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隨著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迅速普及,新聞資訊信息的呈現與傳播方式以及用戶接收信息的方式都發生了巨大改變,新聞傳播的影響力從廣度到深度都前所未有得到了提升。本文著重闡述網絡新聞的發展現狀、發展問題及發展趨勢。
【關鍵詞】網絡新聞;新媒體傳播
信息技術的不斷革新給新聞傳播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傳統大眾傳播中單一、線性、時空受限的傳播形態被顛覆。隨著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迅速普及,新聞資訊信息的呈現與傳播方式以及用戶的接收方式都發生了巨大改變,新聞傳播的影響力從廣度到深度都前所未有得到了提升。①同時,互聯網對網民日常生活的滲透日益加深,上網已經成為人們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移動端即時便捷的特征滿足了用戶獲取新聞資訊的信息需求,網絡成為網民獲取信息、表達觀點的重要渠道,網絡新聞也已成為網民高頻使用的基礎類網絡應用之一。
一、網絡新聞傳播現狀
(一)網絡已成為人們獲取新聞的重要渠道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網絡新聞應用作為互聯網基礎應用,用戶規模達6.46億,其中手機網絡新聞應用的用戶規模是6.2億,且網民使用頻率高,使用率超過80%。②實際上,據工信部發布的信息,早在2014年,中國移動App數據流量就首次超過PC端流量。這些數據表明,在中國,移動端已成為人們從網上獲取國內外新聞資訊的主要設備。
通過互聯網了解新聞資訊已成網民日常生活方式,超過六成的網民上網瀏覽新聞,網絡新聞已成網民高頻使用的基礎網絡應用。無論是PC端,還是手機端,網絡都已成為人們獲取新聞的重要渠道。
(二)網絡新聞傳播內容豐富,形態多樣
網絡新聞傳播內容的豐富性以及形態的多樣性,首先是基于網絡海量的信息儲存功能與計算機的多媒體性。除此之外,新技術的發展及生產主體的多元性也是重要原因。
當前,機器人寫稿、VR新聞、無人機航拍等日新月異的新技術,豐富了新聞的內容和呈現形式。2015年天津濱海發生爆炸案,新華社無人機航拍到的核心現場令人觸目驚心,無人機可以深入到對還原事實十分重要的危險災難現場,采集到記者很難獲得的新聞現場畫面;VR新聞則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實現了帶有強烈臨場感的事實呈現。2016年“兩會”期間,我國各家媒體運用VR技術,對“兩會”進行了全景和動態報道。此外,傳感器、人工智能軟件等一系列技術在新聞生產中的應用使新聞內容更加翔實、新聞呈現形式更加多樣,比如短視頻、動漫以及基于數據的可視化新聞等各種類型。
另一方面則是網絡新聞生產主體的多元性。在網絡新聞內容生產中,傳者與受者之間的界限不再分明,任何個體或者組織在扮演受者的同時也可能成為傳者。網民、自媒體等開始成為網絡新聞傳播的主體,并掌握了一定的傳播權利。多元的內容生產主體也帶來了海量的新聞資訊。
(三)網絡新聞傳播可視化得到強化
今天,網絡傳播內容的海量性使用戶注意力日漸成為稀缺資源,也使用戶陷入有限時間與海量信息的矛盾之中。在短時間內獲取用戶關注并保持用戶黏性成為當前新聞傳播市場的競爭核心。在這種背景下,新聞可視化使網絡用戶更快、更有效地獲取自己想要的新聞資訊,更好地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和新聞媒體業的訴求。
新聞可視化是指以數據挖掘為核心、以可視化為呈現形式的新聞報道形式。較之傳統的圖文新聞,新聞可視化借助數據之便,能更清晰、有趣地表明觀點,從而獲得更多的網絡用戶關注。新聞可視化的類型多種多樣,如數據地圖、時間線、信息表等,③這三種類型比較常見。
