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給“永要班”孩子們的禮物
每每談到教育,大家總會以嚴肅、認真、肅然起敬的態度來面對,因為它太過于重要,承載著的是人的成長和未來,是生命和國家,不容小覷。然而,到劉永要這里,他卻換了一種形式,用一種快樂到近乎有些可愛的方式,用不徐不疾的心態和智慧,展現著教育的另外的通幽之境。
劉永要一直強調:“在應試教育下,我是戴著鐐銬在跳舞……”可是,能膽敢這樣開拓創新,戴著鐐銬跳舞的人卻能出色地帶出一個獨具特色的“永要班”。
在應試教育下,在學生繁重的學業壓力下,劉永要竟能出色地搞出這么多成功而富有個性的活動。如《雷雨》閱讀和戲劇表演活動,自主編印班刊,策劃家長會,運動會,一次次的班會……曾在《第56號教室的奇跡》書中知道雷夫(唯一同時獲得美國“總統國家藝術獎”和“全美最佳教師獎”的老師),知道第56號教室的學生之所以被稱為“霍伯特的小小莎士比亞們”是因為,每年本班學生除了進行各項計劃和學習,還會制作、演出一出完整的莎士比亞劇。沒想到,在劉永要這里,有了一個中國版的“第56號教室”——這個“永要班”的孩子們出色地策劃了一項項活動,而且每一項活動都能如此高效、富有個性、完整系統地一氣呵成。
這些演出不是為了得到掌聲或喝彩,自導自演的過程也是一種學習過程,關乎語言、音樂、團隊合作、冒險、紀律、勤勉,以及自我發現。他們從中學習到的經驗和建立的友誼是伴隨他們一生的。這也是劉永要老師送給“永要班”孩子們的禮物!
單憑情懷能夠走多遠?
“做工作室之后,感覺自己更有活力更有能量了。以積極的態度處事,以包容的姿態悅納,以開放的態度堅持。”劉永要說,這是工作室帶給他的改變。
但走任何路,都沒有平坦的大道等著你。萬事開頭難,一步一步,伴隨著磕磕碰碰的腳步。工作室成立之初,遇到的困難很多很多,也讓劉永要感到很焦慮。工作室的制度如何確立,工作室的成員學員如何招收,工作室的研修如何進行,工作室發展的方向等等問題,都曾經給劉永要帶來很大的困擾和焦慮。但是,劉永要堅信,只要去做,焦慮就會逐漸減少。
比如,成員、學員的招收問題,一開始,工作室默默無聞,如何招收到有水平的愿意追求進步的老師呢?劉永要除了向三水區教育局申請發文,從正規的渠道讓各個學校推薦之外,還努力通過各種途徑去了解、挖掘優秀的老師,跟蹤他們的思想動態,了解他們參與研修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等,遇到合適的老師,劉永要就主動向他們伸出橄欖枝。
經過努力,進入工作室的老師,大部分樂于參與工作室的研修活動,這也為工作室運行之后研修活動的順利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再比如,工作室的網絡研修活動如果沒有人參加怎么辦?主持人拋出一個話題,卻沒有人回應怎么辦?這些問題劉永要都遇到過。如何解決?劉永要說:首先要做好榜樣。想別人去做什么,自己要首先做好。所以劉永要會積極參與研討,以自己積極的態度去影響工作室的老師,給他們以示范。其次,要加強溝通,讓老師們知道參與研討對自己的影響,參與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這既是自我的積累總結,也是幫助別人的有效路徑,何樂而不為呢?
“老師們也會有懈怠的時候,單憑情懷能夠走多遠?我也常常在思考這個問題。所以,還要給老師們描繪適當的發展愿景,讓老師們找到不斷參與的動力和目標。”
用研修活動推進成長
工作室除了開展日常的教育教學管理工作,比如閱讀活動,班會課活動,集中培訓活動,專家指引活動和引領輻射活動等外,還長期堅持組織以下的一些活動:
首先,開展研修成果可視化活動。工作室成立于2016年11月29日。時至今日,一年的時間,工作室老師已經撰寫了超過70萬字的研修文章和德育案例、教育故事等。工作室老師已經在工作室公眾號上發表了超過240篇原創文章,取得了巨大的反響。
其次,工作室開展持久而深入的網絡研修活動。工作室每星期開展兩期主題研討活動,每一期研討,依循“設立主持—擬寫主題—共同研討—整理文稿—發布推廣—收集反饋”的程序,有計劃有行動,圍繞著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圍繞著班主任們的困惑、思考和案例等展開有質量的研討。每一期的研討,都能夠吸引很多的老師參與其中,有時候三天的研討,老師們發表的言論就有兩三萬字之多,整理出來的文稿往往也超過一萬字。這樣高質量的網絡研修活動,讓劉永要工作室的聲名得以遠播。“永要德育聯盟”的研修群,也獲得了盟友們的夸獎。
教育是“慢”的藝術
劉永要主張所有的教育都應該“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展”,給學生自主成長的空間和時間。他說:這個社會很功利,而教育是“慢”的藝術,來不得急功近利。
劉永要提倡“閱讀·活動·素養”三位一體的育人理念。“閱讀是船,活動作槳,素養為標”,以閱讀和活動的開展來促進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提升。
但是,提倡閱讀這條路一點也不好走。學生們會反對,部分老師也會反對,最壞的情況是領導也反對。因為高考的任務壓得每一個人都喘不過氣來,因此,大部分的人都盯住分數而不放。當劉永要提出班級要開展廣泛的課外閱讀和班級活動時,同學們一片嘩然,“閱讀和活動有用嗎?倒不如刷題來得實在!”學生們一致認為這在高中階段是浪費時間的行為,他們質疑,不理解,不接受,他們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態度。任憑劉永要苦口婆心,他們也無動于衷。
一次,劉永要高二接手一個新班級的時候,他的1號種子學生就公開表示:“從小學到高一結束,我看過的課外書,用10個手指頭都能夠數完!”言下之意很明顯:我們不需要閱讀!
這個時候,劉永要才真切地意識到,學生們已經中毒太深,他們深受應試教育的危害并且難以自拔。這更加促使他下定決心,要改變學生不閱讀、不參與班級活動的思想意識,讓他們度過開心愉快的高中生活。
從那時開始,劉永要便竭力去培養班級良好的閱讀氛圍,引導學生逐漸愛上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和寫作的習慣。除此之外,劉永要還和學生們開展多種多樣的班級活動,每年大概組織30多項活動,讓活動充實學生的學習生活,并且提升他們的發展核心能力,讓他們有面對未來的能力。
堅持下來,同學們從開始時的質疑、反對,到接受,到逐漸喜歡,再到很喜歡最后到無言感激。他們的每一步成長,都離不開閱讀和班級活動的引領。
“我們需要用閱讀來滋潤學生的心靈,用活動來調節學生的身心,用考試來護送學生到達更高的平臺去深造。如果說僅僅只有閱讀和活動,但是成績很差,這不是我提倡的。如果僅僅只有成績而沒有充實愉悅的生活,那么我們更加不樂意。戴著鐐銬跳舞,是我們現階段對應試教育的改良。這種改良,是可以影響一批人,影響孩子的未來的。”
“教育教學要不斷突破舊有的框架,除了引導學生關注當下,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我還讓學生學會自我調控,自我策劃,自我成長,讓未來的他們逐漸成長為社會的優秀公民。這應該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愿景。如果高中教育僅僅是培養出一批批只懂得應試的人,那么它的意義將會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