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睢寧縣原車店小學的王學儉先生是我的小學老師。
由于教師奇缺,我們班就他一位老師,語文、算術、唱歌、體育、勞動等課程他一人全包。當然,班頭也是他啦,唯一的孩子王。難忘啊,王老師的眼睛總是含著笑,亮亮的,特真誠特親切特澄澈特可人,像冬的暖陽,夜的明星。他上課特投入:先領著我們唱首歌,然后讓我們自學并與周邊同學討論、互助,接著是抑揚頓挫地講,最后是耐心地回答我們七嘴八舌的質疑;他的目光始終含著微笑,含著鼓勵,含著贊揚,含著愛;他的舉止幽默風趣,逗人開懷;他的聲音如珠落玉盤,清脆、圓潤,當然,最主要的是發自肺腑,飽含愛意。我們思考,我們發問,我們爭先恐后地舉手,有時,座位靠后的同學甚至站到凳子上,密密的手臂,宛若一片生機盎然、蓊蓊郁郁的樹林。
雖然沒有專門的音樂老師,但我們會唱很多歌,因為王老師隔三岔五地教我們。時間不拘,有時是課上的剩余時間,有時是課外活動時間。至今我常憶起這樣的情景:大家月牙兒似的圍坐在那棵亭亭如蓋、芳香馥郁的老榕樹下,樹上掛著一塊黑木板,上面寫著歌詞和簡譜;王老師全神貫注地領著或跟著我們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地唱“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 洪湖岸邊是呀嘛是家鄉啊 ,清早船兒去呀去撒網 ,晚上回來魚滿艙啊啊……”, 他的眼睛晶晶發亮,閃著天使般的光。很快,我們便忘了自己,忘了回家,如飲甘霖,醉乎其中了。我們只顧縱情地唱啊唱,任憑朗朗的歌聲響徹云霄,渾然不覺夕陽西下,暮色漸起……直至如夢初醒,方才不舍地作別,歌聲啊,依然如縷,繞樹不絕。
同學們頭發長了,王老師便無償為我們理發。榕樹下,石凳上,王老師一邊為我們理發一邊與我們攀談,或傳道或授業或解惑,或講故事說笑話,甚至與我們開些無傷大雅的玩笑,興之所至,間或應我們之邀唱起歌來,真令人有如沐春風之感。
課間,他常常領著我們開展各種游戲活動,有時直接參加進來,與我們同嬉戲共歡樂;有時蹲著,用小木棍在地上比劃著,為個別同學解疑答惑。
廁所臟了,他便換上舊衣服,從家里帶來鐵锨、水桶、糞箕等用具,認真打掃,好像這就是他家的活兒,學生便是他家的孩子。他佝僂著身子,一箕又一箕,一趟又一趟地把糞便等垃圾背到遠處的田地里,任憑汗流浹背,始終樂此不疲。無聲勝有聲,身教賽言傳,身為弟子的我們看在眼里,印在心上,覺得他佝僂的身軀愈顯高大,相形之下,不免愧疚起來,于是便格外自覺地學習。有時,作業做完的同學前去幫忙,他便問,作業做完了沒有?待得到肯定的答復后,他便說,一定要注意衛生哦。
雨天他幫學生借“雨衣”,沒借到便把自己的讓給學生;冬日驟冷,他回家取衣服給沒來得及換厚衣服的同學穿上……記得班上有一名學生,幼年失怙現又突發車禍喪母,處于風雨飄搖之中。為了減輕該生的苦痛,王老師百般撫慰,細心呵護。為防不測,又把他安置在自己家里吃住,當成自家的孩子,共同度過那段艱難時日……
閑暇或學習疲累之時,他常常領著我們踏足野外,徜徉自然懷抱,觀花鳥蟲魚,賞山川草木,感受四季輪回;登高遠眺,觀宇宙之大,察品類之盛,視前路之迢,立鴻鵠之志……眼睛盡情旅行,心靈自由散步,間或縱情高歌,真是其樂融融!重陽時節,于岠山之巔,他為我們朗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詩詞。他聲情并茂地吟誦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花開時節,踞睢水之濱,東風徐來,水波微興,他組織我們朗誦詩詞歌賦,并給我們講述王羲之等文人雅士集聚蘭亭,飲酒賦詩、暢敘幽情的文壇佳話,聽得我們心馳神往,如醉如癡。難忘他亮亮的眼神、翹翹的頭發和被風不時吹起他的衣角……
慈祥的王老師如今已年屆古稀,仍積極投身公益事業。冰心說:“愛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播種,隨時開花,將這一長途點綴得香花彌漫,使穿枝拂葉的行人,踏著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落,卻不悲涼。”這不正是王老師精神的寫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