日益豐富的新聞可視化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網絡用戶的閱讀習慣。用戶對可視化新聞需求的增多,加上新技術的發展,使可視化新聞成為新聞媒體業的發展重點,網絡新聞傳播可視化得到強化,可視化優秀作品將會越來越多。
(四)網絡新聞傳播效果越發受到重視
在網絡傳播尤其是在移動傳播環境下,以微博、微信為中心的社交媒體正在成為網絡社會熱點事件產生和發酵的傳播源頭,在形成一定的傳播影響力后帶動新聞網站、傳統媒體跟進報道,最終形成更廣泛、更“熱”的輿論浪潮,有時候甚至會演化為線下事件。比如,2018年“兩會”期間熱點新聞“紅藍事件”,該事件曝光后,瞬間吸引各路媒體,迅速在微博占領熱搜、在朋友圈刷屏,各大公眾號密集分析該事件,藍衣女士大翻白眼的表情包更是在網民間瘋傳,輿論熱度持續不散,不斷強化傳播效果。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對用戶日常生活的滲透會日益加深,移動端的及時便捷讓用戶可以隨時隨地獲取、評論、轉發新聞信息,活躍在社交媒體中的新聞用戶強化了網絡新聞傳播效果的廣度、深度。與大眾傳播效果相比,無論網絡新聞傳播帶來的是負面效果還是正面效果,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強化。因此,網絡新聞傳播效果越發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
二、網絡新聞的傳播特點
(一)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大
網絡新聞傳播依附于互聯網技術,隨著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網絡新聞傳播的速度也在不斷加快。近幾年,中國光纜、互聯網接入端口、移動電話基站和互聯網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在此基礎上,新聞網站、新聞網頁、新聞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與新聞傳播類App數量等應用發展迅速,均在2017年實現顯著增長,而移動互聯網的接入流量更是實現了三年連續翻番增長。④另外,中國針對“網費高網速慢”這一問題,推出了一系列針對電信運營商的改革措施,網速提升很快。隨著我國上網基礎“資源環境”的不斷完善,網絡新聞傳播的速度也隨之不斷加快。
傳播速度的加快伴隨著影響范圍的擴大。紙媒時代,一份報紙的發布,由于時空等各種因素的限制,抵達范圍受限,影響范圍不大,且當在社會中產生一定影響時,其所經歷的時間跨度也比較長。而網絡新聞傳播不受時空限制,網民可以隨時隨地發布信息,及時接收信息、隨手轉發信息,在短時間內迅速地傳播,部分新聞經過網民病毒式傳播后成為社會熱點事件,經過輿論發酵,影響范圍擴大到全國各地,甚至是海外。
事實上,中國網速提升雖然很快,但發展空間仍然很大,“網速慢網費高”的問題仍然存在。在全球平均寬帶網速和移動網速排名中,中國名次都很靠后。隨著中國加大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網絡帶寬,提升上網速度,尤其是5G時代的來臨,今后網絡環境將更有利于網絡新聞傳播。
(二)傳播中心多,離散效應強
網絡新聞傳播主體多元,在網絡新聞傳播過程中,任何主體的傳播行為都能促使他們成為傳播中心。個體或組織傳播中心發布、轉發的新聞信息會被其他網民轉發分享、評論等,這個時候“其他網民”也變成了傳播中心,如此循環往復,傳播中心裂變式增長,離散效應隨之增強,新聞傳播的影響范圍也不斷擴大加深。
在泛媒體時代,自媒體、微信公眾號、新聞客戶端都可能成為傳播中心。眾多的傳播中心分布在全國各地,也連接在互聯網中,某些新聞經一個傳播中心發布后,會迅速發散到其他傳播主體,最后影響到全國,強化了發散效應。比如2016年 “羅爾事件”,羅爾將自己寫的文章《羅一笑,你給我站住》轉發到朋友圈,在眾多網民的轉發下很快升級為全國熱門事件,且不談該事件最后結果如何,這一事件就符合個體傳播中心——眾多傳播中心——成為全國熱門事件這一傳播模式,能在短時間內成為社會熱門話題,說明它每一個環節的發散效應都很強。
