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無不有迫切成長之心,但多無淡泊讀寫之志;無不有虔誠之情,但多被浮躁所惑。只有一遍遍地讀名師的書,一次次聽名家的講,一課課坐在教室情境中悟,一篇篇把思緒付諸筆端,真積力大,蘊必然成,這也是術業專攻的本義。關景雙工作室“師之蘊”認為:教師在課堂中成長,教學在改進中成熟。教師的課堂就是教師的品位!
與“師之蘊”共同成長
進入新世紀,青浦區招聘大量新教師。新教師困惑急待破解,教學素養需要提升。2004年暑假,關景雙從中學校長轉崗青浦區教師進修學院。在這里,他用一年多的時間對新教師進行調研,扎根課堂,為課堂把脈,發現新教師們困惑的癥結在于文本解讀不能通透,有曰:解讀文本是教師一生修煉不止的功夫。
2005年,光景雙領銜上海市青浦區教育局的“師之蘊工作室”,帶教13名初高中語文教師積極投身語文教研活動。用筆解讀,扎根課堂,解讀文本,篩選方法,提煉思想,概括范式……研修風生水起,團隊聲名遠播,成員人數迅速翻倍。2010年,關景雙又帶教高級教師與青年教師協同發展,帶教七十余名語文教師,其人數占本區中學語文教師的10%,其中涌現出一大批市區級骨干教師、名優教師、教研組長以及上海市“十大語文教學之星”等。在關景雙帶領下的“師之蘊工作室”觀察課堂,思考教研,提出“目標貫通的語文教學旨趣”之語文主張、“主題式課例研修”之教研主張、修為“思想型的教師”之教師主張,廣泛傳播,引發識者共鳴,和者同修。“我的成長之路,是與‘師之蘊’的成長緊密相連的。”光景雙感慨地說。
在體驗中對話是教師成長的最佳辦法
在“師之蘊”,三年光景,青年教師教學素養得以飛躍般提升。
關景雙提出,何為教學素養?就是解讀文本、設計教學、實操課堂以及評學論教的能力。它不同于教師素養。教師發表或者獲獎的論文與教學設計,可以大段下載,甚至整篇抄搬。拿著論文是不能上課的,照搬教學設計也上不出名師課堂的味道,因此,教師素養未必是全真的,而教學素養一定是真功夫,唯有課例研修可以獲得和驗證。
而目前,教師專業發展的現狀是培訓也搞了,考察也跑了,名家也請了,經驗也學了,但教學素養還是不盡如意,為何?
關景雙發現,老師們在參加培訓時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很多知識內容的傳遞都是通過集中講座的方式進行,教師們去考察學習也沒有帶著明確的目標……這些常態的方式和態度,導致了教師發展的低效。關景雙分析個中原因,發現是教師沒有悟得操作方法。
于是,光景雙帶教“師之蘊”用筆解讀,扎根課堂,觀評教學,篩選方法,經過規準證據、循環研修,概括成實用范式,這些親自或者親歷的方法,主體有歸屬感、獲得感,教師有執行力,教學有實效性。
對于這樣的方式,關景雙說,“我發現,內心有需求的教師學習力最強;融入團隊,現場擺進自我,善傾聽勤筆記者,收獲最多。一線教師‘實踐先行’再在‘體驗中對話’是教師成長的最佳辦法。”
于是,關景雙組織淄博市骨干團隊赴青浦課例研修,王老師執教“語文課堂的文化滲透《鄉愁》教學”,課后引領者與上課教師對話,主題修改為“永遠不會老去的鄉愁”,用余光中的《鄉愁》串聯文人愁、家國愁后再次上課體驗,之后返回山東參加省優質課大賽,獲得全場最高分。而參與此過程的每一位同行成員都收獲頗豐。
對于這樣的方式,關景雙總結道:“只要真學了,就有思路;實做了,就有方法;寫課了,就有底蘊。”
“主題式課例研修行動”的工具性與人文性
光景雙說,“教學素養是上課上出來的,寫課寫出來的,讀書讀出來的。教學方法經驗就是實操的自我個性體檢。我們在平凡教師平常教學中,在習以為常的常態課堂中,在司空見慣的教研情境中,邊教邊研邊修,發展、豐富了青浦實驗新階段探索教師專業發展及課堂教學改進的內涵”。在此基礎上,關景雙總結篩選出“主題式課例研修行動”。
什么是主題式課例研修行動呢?就是以行動教育為引領,以教師為主體,以教學問題為主題,從觀察要點著眼,以觀察和反思為手段,以互動對話課堂思想方法的教學研究。
語文教材都是文選編排,主題組合單元,一線教學困惑在一篇篇“教教材”的方法中,誤入死教;而提升教學素養需要“用教材教”,課堂便教活了。主題者,就是“用教材教”的知識與素養。語文課堂涉及“怎么教”和“教什么”,這兩視域就是提煉主題的視角,既可提升教師教學技能,又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背影》一文的教學中,歷練“怎么教”,主題可設為“目標貫通的學習課堂”;把握“教什么”,主題可設為“讀懂父親《背影》教學”。語文課程強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從“工具性”視角,主題可設為“目標貫通的散文解讀與教學”;從“人文性”視角,主題可設為“父愛的隔閡”,還可以從課堂“三維目標”的方向來設計主題,這樣“主題課例教學”便實現了“教一篇知一類”的教學價值。
