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比較了解開課教師的心理。我對每位開課的教師都表示敬佩,無論如何,在現今社會文化環境下,上公開課經常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甚至有點危險的事。評課的人往往習慣于用自己的尺子去丈量世界,對開課的人而言,這往往就是災難了。
但是,我經常被拉去評課,不去不行。所以,我必須在這里老老實實地說一說關于這個問題自己想過些什么。
每次我都真誠地感激這些老師,允許我這個陌生人坐在他的課堂。
我總是認為他們的課上得比我好。他們為備一節課花了那么多時間與精力,這種課一般不會差到哪里去的。每次聽課,我都對照自己的教學,找出自己的一些不足,見賢思齊,不過我有時會有點自卑:年紀漸長,即使秉燭,可能已無濟于事。
我是來聽課的,我在這節課上體會到天外有天,發現了新的思路,看到了比我的構想更有價值的方法。
聽過一位校長的評課,我覺得他膽子真大:自己連文本都沒讀懂,連文體都弄不清,就敢去評教師的課了。還聽過一位專家的評課,評過課他坐飛機跑了,那位青年教師卻哭了,說,我再也不敢上課了:這位教師從來沒想當專家,可是專家覺得她離專家差得還很遠很遠。
我想,按教育部頒布的標準,三年高中語文大概有五百多節課,這節課只是這位老師五百多節課中的一節,你怎么能要求他把所有的思想體系、基本理念和教學法全體現在這40分鐘里讓你觀摩?
我們中國很大,光是山芋的叫法就有40多種,蘿卜的品種有一百多個,面餅的做法有幾百種,大多數省區不但有自產的茶葉,還有特殊的泡法;我們中國人的飲食口味相差很大,八大菜系根本涵蓋不了;我們中國地域遼闊,換個地方,有的人就水土不服,會生病……
——那么,憑什么要讓所有的教師用一種方法教書?
我覺得,公開課這種形式,無非是同行提供一些案例,提供一些可以研究的問題,在教學領域增進交流。所謂“公開”,低而言之,就像過去的匠人當街制鞋、補鍋、蒸饃;高而言之,不過如琴臺上奏一曲高山流水,如有“但微頷首”者,如有“周郎顧”,則是“公開”最積極的社會價值了。
有關公開課形式的負面影響,已經有許多評論,我不想再發表意見,這里只想就評價風氣再談談感想。我不止一次地看到青年教師在被評過課后的失落,江蘇有位中年教師甚至形容評課是“凌遲”。更糟糕的是,如果一節課上得不理想,那個負面評價可能會跟著走七八年。有人會說:“你說的那個老師,好像不怎么樣,聽過他一節課,很一般。”“什么時候開的課?”“好像是1992年。”——你看,20世紀的事,還跟著你呢,一直會跟你到永遠。
我怕評課,是因為怕自己的真話會被人們借去當敲人的棍子,同時也擔心謹慎出言被認為缺乏誠意。現時的評價方式對教師傷害比較大,而這種評價習氣是社會環境逼出來的。
另有一種評價方式,就是只能說好話,不能有一點點疑惑,否則就是與人過不去。因為有變味的文化,也就有了變味的形式,也就有了變味的評價語言。如果能從這種僵死的氛圍中掙脫出來,不聽他的,不在乎他的評價,只聽學生的,以學生的能力發展為標準,自己可以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