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
——習近平
APP寒假作業:與時俱進的“創新”Or監管學生的“緊箍”
這個寒假,在廣東的多所學校里,一項新的教育實驗正在開展。多家學校通過作業APP,讓學生每天“打卡”完成任務,使學生在整個假期中都能長期性地學習,而不是臨時抱佛腳或一次性做完作業就把學習拋諸腦后。這樣的“作業”方式在贏得一片好評的同時,也引起了相關人士對放寒假初衷的擔憂。
黃文輝(重慶中學高級教師)讓學生每天“打卡”做任務,有違放寒假的初衷
放假的目的是為了解除學校統一學習對孩子的束縛,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地學習和發展,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而某些學校還像在校時一樣管理學生的寒假生活,規定學生每天必做什么,既不能提前,也不能延后,更不能改變,這實際上是學校學習生活的延續,還是在進行“規模化的生產”,根本不能照顧學生個體的身心發展、興趣特長和特殊愛好,這是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的。
假期就是假期,就是休閑,是來期學習的加油站。想解放學生的個性,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就必須把假期還給學生,讓學生自由支配假期。陪陪家人、打打籃球、讀讀小說、吹吹海風、看看電影,做一些在學校想做而又沒有時間做的事情,以豐富自己的人生和經歷,全面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鄺金山(廣東懷集中學教師):與時俱進的寒假作業更有實效
這次廣東等一些學校對寒假作業的創新,是教育工作與時俱進的體現,也使寒假作業變得具有了獨特的魅力,讓學生們的寒假更豐富、更有意義。首先學校在寒假作業和作息上給予學生最大的自由度,讓學生自己制訂寒假作息時間表,在保障睡眠、體育鍛煉時間基礎上,他們可調配自己各科的寒假作業時間。這既增強了學生完成作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升了作業完成的質量,也鍛煉了規劃自己人生的意識和能力。其次,克服學生假期作業的隨意性,使之變得有序。最后是更好地“因材施教”,提高作業的針對性、實效性。寒假作業由學生根據實際情況自主設計,時間安排也是自己說了算,符合條件的學生甚至還可以“不寫作業”。他們除了有學習時間的安排,還有屬于自己的娛樂時間、鍛煉時間。很多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等實際情況制訂出獨特的“寒假安排表”。這些做法能很好地鼓勵學生積極融入生活,發展自己。
朱華忠(江蘇常州中學教師):寒假作業“打卡”,更適合當下的學生
一個合格的社會人應該明確“自己是誰?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現在必須做什么?將來又能做什么?”寒假作業“打卡”除了讓學生完成必要的作業以外,還在于其教育隱性價值,就是在潛移默化中讓未成年學生知道“我是誰?我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現在必須做什么?將來可能做什么?”等這些問題,使之成為人生準繩,規范自己的行為,為未來的可持續性發展奠定基礎。
誠然,寒假作業APP“打卡”是新鮮事物,在其成熟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不足,比如說個別自控力差、自制力弱的學生可能由于好奇心、獵奇心而迷戀上網絡游戲、網絡交友等不良愛好,這需要家長的積極配合和幫助;但總體而言,對大多數學生來說,寒假作業APP“打卡”更適合現在的學生,更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是值得我們推廣、借鑒,學習和完善的。
陳樹彬(山東鄒城小學教師):寒假作業APP,值得推廣和借鑒
作業APP的方式,讓學生每天“打卡”完成假期學習任務,從而引導學生更加“自律”。這種創新舉措對學生的健康成長顯然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和深遠價值,非常值得推廣和借鑒。這種新穎獨特的作業方式,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完善和提高自身素質,一方面能夠有效轉移學生的注意力,控制玩網絡游戲的時間,另一方面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客觀如實記錄自己的假期日常表現。
眾所周知,寒假生活不應是學生受教育的“空白期”,學校搞好假期監管的確是一門大學問。寒假期間,學生學習生活可自由支配時間其實并不少,有時單靠學生“自我約束”顯然是不夠的。倘若嘗試采用新媒體的技術手段,能夠有效激發學生成長進步的需求和動力,不斷追求新鮮和刺激,從而達到由外而內的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