從“怎么教”“工具性”的視角看,主題課例研修能夠幫助教師感知、體檢蘊藏在課堂中一招一式的技能,堅持研修主題,能破解、反思教師的實踐困惑,這也是教師逐步走向名師的路徑。
從“教什么”“人文性”的視域看,主題課例教學能夠實現語文與生活的融通、素材與作品的貫通、學課文與寫作文的聯通,讓師生感知生活與表達思想情感的水乳交融,盡情鑒賞、審美、表達、創作。
發現教師專業成長的秘密
十余年,關景雙用筆解讀、體悟課堂,十余年行動教育、課例研修,發現教師專業成長的秘密——學習榜樣和經驗僅是教師成長的顯性模仿,細品經驗和名師成長的心路才能實現自我成長。
關景雙告訴我們,這其中的秘密在于:共生比給予好,體驗中對話是教師成長的好辦法。做中學比聽中學好,越做越知道,越講越明白。常態教學隱含課堂改進的鮮活經驗,平凡的同伴更是專業成長的導師。方法是在過程中感悟的,興趣是在實踐中培育的,責任也是專業精進后生成升華的。在“師之蘊”語文工作室,這里的教育理念是守護漢語的健康與純潔,這是語文教師的使命。唯有高素質的語文教師,才能引導語文教育的健康發展,才能培養學生高水平的發展。
“回首十年,的確是探索了一條個體自覺到帶教群體覺醒、自我積累底蘊再協同團隊追問思想方法的道路。為了夢想,我一直在路上。”
名師面對面
本刊記者:工作室開展工作至今,都取得了哪些成就?
關景雙:工作室出版專著《主題式課例研修行動》3本、編著4本,發表或人大書報資料中心復印《解讀文本內涵與圈點教學目標的思想方法》等30余篇,匯編《師之蘊描述》等150余萬字,解讀與聽課筆記500余萬字,引領成員出版專著6本、發表文章300余篇。
“師之蘊”還篩選出適宜校長等管理者、項目與課題等主持人的學習主題:“專家型校長的研修行動”“學做教師發展引領者”“教師成長的草根范式”“主題式課例研修行動”“篩選教學的有效方法”“青浦實驗的思想方法”“教學素養的課堂歷練”“教學素養的教研歷練”等。適宜語文教師、青年教師專業發展的研修主題:“解讀文本的操作方法”“解讀隨筆的寫作方法”“校本研修的寫作方法”“解讀文本的教學表達”“目標貫通的教學設計”“自主發展的解讀磨煉”“新任教師的入職路徑”“青年教師的自我計劃”“課堂轉向學習的思考”“實踐默會的教師學習”“課例研修的觀評寫課”等。
本刊記者:工作室的教育理念,還向外輻射到哪些區域和老師呢?
關景雙:傳播是最好的檢驗和評價。我們2009年起向區外傳播。帶教“上海農優青項目”380余人、“雙名”15人,立項市區級“解讀文本的思想方法”等7門課程,現場培訓800余人,講座上百場、指導各區20余語文教研組,沈巷中學等教學質量持續名列前茅。帶出市區級40余骨干,1名特級教師,6名市語文十大教學之星或優勝選手,多人獲得市中青年課堂大賽一二等獎。
本刊記者:工作室的教學主張是什么呢?
關景雙:當年流行“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這句話在基礎教育的課堂里,即學習語文知識與養習方法習慣,我們認為兩者同樣重要,貴在統一。以課文為例篩選教學目標,文本兼有規范性與開放性、教師理解兼有主體性與借鑒性、學生學習兼有自覺性和基礎性等特征,目標成為教學“教什么和怎么教”第一考量。現實經驗多是“怎么教”。青浦語文教學有“四層次五環節”經驗,2006年我們請經驗的創立者、實踐者張基石、金以昭等前輩給青年人做講座,繼而在尚美中學、顏安中學開展傳承經驗的主題課例研修。我們把研修目標定位在“學科目標貫通”,探索橫向貫通單元(連續構建知識系統;雙主體互動實現單元目標)和縱向貫通(備課、上課、作業、輔導、評價)五環節,提出“目標貫通的語文教學旨趣”的主張。青浦語文教學設計與課堂實施以“集中目標,分層導進,變式交流,定點練習”為原則,講究“以有效接受學習為主,以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主”優勢互補的課堂環節,成為“師之蘊”修煉和創新的基石。我們在課堂“整體感知,選點讀析,拓展遷移,合作探究”的思維層次推進中,感悟布魯姆的“認知目標”“知識目標”的啟示,感悟課堂中的師生:心懷目標才能貫通環節,環環達標才是有效教學,從而提出“目標貫通”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