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中小學高級教師,浙江省德清縣清溪小學黨支部書記、副校長、語文教師,浙江省低年級教學研究中心委員,德清縣“張玲語文名師工作室”領銜人、導師。專注于低年級課堂教學和幼小銜接教育的研究,主持課題研究10余項,有60余篇論文發表或獲獎。曾獲教育部課程改革優秀教師、長三角地區教科研先進個人、浙江省教壇新秀、湖州市教學明星等稱號。
從語文教師到教導主任,從副校長到名師工作室領銜人,多種工作崗位的歷練中,她是扎根鄉村教育沃土的“當家人”,也是把孩子們培養成“小天使”的“孩王”,更是甘當人梯的名師工作室的“室長”。身為“學者” ,她學以致用,甘當致力于專業發展快的“大學生”;身為“專家”,她愛崗敬業,甘愿成為教育大廈添磚加瓦的“創業者”。她就是浙江省德清縣清溪小學黨支部書記、副校長、語文教師張玲。
無懼“怪論”,讓課堂更活躍
1995年,18歲的張玲,懷揣著教書育人的教育理想,來到了距家百里之遙的鄉鎮小學——浙江省德清縣乾元鎮清溪小學,當上了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這里,她一干就是22年。
從清溪小學18年三輪大循環教學,到三合中心學校六年級學生,再到如今清溪小學一年級學生。22年間,張玲已從熱情的“知心姐姐”成功“上位”為親切的“愛心媽媽”。
為了給學生上好第一課,她漫步在校園里把課文一句句默誦在心,連語調、手勢、微笑,也盡量構想得美妙、妥帖。而為了走進學生中間,她忘記自己是個女教師,和班上的男孩子一起奔跑在操場上踢足球、做游戲。
不過,張玲這一切的努力,仍然不能完全消解學生刻意的“調皮”。一次,在湖州市小學思品優質課比武活動中,張玲執教《信科學,不迷信》一課。有個同學當場提出菩薩也能治病,并且說出了他奶奶的切身體會。全場聽課教師一片嘩然,旁邊的同學也認為該同學是鉆牛角尖有意為難老師。然而,面對全場的聽課老師和學生,張玲卻不動聲色地說:“謝謝你,你大膽地表達自己的看法,這種勇氣值得老師學習。同學們,菩薩究竟能不能治病,我們進行一個辯論賽,也要像他一樣暢所欲言!”尷尬的氣氛很快就在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中得到溶解,繼而張玲便贏得了聽課教師潮水般的熱烈掌聲。
如果說,民主平等、教學相長的課堂,可以給學生極大的鼓勵,讓學生的“怪論”活躍課堂的話,那么做學生的榜樣,則是學生人生的無聲的指路燈。
在擔任大隊輔導員期間,已經懷孕七個多月的張玲甚至挺著大肚子和大家一起勞動。一次,有個班級分到的勞動任務是清理垃圾箱。面對這樣的勞動任務,學生們一只手捂著鼻子,一只手機械地撥動著垃圾,勞動效果可想而知。張玲沒有批評,也沒有說一些冠冕堂皇的話,只是拿過身邊學生手中的工具,說了聲“看老師是怎么做的”,就用力挖了起來。學生們呆了一會,便爭先恐后地干了起來……不到一個小時,衛生死角改變了臟亂差的面貌。
生本課堂的開發者
凡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回想22年的教學歷程,張玲極少坐而論道,更多是起而力行。
低年級段的小學語文,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直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而張玲卻在多年的實踐中找到了一套充滿童趣的教學方法。
教學“碧”字,張玲帶領學生將“碧”字編成“王老頭,白老頭,同坐一塊大石頭”;教學“烏”字,張玲用簡筆畫畫一只沒有眼睛的小鳥,“鳥”字去掉一點為“烏”。而除了這些,張玲還通過游戲識字、連環識字、字謎識字等一系列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此外,張玲還通過摘字寶寶、搶讀生字卡片、找朋友、爭奪“小紅星”、爭當“識字大王”、自辦“識字報”、舉行朗讀比賽等種種手段,有目的地摻入“玩”的因素,使識字教學變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新奇,變呆板為活潑,變被動為主動,給學生創造體驗成功的機會,使他們在成功中找到了自信,在賞識中學會了奮發,也給識字注入了新的活力。
而除了童趣,張玲也注重學生的情趣。在教學反映時代生活的《自選商場》一課時,張玲叫學生事先都準備好一種商品。在課前,把學生帶來的所有商品放置在課堂內的一角,創設了一個關于“自選商場”的情境。在具體教學中,張玲充分地利用這些“商品” 來發揮其作用。這樣一下子就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快樂地識字。此外,還有反映家庭生活的《在家里》、反映學校生活的《操場上》、反映農村生活的《菜園里》等等,張玲都創設了一個個相關氛圍,以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激發識字的興趣。
科學的、合理的、有效的教學方法,往往能讓學生在充滿童趣、情趣、理趣中感受學習的樂趣。而張玲也在一次次的大膽實踐中,一次次試教改稿的痛苦煎熬中,形成了“親切自然、智慧靈動”的教學特色。
給學生寫信,書寫師生大愛
已經讀高三的學生,家長還要將其送到張玲家里,尋求精神鼓勵和支持;轉學到外地的學生,依然每周五晚上打電話給張玲,咨詢習作秘訣;高年級學生看韓劇神思恍惚,張玲更把自己青春期的“最高機密”透露給他們……
讓每一個學生的心里都暖洋洋的,這是張玲與學生相處的獨特魅力,而她的秘籍就是寫信。二十幾年如一日,每個周末和寒暑假期開始,就是張玲給孩子們、給家長寫信的時候。
“從上交的一本本閱讀積累升級榜中,我讀到的是孩子的個性和學習狀態,讀到家長對老師的信任、期待、建議,更讀出家長對孩子強烈的責任感——正是這種責任感,把我們聯系在一起。”(學生家庭作業反饋)
“讀什么書呢?六年級的學生,僅僅追求單純輕松快樂的閱讀,是不夠的。“寶劍鋒從磨礪出”,能夠磨礪智慧之劍的,只能是有質量、有深度的經典閱讀。我向大家推薦7本必讀書籍。”(寒假給六年級學生的信)
播撒愛,也收獲愛。一次師生滿意度問卷調查中,學生給了張玲這樣的評價:“我最喜歡的老師是張老師,因為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她每次走進教室都帶著甜甜的微笑。每次看到她的笑臉,我就覺得今天的語文課肯定會很愉快。”在張玲看來,這種師生心靈上的呼應與契合,便是愛的最高境界。
而張玲不僅自己寫信鼓勵學生,也發動家長和孩子的心靈對話。在常年的心靈對話活動中,一封封故事真實、感情真摯的家長來信,轉寄到孩子們的手中。而孩子帶著滾燙的淚和情的回信也傳到家長的手里……
一位媽媽讀著那些理解、支持、鼓勵的信不知哭了多少回。一位爸爸在讀到孩子的信后,利用雙休日把親戚的孩子叫到家里,把回信當做教材教育孩子們……最后在家長強烈要求下,學生自發編輯一本集子——《發現父母》。
而這一封封純真、感動、感激,甚至提建議和意見的信都化作了愛的翅膀讓張玲的心伴著幸福的淚飛翔!所有的感覺最終沉淀成一句話:“當老師,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