可以說,網絡新聞傳播徹底顛覆了傳統大眾傳播中,以大眾傳播媒體為傳播中心的一對多的傳播模式。眾多的傳播中心,豐富了傳播模式,實現了點對點、點對面、面對面傳播,強化了發散效應。
(三)傳播主體多元,參與性強
與傳統的大眾新聞傳播相比,網絡新聞傳播最重要的特征在于,網絡傳播主體多元,參與性強。廣大網絡新聞用戶、各類自媒體等在成為網絡新聞傳播中的主體后,掌握了一定的信息生產、傳播權,參與程度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6年發布的《中國互聯網新聞市場研究報告》顯示,有52.1%的網民在網上瀏覽新聞時有轉發分享的習慣,且轉發的內容大多是自己認同的。有67%的網絡新聞用戶會注意新聞評論內容,但更深層次的參與行為——新聞評論——用戶只占到8.2%。其中,社會類新聞是網絡新聞用戶最愛評論的新聞類別。社交媒體已逐漸成為網民進行新聞獲取、評論、轉發等參與行為的首要渠道。⑤
從上述用戶參與行為可以看出,半數之多網民會轉發分享新聞,其參與性相較從前的確加強了。但從評論行為來看,新聞網民的參與程度還較低,大多停留在默默圍觀的層面,發表新聞評論的網民仍占少數。網民主要是通過手機實施參與行為的,在手機上網不斷擠占其他上網設備時間的情形下,網民的參與性會得到加強。
(四)傳播問題多,解決需辦法
網絡新聞傳播在迅速發展的同時,出現的諸多問題也不容忽視。這些問題主要包括:網民缺乏新聞真實性質疑意識,助推假新聞傳播;新聞傳播內容原創性不高,版權問題頻頻引發糾紛;多數用戶對網絡新聞淺度關注,缺乏深度閱讀思考導致新聞的“后真相時代”;網絡新聞內容質量有待提高,“標題黨”仍層出不窮等。眾多問題的出現拉低了整體網絡新聞媒體的公信力。網絡新聞傳播主體媒介素養的缺失是這些問題出現的重要因素。解決這些問題,要“對癥下藥”,提高網絡新聞傳播主體的新媒介素養。
針對網絡傳播出現的眾多問題,國家網信辦出臺了一系列規定,來增強互聯網信息的規范性和安全性,這些規定也同樣適用于網絡新聞傳播的管理。2017年9月,網信辦出臺了《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管理規定》與《互聯網用戶公眾賬號信息服務管理規定》。規定明確各類傳播平臺的注冊用戶只有在實名認證后,才能跟帖評論、發布信息。同時相關從業人員不得為謀取不正當利益或基于錯誤價值取向有選擇地刪除、推薦跟帖評論,不得利用軟件、雇傭商業機構及人員等方式散布信息。⑥規定實施后,網絡匿名性逐漸消失,不負責任“暢所欲言”的用戶減少,規范了網絡新聞傳播行為。
但是,目前的網絡傳播環境仍然十分復雜,低俗虛假新聞仍屢禁不止。比如在直播類平臺中,被平臺封號并警告的主播,可以換個平臺或換個ID繼續直播。即使在最嚴新規“實名制+黑名單”制度下,低俗主播和低俗內容仍層出不窮。因此,網民自身也應該自覺提升新媒介素養,在保證自己遵守新規前提下,杜絕一切不良信息,積極維護健康良好的網絡風氣。
三、網絡新聞的傳播趨勢
(一)網絡新聞傳播將向垂直領域發展
隨著智能手機成為人們的首選上網終端,移動端也成為媒體“重兵布局”的核心區域,各類媒體紛紛注冊微博、微信公眾號,開發移動客戶端,“兩微一端”已成為媒體標配,新聞客戶端作為各家媒體爭奪用戶的入口,也正成為媒體布局的重點。據傳媒大觀察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16年1月,中國新聞資訊類客戶端有1300多個。⑦但是,網絡新聞市場份額卻被“今日頭條”、騰訊新聞等少數幾個新聞App瓜分,新聞類App市場飽和,內容分發領域漸成紅海。
網絡新聞市場競爭激烈,但部分媒體在垂直領域的發展表現依然亮眼。我國新聞類 App 大致分為三大類,綜合新聞類、雜志報紙類及垂直新聞類。垂直新聞類App是指專注于垂直領域即向專業新聞領域發展的新聞類App,它們不追求信息的大而全,只專注自己熟悉的領域。它們發布的新聞資訊來自這些領域的專家、學者,具有權威性。比如虎撲體育專注于體育新聞、財經新聞則關注經濟。
