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講臺,那兒有我的語文老師。比三尺短一尺的是我的書桌,那兒有伏案的我。
一直以來,都聽他人說學習語文的秘訣就是用心感受生活。當時一聽,這什么理論?一點兒可操作性都沒有。直到我遇到了那么件事情。
這事還得從小學說起。
那時候喜歡的人是一個混血兒藝術生,雖然是亞洲混亞洲,但還是激發了我強烈的好奇心。于是,我從一開始要他的外文簽名,逐漸囂張到瘋狂地問他各種關于那種語言的讀法和意思。直到小學畢業后很久的某一天,他問我,你這么喜歡語言,為什么不好好學學漢語呢?
那一刻,真的像是恍然大悟,醍醐灌頂。在他和我講完那句話之后,我有好久沒有和他提起過語言這個東西。我會在某些時刻盯著他畫的海平面出神。我尤其喜愛看上面的云。
于是,我開始留意天空中的云朵和它的背景色。其實只是匆匆趕路時微微抬頭的一個動作,卻能在不同的時候有不一樣的感覺。我熱愛記錄,所以這些小心情當然得收納啦。
比如,心情郁悶的時候,它能給你帶來反省的動力:
2016.10.25 在一個晴朗的好天氣的早晨六點,云朵層層分明,但逐漸,風起,云涌,變得像滲開的水墨畫。既然每天都是新生的,我為什么不可以呢?
比如,它可以在你有靈感時,翻騰出一些話:
2017.1.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偶爾緬懷過往,卻不沉溺悲傷。不拖累自己的路,不打擾別人的心。
這時候,我終于明白了什么叫用心感受生活。
再講講我的語文老師。從小學到現在,校內教過我的五位語文老師中,印象最深刻的有兩位。
一位是初中最后那個語文老師,因為她也是我嬸嬸的中學語文老師,也是高中某位語文老師的語文老師。嗯,實在佩服這世界很小。
一位就是我現在的語文老師。一直有考慮過當一位英語老師或是語文老師,前者因為興趣,后者因為興趣和這位老師。他是我從接觸語文到現在,教學風格最奇特的一位老師。
想讓我們默寫不出錯,于是有了小組默寫pk賽;想讓我們提高思辨能力,于是有了寢室時評這一課前傳統;想讓我們積累素材,于是有了每天黑板右側的每日一句;想讓我們更有動力學習語文,于是有了獎勵書給表現優秀的同學的習慣。說實話,他每次一提到可以獎勵一本書的時候,同學們一定會鉚足了勁去做到最好,因為他們心里也明白這很重要。
從高一開始,最喜歡上的主課便是這位老師的語文課。因為在娛樂匱乏的高中,看視頻都成了一種奢侈。而他總會帶來一些新奇卻又能夠學習到知識的視頻,就算不放視頻,聽他散講也很愉快。于是,他的選修課我都會去上——《世說新語——六朝人的微博》的每節課堂上他都會專門研究一個專題里的人物,從一個人物發散到其他領域,這很合我的口味;《外國小說精選》中,在講解某一專題的小說家的特點的時候,還會播放電影來給我們深入體會啦!
他送給我過兩本書。一本是因為我的時評出色,他獎勵了我一本分析宋詞的書;一本是因為某次與他聊到喜歡的作者的時候,它送了我加西亞·馬爾克斯的《枯枝敗葉》。雖然這兩本書各大書店均有銷售,但立在書架上的它們對于我卻是意義重大。
我,因為我的語文老師,還有語文它本身,變得不像以前的我。語文讓我不再浮躁,不再情緒化。它,他,他們,讓我懂得,外性宜活潑宜溫婉,但心性宜寧靜而高潔,不受世俗影響,不活在別人的目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