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明:首屆全國十佳班主任,全國著名數學特級教師,國家教育部課程改革“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著名高考數學命題與考試研究專家,國家教育部“國培計劃”全國中小學教師、班主任、校長培訓特邀主講專家。受邀在全國做有關班級管理、科學備考、數學教學、教師專業成長等專題報告多場,已出版個人專著《給學生一個心靈的支點——高慧明班級高效管理藝術》等8部,應邀主編、參編教材和教學著作30部。現任教于北京市第十二中學高中部。
2018年,高慧明迎來自己教師職業生涯的第三十個年頭。三十年間,從鄉鎮中學到示范高中再到京城名校,從寂寞無聞的普通教師到蜚聲國內的特級教師,高慧明用堅持和執著在教育園地辛勤耕耘,孜孜矻矻,不懈探索。
關鍵詞:教育軌跡
“三差”學校走出名師
1988年7月,18歲的高慧明走上三尺講臺,進入湖北襄陽當地一所鄉鎮中學任教語文。彼時,該中學是聞名遐邇的“三差”中學(條件差、學生思想素質差、文化課成績差)。面對這樣的安排,高慧明坦然接受。而就在該中學任教一周后,教管會的一紙調令又將他安排到另一所更差的中學教英語。盡管有無盡的失望與失落,高慧明還是服從安排,決心要把學生成績提上去。在學校,高慧明利用課外活動時間經常與學生一起打籃球、聊天、探討問題,師生之間相處得非常愉快融洽。而這些鄉下孩子的樸實也常常打動著高慧明:總有學生時不時地從家里帶些青菜和從池塘或小河中抓魚帶給他們如兄長般的老師……而高慧明在教學上勤于思考,肯下功夫,幾次大型統考,他所帶班的教學成績都打破了這所學校歷年的排名,由倒數排到前幾名。
就在教學英語一年后,高慧明又突然接到調令到鄉鎮的一所優質中學任教數學,同時還兼任一個班的班主任、一個年級的美術課以及學校團委書記。再后來因為教育教學成效顯著,教研教改成果豐碩,高慧明被選拔到優質高中任教。從鄉鎮中學到示范高中,這樣的跨越是壓力更是動力。2010年,高慧明被連續破格評選為湖北省高中數學特級教師、湖北名師,后又被作為特殊人才引進北京工作,一年后被評為北京市中學數學特級教師。
關鍵詞:教師成長
“三怕”教師
“一怕教不好,二怕學不好,三怕用不好”,近三十年的從教經歷,高慧明說自己之所以能在教與學中成長起來的關鍵是因為有“三怕”,也正是這“三怕”,讓自己在三十年的教學實踐中不斷進取,成就了從普通教師到特級教師的傳奇經歷。
剛剛參加工作的時候,高慧明就特別注重教學方法的提升和改進。“科學的教學方法,一定是在了解學生認知水平的前提下,注重以知識形成過程為邏輯的教學設計和關注學生課堂參與角度的教學設計”,這樣的理解,使高慧明的教學效果大大改觀。
在高慧明覺得自己教學方法取得很大進步的時候,發現仍有學生學不好的現象。經過一段時間的琢磨,他發現讓學生自覺地學習是學好的關鍵。除了明確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外,他還讓學生懂得學習的目標。“你選擇什么樣的目標,就會有什么樣的成就,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這句話成為高慧明經常向學生講述的口頭禪。
而當大部分學生都能盡力學習的時候,高慧明卻突然間“怕學生用不好”。在高慧明看來,讓學生短時間內感悟到“數學有用”這個道理是比較難的,這中間一定需要一個過程。而作為老師所能做的就是,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逐步感悟到這句話的深刻性。
因為“三怕”,高慧明努力提升自身教學水平,因為“三怕”,高慧明感受到只有以終身學習的姿態才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而也正是這種不斷學習的姿態,讓高慧明不斷進步,取得一次又一次的驕人成績。
關鍵詞:班級管理
從“人治”到“法治”
2008年,高慧明的班主任工作手稿《給學生一個心靈的支點:高慧明班級高效管理藝術》被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選中,作為重要著作出版。此時,距離高慧明開始研究班級管理已過去19年。該書因為凝聚了高慧明在班主任工作一線摸爬滾打的心血和智慧,一經出版便產生了廣泛影響,先后入選《中國教育報》教師暑期閱讀推薦書目和國家教育部《全國中小學圖書館(室)推薦書目》,全國1000多所中小學集體購買此書,作為學校教師必讀書目。
三十年的教學生涯,讓高慧明相信當好班主任,能影響學生的一生。
像所有初入職場的“菜鳥”一樣,剛參加工作時,高慧明以為“班主任只要拿出自己的威嚴和勤奮,就能馴服班內的所有學生,使他們乖乖聽話。”但一段時間后,高慧明發現有時自己喊破了嗓子,跑斷了腿,效果卻不盡如人意。高慧明開始意識到傳統的“壓、卡”方式,對于今天富有個性的學生來說,已不再奏效了。于是,高慧明開始如饑似渴地研讀了大量教育教學理論書籍,力求用教育科學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這樣廣泛的閱讀加上日常實踐,高慧明慢慢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班主任工作方法。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個班級必須依靠制度保證它的正常秩序,靠“人治”,就會陷入頭痛醫頭、腳疼醫腳的隨意和盲目的混亂狀態。
