專門的電視業務培訓,結合實際拍攝強化、提高他們的專業化技術水平。我們堅持每周一次的例會制度,例會有兩項內容,一是組織學生記者收看上周的電視新聞、電視專題,讓學生結合節目分析、交流、討論節目中存在的問題,然后老師根據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新聞選題、新聞策劃、新聞拍攝、現場調度、新聞采訪、新聞稿寫作、新聞編輯、編導思想、編導闡述、編導方法、編導技巧等方面的專業知識講解,并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和專業精神。二是安排布置本周的節目制作計劃,討論策劃新選題及制作方案。同時,我們特別注重學生待人接物、社交禮儀、綜合溝通能力培養。學生記者們把電視臺當成自己的家,彼此相處像親兄弟姐妹一樣。老師在指導學生完成正常的新聞、專題拍攝制作的同時,還指導學生進行紀錄片、微電影、廣告、實驗作品的創作,每年都有學生選送自己的作品參加國內相關專業作品大賽并屢獲大獎。
電視臺先后培養了100多名學生記者,有的被成功免推為國內專業傳媒院校的碩士研究生,有的加盟全國各類電視臺(包括中央電視臺、省級衛視)、企事業單位宣傳部門和專業影視公司,有的已經成為單位的專業骨干,還有幾個學生成為地市縣級電視臺的業務領導甚至總編輯。
“融合”創新,走高校特色的發展之路
高校校園媒體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做好高校宣傳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特別是在當今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作為校內媒體,學校電視臺面臨著如何做好媒體“融合”,如何提升節目質量,如何體現“學府”特色,如何吸引更多師生關注,如何擴大自身影響力等一系列重要而緊迫的問題。
作為校園電視臺,我認為立足學校實際,堅持“融合”創新,強化“學府”特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文化內涵是今后的生存與可持續發展之道。我們要積極適應新的媒體變革環境,充分利用“互聯網”思維,做到“互聯網+電視”與“電視+互聯網”的有機結合,不斷推進電視與新媒體的“融合”創新。按照這樣的工作思路,我們先后實現了《師大新聞》《校園專題》在校園新聞網的上線播放,同時,對學校重大活動,如開學典禮、畢業典禮、運動會、軍訓、丁香花開詩歌朗誦會、新年音樂會等,進行現場實況錄制并及時上傳校園網。2015年,學校開通官方微信公眾號,成立了新媒體工作室,形成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互為補充、相互促進、融合發展的新的格局。從此,針對學校各類大型活動,電視臺還專門給微信公眾號量身制作短視頻,以新媒體方式予以推送傳播。2018年新年音樂會,我們首次嘗試進行了網絡直播,當晚學校微信點擊量突破20萬。目前,校內媒體宣傳已經形成新聞網(圖片、文字)快速反應,報紙定期出刊深度報道,電視、廣播隨時采訪跟進,微信公眾平臺主動推送文字、圖片、視頻,校園LED顯示屏即時更新、滾動播出資訊和視頻新聞,集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直播多種媒體形態于一體,全方位、立體化、多角度、即時性的宣傳與信息服務新格局,這也正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不斷融合與發展的體現?,F在,我們已啟動了旨在“弘揚師大精神,傳承師大校訓”的《師大學人》《師大校友》《西遷與師大精神》等系列紀錄片的策劃拍攝方案,這也是電視臺為學校120周年校慶所做的獻禮作品。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p>
新時代,西北師大電視臺將在媒體深度“融合”中踏上新征程,我們將更加認真學習宣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意識形態及新聞輿論宣傳思想工作的系列講話精神,進一步轉變觀念,學習掌握新技術,探索全媒體融合發展,探索一條新聞宣傳、信息服務、實踐育人功能高度結合,具有高校特色,體現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立體化、復合化、全方位、多功能的電視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