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霞
女,1975年6月出生,1993年畢業于洛陽市第一師范學校,同年參加教育工作。曾任教于滹沱學校(現更名為高新區第二實驗學校)、高新區第二中學、高新區東馬溝小學,現任東馬溝小學校長。洛陽市小學語文、初中英語骨干教師,高新區趙蓮芝英語名師工作室成員,洛陽市優秀班主任,區級先進工作者,全國新教育征文一等獎獲得者,全國新教育優秀實驗學校開拓者,高新區《新父母體驗特色課程》研發者。
朱永新曾說,教育無非就是一種相遇。與學生相遇,與文本相遇,與一種知識,一種解讀,一種情感,一種思想猝然相遇。一首晨誦的詩歌,一本偉大童書的共讀,或一場精心醞釀的童話劇,就自然是一系列扣人心弦的事件,是一系列與美好事物,與自我內在靈魂的深刻遭遇。而這樣的遭遇驚奇,觸及靈魂,打造了我們共同的美好時光,營造了生命在場的絕佳環境,從而開啟了我們與孩子間觸動生命成長的“黎明”。
洛陽美,最美是春天!正如唐朝詩人劉克莊在詩中說的那樣“洛陽三月花如錦,多少功夫織得成。”當春風又到洛陽,它蕩漾著洛河的槳波,也閃耀著伊河的柔美與端莊。沐浴著明媚的春光,洛陽東馬溝小學校長王俊霞微笑著說,學校又一次生命編織開始了。
在東馬溝小學,孩子們的臉上時刻蕩漾著春天般燦爛的微笑。“小學生,我不想用過多的學習壓力來壓垮他們。盡情展示他們孩子的天性,在學校里快樂成長,快樂學習,這是我和孩子們的相處之道。”王俊霞校長如是說。孩子,是春天種下的希望,而王俊霞的夢想,就是把春天種進孩子們的心里!
讓孩子把上學當作獎賞
東馬溝小學的校園中有六棵高大的松樹,和南教學樓同歲,已經在校園中度過了二十多個春秋。春天,松樹換上翠綠的新裝;夏天它們為孩子們遮陽;秋天,枝頭掛滿松果;冬天孩子們在樹下打雪仗。松樹陪伴孩子們長大。植樹節時學校鼓勵每個班認養一棵松樹,并為其命名。愛心樹、團結樹、感恩樹、陽光樹……一個個名字寄托著孩子們對生活的期望。每年春天,種植活動是王俊霞帶領孩子們完成的特色校園活動。在這一天,各班同學和家長根據學校劃分的種植區,一起種下鳳仙花、牽牛花等花種,有的同學還帶來了自己喜愛的花卉:蘭草、太陽花等,親手種植到校園中,體驗種植的樂趣。
“家長們從家里帶來各種工具,先在校園空地上設計出圖樣,接著開始鋤地,播種,澆水。孩子們頂著烈日,也與家長一起參與種植。有的動手清理雜草、碎石,有的親手灑下花種,有的一趟一趟拎水澆灌。家長在一旁不停地指導種植方法,注意事項等。孩子們通過親手種植感受勞動的辛勞和快樂!經過將近一個小時的努力,我校的小花園已初具規模,不久以后,這里也將花團錦簇!”