基于這樣的認識,高慧明決定變過去教師一人說了算的“人治”為全班學生運用集體智慧制定的班級規章互相制約、共同管理的“法治”。這其中,高慧明特別強調讓學生參與班級管理制度的制定:“我們需要什么樣的環境,應該怎樣去保持?”“在班級里,什么行為是受歡迎的,什么行為是讓人討厭的?”……
而為了讓班規不折不扣地執行下去,高慧明還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班干部管理制度。在班里設兩個班長,一個是值日班長,由全班同學輪流擔任,這個角色,讓每個同學有了管理和被管理的雙重體驗,不僅調動了同學們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疏通了管理渠道。
有了詳細的可操作規章,有了得力的執行人,班級的日常運轉就進入自動化狀態。結合學校的規范要求,自我管理,自我評價,加上高慧明適當的引導點撥,逐步增強了學生的自主意識,學生的優化管理也就“水到渠成”了。
關鍵詞:教育藝術
育人先育心
教育是心靈的藝術。為讓學生能夠健康快樂成長,高慧明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與學生交心談心,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個性特征、興趣愛好及存在的問題等,鼓勵學生對學習和生活充滿信心和勇氣。
高慧明班上曾有一個性格偏激、非常自我的男孩,從高一入學開始就與同學摩擦不斷,甚至因為一點小事就動手打人,家長也拿他沒有辦法。為了使他盡快融入同學中間,高慧明常常帶他在校園、操場邊散步邊談心,有針對性地給他介紹一些書籍,引導他走出自我的小圈子。同時,利用該生理科較好、解題方法獨特的優勢,及時在班里肯定他,樹立他的信心。后來,該生不僅能和同學和睦相處,遇到同學生病,他還會主動幫忙打水、打飯……
正是高慧明在育人過程中的率先育心,高慧明所帶的孩子大都“樂觀、豁達、積極、向上”。無論是各項體育比賽,還是學科競賽,高慧明班上的孩子都常常是“大有斬獲”。學生吳晗在畢業后寫給高慧明的信中興奮地寫道:“老師,我代表學校參加江蘇省大學生校園文化節,奪得“短劇特等獎”“最佳編劇獎”,這使我時常想起當初我代表咱們班在藝術節上表演小品的情景,是您鼓勵我,支持我,給了我展現自我的機會”。
而學生們一份份充滿感激的話語行動也總能讓高慧明感受到三十年教師生涯的點滴幸福,也成為了不斷激勵高慧明前行的動力:“有付出就有收獲,用愛心播撒愛的種子,一定會收獲金色的秋天”。
“熱愛班級”“讓班級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高慧明從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悟出管理好班級的兩條基本原則。仔細解讀,其人格魅力和愛的力量是高慧明做好班級工作的兩個法寶。
本刊記者:新課改要求把課堂交給學生,如何交給學生?
高慧明:教學中先安排學生自學,應當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個有效措施。如果教學內容淺顯易懂,只安排課前閱讀,沒有編制學案,課堂教學要開門見山,直接切入主題,可以提問的方式,檢查學生對本節內容的核心概念閱讀、理解的效果。在隨后的例題教學中,要考慮學生的閱讀基礎,對教材中的例題進行整合,甚至要在教學目標的框架內另編例題,以最大限度地克服學生因自學引發的淡漠。對教材中知識體系的主干內容,可以通過編制學案來引導自學,以促進學生更深入的思考。學生雖然經過自學,但肯定還會存在一些概念理解不到位,還會有些懸疑,所以,此時的課堂教學,應該成為課前自學的延續,應該圍繞學案中的問題組織討論質疑、雙向思辨、歸納精講、變式練習、反饋矯正,以發揮學案的作用,使課堂教學達到落實、深化的目的。
本刊記者:新課程倡導教學重心前移,適度延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教師在教學中如何把握?
高慧明:新課程倡導教學重心前移,適度延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是針對傳統教學中“掐頭去尾燒中段”的教學方式而言的,這絕非無的放矢、空穴來風。只要認真研究數學教育的規律就不難發現,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就是孕育思想、策略,發展數學思維的過程。如果把教學重心長期固守在“知識與技能”上,那么,培養的學生可能只會考試,很難提升他們的數學思維水平。可以根據學生情況和不同的教學內容,該探究的探究,該講授的講授,在凸現數學本質的前提下,尋求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與知識運用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