網絡新聞紛繁復雜,同質化現象嚴重。垂直類新聞能夠從中脫穎而出就在于其精細化、專業化的新聞資訊滿足了當前人們對信息的細化要求,且這類新聞往往不只是單純的消息,更是“信息+服務”的結合,比如財經新聞可以為人們理財提供一定指導。所以,垂直化發展成為了網絡新聞媒體的制勝法寶之一。
(二)網絡新聞傳播與傳統媒體融合更加緊密
國家政策的強化引導和新技術的快速發展是推動媒體融合的強心劑和催化劑。國家政策為媒體融合工作注入了強心劑。繼 2014 年媒體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相關部門出臺了不少媒體融合的政策文件。2017年1月5日,時任中宣部主要領導出席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工作座談會,強調要堅定不移推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深度融合,盡快從相“加”階段邁向相“融”階段。⑧可以說,國家持續不斷的政策引導是網絡新聞傳播與傳統媒體融合的堅強后盾。
新技術是媒體融合發展的催化劑和加速器。目前,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新技術已經全然改變了新聞業態,顛覆了新聞行業生產傳播的格局,革新了新聞信息采集和發布方式,豐富了新聞生產內容的多樣性。無人機、人工智能、VR/AR技術在新聞領域的應用,將新聞信息的采集以及報道方式提升到新的發展水平。新技術正在并將持續推動傳統媒體向新媒體進軍。
媒體融合已是新聞領域的主流趨勢和媒體行業的長期發展方向。在這種形勢下,傳統媒體自身也在尋求多元經營模式。在內外多種因素的合力作用下,網絡新聞傳播與傳統媒體的融合在廣度、速度、力度等方面均得到加強,二者的融合更加緊密。
(三)網絡新聞傳播智能化將加強
2017年,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重要進展,3月5日,“人工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7月8日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正式提出了我國人工智能發展頂層戰略設想;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已然成為未來發展的戰略性技術。截止到2017年6月,我國人工智能企業有592家,位列世界第二。我國在人工智能核心理論研究和人機交互技術方面均分別取得一系列的學術成果和研發應用成果。人工智能技術作為一項戰略技術被應用到實際新聞業務工作中,重塑了新聞生產業務鏈、革新了新聞分發方式和呈現樣態。
人工智能技術重塑了新聞生產業務鏈。近兩年來,寫作機器人在新聞生產領域的應用表現搶眼,甚至引發了新聞從業者職業前景問題的討論。寫作機器人憑借信息收集的即時全面性以及成稿的快捷性等優勢,在科技、財經與體育報道領域的表現尤其突出。2017年8月九寨溝發生地震,中國地震臺網的第一條稿件就是人工智能機器人寫的。交互機器人的應用則豐富了機器人在新聞生產中的功能。在2017年“兩會”報道中,新華社派出的機器人“i思”以“實習記者”的身份,采訪了代表、委員。⑨
人工智能技術革新了新聞分發方式和呈現樣態。以“今日頭條”、一點資訊、天天快報為代表的新聞聚合平臺,通過算法進行內容重組與推送,獲得了用戶的青睞。智能技術實現了用戶原生數據的匯集與生產。智能算法通過分析用戶偏好,進行內容的自動分發,革新了內容分發規則,實現了產品形態的智能化。
智能化發展作為一項戰略目標被細化到實際新聞業務工作中,技術轉型規劃成為媒體進行“編輯部+”轉型的第一步。隨著自然語言處理、視覺圖像處理與機器學習等技術的不斷更新,寫作機器人的報道領域將擴大到全品類新聞,新聞內容的智能分發也將更加精準,網絡新聞傳播智能化水平將不斷加強。
(四)網絡新聞傳播的參與主體更加多元
我國網民增速較前幾年的高速增長有所放緩,逐步進入中低速增長階段。但隨著我國互聯網基礎資源和基礎設施建設不斷的發展完善,我國網民增速將長期處于穩步增長階段。穩步增長的新聞網民、各式各樣的自媒體、日新月異的人工智能以及數量眾多的傳統媒體等,共同構成網絡新聞傳播的多元主體。未來,網絡新聞傳播領域的參與主體會更加多元化。