——來自校園微博圈
大家鄭重許諾,以后要為它澆水、施肥,精心呵護,和它一起成長。每個班還準備了關于松樹的節目在集會上展示,合唱、演講、詩歌朗誦……精彩紛呈。表演結束后,同學們與班樹合影,并拿出親手制作的心愿卡,懸掛在班樹周圍,抒發愛綠、護綠的心聲。
“設計這樣的種植活動,不僅具有綠化校園、美化環境的作用,同時還蘊涵著教育意義。第一,在種植區,孩子們可以直觀感受到植物的生長過程,發現種子的神奇奧妙,自然地感知了植物生長的科學知識。第二,植物生長的過程中,孩子們還要對自己的植物細心照料,增強了責任感。第三,孩子們感受到了勞動的辛苦和樂趣,在種植活動中體現了同伴之間互相幫助、團結的力量,培養了團結集體的良好品質。家長們也通過自己的行動給孩子們做榜樣,上了生動的一課,讓孩子們在勞動中獲取生命的知識,體驗生命的成長!”王俊霞校長如是說。
把閱讀當作學習的主題
說到學校的管理理念,王俊霞校長用四個關鍵詞“做人、學習、衛生、閱讀”來勉勵莘莘學子。堂堂正正做人,認認真真讀書、時刻維護環境、每天不忘閱讀。
2013年7月,王俊霞通過校長競聘,從一所初中來到了東馬溝小學。從那時起,她就帶領所有教師和學生,每學期共讀一本書,共讀共寫共享。就這樣堅持了4年有余,老師們共讀了朱永新的《新教育》、李崇建與甘耀明合著的《沒有圍墻的學校》、肖川的《教師的幸福人生與專業成長》、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阿爾伯特哈伯德的《把信送給加西亞》、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并進行讀書分享與交流,初嘗讀書的樂趣與收獲。讀書的時候,老師們會做筆記,寫體會;平日里,老師們會記下日常教學中的感悟與思考;期末,每一位老師都要以教育敘事代替工作總結。
共讀是打開閱讀之門的一把萬能鑰匙。教師共讀是如此,學生共讀更是如此。為了推廣閱讀, 2014年9月,東馬溝小學購進了一批班級共讀書目,每學期各班學生共讀一本書,如《愛的教育》《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時代廣場的蟋蟀》《安徒生童話》《綠野仙蹤》《稻草人》等,學校帶領學生們制作讀書卡、辦讀書手抄報、進行圖書漂流等。
“我今年帶三年級一班的英語課,每周上一節晨誦課,一節午讀課。我把晨誦時間改成了詩歌創作,理由很簡單,引導孩子們學會閱讀生活,書寫感受。截止目前,我們的‘童心創童詩活動’已經進行了11次活動,大多數孩子的詩歌寫繪作品都集中在一個速寫本上,有的僅僅用一張紙也沒關系,因為我全部對優秀詩歌做了整理記錄,并上傳網絡,部分詩歌在我校4月份的第四屆讀書節上做了分享,我們將在期末舉行班級新年詩會。不難想象,大家的詩歌創作熱情很高,作品非常有生命力,令人欣喜!”王俊霞并沒有因為擔任校長而放棄任課,相反,她在任教過程中有了更多想法與嘗試。
王俊霞還說,每個班級經常利用班級微信群進行共讀分享和展示,從各班反映的情況看,親子共讀已經逐漸邁開了步子。看著一張張父母與孩子相依相偎共同讀書的畫面,誰能不感動、不欣喜呢?很多照片的背景都是簡陋的家居,亂糟糟的農具和家用品,但是,誰能說他們的精神不在一步步變得更加高尚、更加富有呢?
讓閱讀成為親子溝通的橋梁
閱讀共享,不僅僅在老師之間,師生之間完成,在父母和孩子之間,王俊霞也在學校建立了親子共讀的通道,讓家長也參與到閱讀中。
父母是兒童最初的世界,人生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長久的老師。父母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的作用是任何一位教師、任何一所學校難以取代的。學校教育是“葉”的教育,家庭教育才是“根”的教育。但在我國,家庭教育的價值遠遠沒有被認識。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老師們一次次痛心地發現:家庭教育是最薄弱的環節。
東馬溝小學從2015年9月成為新教育實驗校以后,利用學校的師資資源,開辦了“新父母體驗課堂”。
