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興哲
河北省定州市中山東路初級中學校長。1982年師范畢業任初中化學老師,從教35年始終工作在教學第一線。于2006年12月始任中山東路初級中學校長。迄今11年,幾乎年年獲得定州市十佳校長稱號,也是定州市骨干校長培養對象。曾獲得保定市教學能手、河北省骨干教師、全國化學優質課大賽一等獎等榮譽或獎項。
“當今資訊發達,教育強國如日本、德國的教育方式鋪天蓋地,不少搞教育的想模仿,家長們也在朋友圈中爭先分享國外的教育案例,結果卻是學了不少‘術’,弄了不少花里胡哨的噱頭,反倒是人家的‘道’一點沒明白——也可能明白了,發現太難做到”。
在《課堂內外·好老師》的采訪中,河北定州中山東路初中校長郭興哲對初中教育給出了一個看似普通的答案,卻耐人尋味。
我是普通教書匠
正定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古稱常山、真定,歷史上曾與北京、保定并稱“北方三雄鎮”,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至今仍然鼎鼎大名的趙云趙子龍、范仲淹范文正公便來自于此。不過按郭興哲自己的話說他既不是將軍也不是文豪,最多算個教書匠。郭興哲,82年師范畢業便開啟了從教生涯,入行已有35年。郭興哲正式當上教師時年方19歲,此后一直任教初三化學。雖已做了11年的校長,但他依舊堅持在教育第一線。據其老同事透露,當了校長,他和當老師時并未有太大不同,仍然當自己是個“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不過這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卻被選為河北省骨干教師、定州市十佳校長及骨干校長培養對象,以表示對其工作的認可。
用優良傳統約束師生
定州中山東路初級中學校園不大,在以中考成績為主要標準的“全國初中排名榜”中并未占得一席之地,不過卻已有整整百年歷史。該校創建于1917年,原為定縣乙種實業學校,后經多次變更,1985年更名為中山東路初級中學。如今,學校占地32畝,總建筑面積7890平方米。現有教學班30個,在校生2200人,教職工108人,在當地是知名學校,蓬勃向上。一所百年中學,一位35年教齡的普通教育工作者,一個信息化時代催生的浮躁社會環境,何去何從?
與時下流行的提起弘揚傳統文化便動輒穿漢服、搞儀式的“表演流”相比,郭興哲眼中的傳統文化除了備受推崇的傳統經典外,還頗為看重精神傳承。據他介紹,學校自1917年以來曾出過革命音樂家張寒暉(抗戰名歌《松花江上》作者),楊沫(著名長篇小說《青春之歌》女主人公林道靜原型)等著名革命家,定南地區黨組織創始人孫志遠等均曾在此任教,進行地下革命和抗日斗爭。革命先烈們火熱的革命精神讓學校浸潤出嚴謹肅穆的校風校紀,學校的十六字校訓“愛國愛校,責任尊嚴,求實求真,至博至淳”便能很好地展現這一點。郭興哲說:“在日常的學校管理和班級管理之中,優良的傳統作為常規管理約束全校師生的行為,每一名學生,乃至每一名教職工在做事之前都需要考慮,‘我這么做,對不對得起老師,對不對得起學校,對不對得起革命先烈?’”
讓孩子們學會講規矩
都說中國文化的精髓莫過“中庸”二字,而最難做到的恰恰是中庸。《道德經》曾云:“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講求順其自然,無為而治。但知易行難,要做到知行合一就更難。在這個“司機急速駛過人行道內心毫無波瀾,行人連過馬路都懶得走天橋”的今天,個性飛揚的“00后”們真的能聽得進規矩二字?談到此,郭興哲并沒講那些復雜而玄妙的道理,在他看來,聽不進去道理那就擺事實。
2016年9月,定州中山東路初級中學新生入學課,按慣例,郭興哲需要給講臺下一片剛剛擺脫小學生身份的少年們“立規矩”。這些在成人眼中的規矩在這群可能還在興致勃勃討論“王者榮耀”的孩子們眼中無非就是長輩們的碎碎念,不聽也罷。作為一校之長,郭興哲沒有一來就給新生們列舉一堆條條框框,而是問起他們知不知道一個多月之前轟動全國的北京八達嶺老虎襲人事件。
這么駭人聽聞的事件,怎么會沒有聽說,一時間講臺下一片熱烈的討論聲。郭興哲趁機拋出問題,這么嚴重的事故,到底是誰的錯?孩子們雖然七嘴八舌,但大都承認,是死者自己的錯——明明有警示牌寫著不能下車,可他偏偏還是要下車,最終結果便是付出生命的代價。這時孩子們的眼里漸漸露出畏懼。郭興哲也得出最后的結論:不守規矩=放棄生命。
行為規范教育永遠在路上
談到規則的好處,深知其重要性的郭興哲顯得頗為健談,說完入學課,又舉了好幾個例子來說明規則意識在他辦學理念中的重要性。例如,“我們學校上課鈴可能跟很多學校的上課鈴有點不同。我們打兩遍,時間間隔一分鐘。第一遍打鈴,我們稱為‘候課鈴’,要求任課老師在候課鈴打響之后,必須到教室門口以立正姿勢等候學生回教室做上課準備。這一分鐘,別看短,但是可以非常有效地給任課老師留出組織教學的準備時間,可以更好地提高課堂時間利用率。”