1.穩步增長的網民
從目前全國網民增速來看,整體網民增速和手機網民增速相比于前幾年的高速增長都有所放緩,逐步進入中低速增長階段。網民的規模擴大,網絡新聞傳播的參與主體會更加多元。
2.各式各樣的自媒體
Talking Data移動數據研究中心發布的自媒體行業報告顯示,截止到2016年6月,自媒體的微信公眾號數量近2000萬,且保持每日認證公眾號“1萬+”的增長趨勢,⑩自媒體在主流媒體的賬號增長迅速。在以社交為代表的泛媒體時代,自媒體平臺與日俱增,不斷涌現的新平臺擴大了自媒體規模。
3.日新月異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也是網絡新聞傳播的主力軍。智能硬件,物聯網,裝有傳感器的一切物體,都可能成為信息傳播的媒介,隨時、隨地獲取并傳播新聞信息,新聞主體將越加多元,最終實現“萬物皆媒”。
(五)網絡新聞的復雜性將日趨加深
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要看到,網絡新聞的復雜性也在日趨加深。網絡新聞傳播中,網絡的虛擬性導致新聞的生產、發布和評價處于一種無人把關的放任狀態。多數新聞網民和自媒體缺乏必要的社會責任感和新聞專業素質,他們傳播的內容往往質量不高、缺乏深度、有時候甚至會發布一些低俗及虛假新聞博人眼球。
同時,不論是網民還是專業媒體,都可能陷入后真相與自我建構的“信息繭房”。網絡時代,部分新聞發布后,輿論形成、擴散的過程很短暫,輿論發酵過程中,充斥著基于模糊事實的非理性情緒和觀點,真相往往被忽視。比如“上海女孩逃離農村”事件,由于涉及城鄉差異、地域歧視等敏感話題,瞬間挑起網民情緒,成為網絡熱點。連《人民日報》都發表文章,談論城鄉差異。而事后經查證,該事件為假新聞。
網絡媒體運行規范還需由法律來保障,為滿足網絡時代媒體發展要求,相關法律法規要緊跟網絡發展形勢來制定。同時,網絡新聞的復雜性給相關法規的制定增加了不少難度,網絡新聞規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注釋:
①黃楚新、彭韻佳:《我國移動傳播的發展現狀與趨勢》,《新聞與寫作》2017年第8期。
②④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統計報告》,第21-22頁、第35頁,2018年1月31日。
③搜狐網:《關于可視化新聞,這五大新趨勢你知道了嗎》,http://www.sohu. com/a/160213652_375507,2017年7月27日。
⑤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6年中國互聯網新聞市場研究報告》,第30-32頁,2017年1月11日。
⑥搜狐網:《國家網信辦:不實名不得跟帖評論》,http://www.sohu.com/a/167379908 _267106,2017年8月26日。
⑦《中國資訊類客戶端大數據庫今日發布》,人民網,http://yuqing.people.com.cn /n1/2016/0108/c210107-28031019.html,2016年1月8日。
⑧《劉奇葆出席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工作座談會強調 堅定不移推進媒體深度融合》,新華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0105/c1001-29002234.html,2017年1月5日。
⑨唐緒軍、黃楚新、王丹:《中國新媒體發展迎智能化視頻化新階段》,《中國報業》2017年第7期。
⑩《2016年自媒體行業洞察報告》,Talking Data移動數據研究中心,http: //www.199it.com/archives/485546.html ,2016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