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我有關師德的文章后,有人說,師德就是一個筐,什么都往里面裝。“筐”當然是裝東西的,但裝進師德這個“筐”里的,都是“師德”的本質要求和本然內容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師德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師德是教師職業道德的簡稱。顧名思義,是社會對教師這個職業在道德方面的要求。這種要求,往往外顯為一些帶有規定和強制意味的條款。
最典型的,是《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規范”,即規則和范本。規則,自然是規定和禁止;范本,則有楷模、表率的意味。即是說,師德既有清楚明白的、硬性的、必須遵守、不能逾越的一面,也有相對含糊的、倡導性的、鼓勵性的、難以明確考量的一面。
就此而言,師德其實只是一個“框”,是對教師職業道德的框架性約定。
約定有“俗成”的意味,必須尊重和遵守,但框架總是粗略的,大概的,不會精細或精確到某種具體程度。因此,盡管師德首先體現為一些基本的底線和原則,但無論是過去的“為人師表”,還是現在的“師德規范”,其實也包含著方向和主張,即人們對師德的期望。
期望并非必然的要求,無論“愛崗敬業”,還是“教書育人”,無論“關愛學生”,還是“終身學習”,都是相對籠統、沒法具體考量和評估的——某種意義上說,師德本身的模糊和含混,讓它從“框”變成了“筐”。
師德是從哪里來的?
簡單說,師德肯定是從道德而來的,所以更“原點”的問題是:道德是從哪里來的?
我傾向于認為,道德就是“道出來的德”,它既是人們“遵道而行”后的總結和歸納,也是言說出來給人聽、希望更多人遵守的。無論哪個意思,道德都是人們為了維護群體或公共利益而提出的一些主張、準則和期望。
道德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人腦里固有的,而是人們在交往中漸漸形成的。而道德一旦形成,就具有普遍的影響力和約束力。表面看,道德是個體的選擇,道德評判卻往往來自社會生活中的他人——正因如此,道德也叫社會公德,有“利他”、“利人”的“天性”。
總體說,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更有助于道德意識的形成,也更有利于道德行為的維護。而專斷、粗蠻、混亂、暴戾的社會,很難讓人真正形成和遵守康德所說的“道德律令”,就像食不果腹、為生計所困的人,很難有“仰望星空”的閑暇,無論那星空多么“燦爛”。
師德自然也是如此——無論形成和遵守,都是如此。因此我曾經說,道在德先,不講“師道”,而求“師德”,不只是緣木求魚,甚至本就是“嚴重缺德”。
師德是高標準還是低要求?
今天,教師職業同時面臨著凡俗化和神圣化的困境。
凡俗化的體現就是,只認定教師是一門職業,而職業只不過是謀生的方式或手段,與其他職業沒有明顯區別。持此論者,往往過于淡化對教師的道德要求。
神圣化的體現則是,認為教師是太陽下最光輝的職業,是人類靈魂工程師,每個教師都應當跡近圣人,成為道德楷模。持此論者,往往過于強化對教師的道德要求。
淡化和強化,都是非正常化——師德其實應該是“居間”的狀態:一方面,它設定了起碼的、必須遵守的底線,另一方面,它指向于更加高的期許和愿望。底線相當于“規定”,一旦逾越,就是師德失范。高線則相當于“范本”,是楷模和表率。
居乎其間,師德應該既是低端的要求,也有高端的追求——但這種追求,不應該成為統一的規定。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