2016年5月6日下午,有積極學習意愿的數位家長,如約而至,共同開啟“新父母體驗課堂”的探索之旅。今天的課堂主題是“作業”,分為讀書、分享、體驗三個環節。像往常一樣,主持人王俊霞校長首先拋出本節課的主題,各位家長提出關于這一主題的疑問、困惑或經驗。然后,在一年級王越爸爸的帶領下,一起閱讀尹建莉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關于作業的章節。讀著讀著,他會停下來,跟大家議一議他的疑惑之處或不同見解。他也會被其他的家長叫停,大家一起交流心得,產生思想的碰撞。接下來每位家長都分享了自己孩子家庭作業的狀況,總的來說,可以分為主動自覺無障礙完成作業、在父母催促提示下完成作業和寫作業困難戶三種情況。通過分享交流,大家都從別人的發言中或多或少地得到了啟發。
每次課堂最后的體驗環節,是最有意思的。王俊霞校長和孫蘭瑩(媽媽)進行媽媽與女兒的角色扮演和角色互換,在模擬的逼真情境中,孫蘭瑩媽媽逐漸發現了自己在與孩子互動交流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找到了一些引導陪伴孩子寫作業的思路,從一開始的一味抱怨孩子到最后誠懇地說要多學習、多嘗試今天學到和悟到的新方法。她這種不怕沒面子、不怕傷自尊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式是真實有效的,更是令人感動的。成長是需要勇氣的,改變更是疼痛的,但是她正在用行動證明,她能做得到!疼過笑過之后,大家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不知不覺,兩個小時的學習與成長在輕松愉快的交流氛圍中結束了,“作業”話題只是一個引子,相信他們明天的探索之路,才剛剛開始。
——摘自教師日記
新父母體驗課堂,是東馬溝小學新體驗教育的內容之一。有人說,中國最需要教育的家長,但是最難教育、最不愿意改變的也是家長!王俊霞說,家校共育是一段艱難的歷程,您愿意跟我一起走下去嗎?家校共育也是一個美好的夢,您愿意陪我一起做這個夢嗎?回答她的,是家長們無言的感動,是熱烈的掌聲!
本刊記者:從業多年來,您認為自己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什么?
王俊霞: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領導曾經對我說:當校長非常辛苦,但是卻經常能體驗到成就感!確實如此!嶄新的教學樓拔地而起,學生們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書聲瑯瑯,老師們大跨步成長和飛躍,都讓我內心充滿了成就感。然而最讓我欣慰的,還不是這些。我全心全意帶領的新父母體驗課堂和新父母體驗學校,經過幾年的努力不斷壯大,成果顯著,一批批可愛的新父母們在課堂上、在共讀中、在家校共建活動中積極熱情,充滿活力,綻放光彩,成了學校發展和生命教育中源源不斷的主力軍!幾百個新家庭,幾百對新父母,是我們東馬溝小學的寶貴財富,是我們家校共育的驕傲,更是全體學生的福祉!
本刊記者:作為校長、教師,能否結合您的經歷和觀察談談什么樣的教育是好的教育,您也是教師,能否與我們分享您的教育和教學案例呢?
王俊霞:尊重和敬畏生命,寓智慧與愛心于一體的真實教育,才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好教育。工作24年來,所教學生無數,對我都有一個共同的評價,說我對他們好。其實,我哪里對他們好了,我沒有給他們吃喝,沒有供他們上學,也并沒有刻意用甜言蜜語討好或哄騙他們,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認真讀他們,并且讀懂了他們。我尊重和敬畏每一個生命,在他們面前,我是真實的自己,不矯揉造作,不裝腔作勢,我想,我是把真實的我和他們的老師這個角色,自然而然地融為了一體。記得有一年帶初三畢業班,臨近中考,有一個女生LRY送給我一個軟抄本,打開一看,里面是她和同班男同學CZF的一篇篇情真意切的對話,還夾著各種色彩的窗花。雖然個中語言并不火辣辣,但無不充滿著互相理解、情投意合的愛慕。當然,我讀得懂這種情愫,更讀得懂他們倆對我的期盼,我接納了他們這個當下的特有情愫,既沒有夸大,也沒有誣蔑,而是做了真實的共情和智慧的引導,他們倆不久以后都雙雙考入了自己理想的高中。這樣的禮物,我珍藏的還有很多。他們成了我教育生命中的加油站。近些年來,我通過文字和網絡,把很多寶貴的經歷記錄下來,與可愛的孩子們共同珍藏。坦白說,我喜歡做校長,因為這讓我激情飛揚;但我更喜歡做老師,三尺講臺總讓我幸福滿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