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對學生行為規范的要求也是再怎么細都不為過。郭興哲說自己有時也有些無奈,他隨口就能舉出一堆例子。比如,平時孩子們見到老師都會非常有禮貌,跟老師行禮打招呼,讓老師先行……但是同學之間未必就記得禮貌。他就碰到一次:已經打了侯課鈴了,有孩子在跑步去教室的途中遇到了他,很有禮貌地停下來跟他打了招呼再接著跑,扭頭便撞到也在急匆匆趕回教室的同學,開口就是一句“你媽X!”又比如,有一天他在初三某班上化學課,下課看到有女生站起來去教室后面扔垃圾,去扔垃圾的路上看到地上落了一個空塑料袋,抬腳便把塑料袋踢開,繼續去扔垃圾。說到這里,郭興哲真是又好氣又好笑:“你說這些孩子不懂禮貌嗎?可是他們從來不會忘記跟老師打招呼,你說他們不懂保護教室清潔嗎?他們明明又會專門跑到教室后面去把垃圾扔進垃圾桶。”說到這里郭興哲頗有些感慨,“這種下意識做出來的不文明行為才是文明規范真正需要監督改正的,因此我們的行為規范教育永遠在路上。”
不古板,全發展
不過郭興哲說自己也不是頑固不化的老古板,新時代背景下要走全面發展的路線,規矩為根,技能為枝。他特別注重發現學生的個性特長,培養學生全面發展。近十年來,學校組織有二十幾個社團,為高一級學校培養出特長生800余人,各類藝術節他們學校永遠拿第一。2016年全市運動會開幕式,學校組織的500人大型團體舞作為壓軸節目登場,500人動作整齊劃一,氣勢如虹。
在重視培養學生特長的同時,郭興哲在學習成績這樣最直觀的硬性指標面前也絲毫不敢馬虎。他承認,評價一所學校辦學水平的高低,升學率和升學質量是重要的標尺。但是他表示,“我們學校出去的學生,不能光上了一所好的高中就完了,很多學生都會出現,考入好高中之后,后續乏力的情況。我們的孩子送入定州市一中之后,我們會跟蹤孩子后續的情況。我們的教育目標不是讓孩子考上一所好的高中就萬事大吉,我們的目標是培養他們繼續學習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近十年來,定州中山東路初級中學已向省級重點高中輸送優秀學生共計6000余人,特別是每年考入全國百強名校定州中學的人數位列全市公辦校第一,而該校畢業生每年在定州中學考試排名前十的人數都有3~7名,可謂占據半壁江山。“挖掘學生學習潛能、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繼續學習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才始終是我們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郭興哲如是說。
說到此,郭興哲說未來十年他有個目標:奠學生成材之基,鋪教師成長之路,樹學校精品之牌。
結語
初中教育學什么東西,培養什么樣的人,盡管交給專家們打嘴仗就好。也許在更大的舞臺上郭興哲校長們并不起眼,也許他們的教育理想在時代大潮面前顯得微不足道,但他們不浮夸、不盲目,有所堅持、有所不為,未嘗不能在某一天無所不能為。
采訪臨近尾聲,記者問這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既然你治校如此堅持規則意識,可有何光彩照人的結果?校長微微一笑,答,我女兒就是規則意識培養下的成果,2006年高考定州市文科狀元,北京大學本科畢業!
本刊記者:您是緣何成為一名老師的?
郭興哲: 我的父母都是最普通的中國農民,他們雖然大字不識,也不懂彎彎繞繞的大道理,但是他們的思想極其樸實實用,我從小接受的家教也極其嚴格:“在校要尊敬師長,要團結好同學,要懂得謙讓,要好好完成作業,值日要徹底……”這些都是父母反復叮嚀我的,是做學生的道理,也是做人的基本道理。我也正是在這樣的教導下走上了教師這條路。
本刊記者:為什么貴校如此強調優良的革命傳統?
郭興哲:盡管社會資訊發達,學生能夠接觸到的訊息跟以前是天壤之別,但不能忘了學校百年的風雨歷程,百年歷史的積淀,支撐學校一路走來的除了社會的進步,還有一所百年老校應當具有的氣質。儒家講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內圣外王,是出世為人的準則;我們學校,定州中山東路初級中學所繼承的先烈精神講的是家國民族的責任,與儒家精髓可算是一脈相承,讓學生們不懼險、敢擔當。傳統文化精髓和革命先烈的精神能夠讓學生的內心強大,不易半途而廢,不易夭折。
本刊記者:為什么在您的辦學理念中,最核心的內容會是“注重行為規范,增強規則意識”?
郭興哲:因為學校升學率高,擇校生多,班容量大,(近幾年因為教育均衡化發展,要控制班容量, 才減少到每班平均六十多人,而曾經,一個占地不到30畝的學校卻有每班一百多人的容量)所以管理難度大,但是我們從未出現過任何安全事故。這就要歸功于細致的行為規范和嚴格的執行。事無巨細都有規矩,看似條條框框繁瑣,實則保證了學校工作的平穩運行。
在我們學校什么事都有規則可依,比如塑膠場地、健身訓練器材有管理規范,教具有使用規范,課間活動及如廁有時間規范,連教學樓都有行走路線規范(防止擠壓踩踏)。守規矩應當算是最大程度的踐行先賢智慧,教會學生遵守規則,養成學生的行為習慣就是帶給學生的最大財富。規范教育、養成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懂規矩、守規矩才能讓學生健康成長、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