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一部將抽象的文明理念具體化于法律條文的《寧波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出臺,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用立法的形式來規范文明行為、推進文明城市的創建,寧波寫下了將精神文明創建納入法治化軌道的新篇章。文明創建法治化的背后,是寧波全域化高水平建設文明城市的必然要求,是建設“名城名都”的題中之義,折射的是一座城市文明發展的高度。
首次為文明行為立法
自2005年10月寧波被命名為首批全國文明城市,2008年、2011年、2014年、2017年寧波又連續通過全國文明城市復查,實現了全國文明城市“五連冠”。在文明城市創建過程中,寧波培育了豐沃的文明土壤,城市精神和凝聚力進一步增強,居民素質進一步提高,“愛心寧波·尚德甬城”的社會風尚愈發濃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浸潤城市生活方方面面。
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文明城市創建的不斷深化,文明城市創建標準也越來越高,要求越來越嚴,而且城市軟實力的競爭、文明城市之間的競爭,更多的體現為市民文明素養的比拼。要打造一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市民素質全面提升,物質富裕與精神富有互促共進的文明之都,一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養、提升城市文明行為治理現代化水平的法律呼之欲出。
2017年7月1日,《寧波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正式施行。這是寧波首次為文明立法。《條例》構建了一個責任清晰、體例完整、重點突出、操作性強而且頗具寧波地方特色的文明行為法治體系,內容上不僅涵蓋了政府及其相關行政管理部門、單位在文明行為促進工作中承擔的鼓勵引導、違法懲誡、宣傳教育、保障監督等職責,同時也包含了市民群眾參與文明行為促進工作的方式、途徑以及相關權利與義務,并且明確列舉25類不文明行為、10類倡導性文明行為和6種高尚道德行為,實踐指導性極強。
細化分工促進條例落地生根
《條例》出臺后,社會普遍關注的一個焦點是,文明是一個抽象概念,這部將道德觀念上升到法律高度的地方性法規將如何執行?《條例》施行后,寧波市文明行為促進工作聯席會議迅速召集相關部門進行了分工,2017年11月26日又進一步出臺《寧波市人民政府關于貫徹〈寧波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實施意見》,對上述疑問給出了一個有力的回答。
《實施意見》將任務分解得十分細致。比如,將文明行為促進工作管理納入各區縣(市)年度目標管理考核內容;將群眾反映強烈的違反限制養犬管理規定、廣場舞噪音、車窗拋物等不文明行為的執法明確由公安部門負責;將“牛皮癬”等非法小廣告的監管和清理,亂倒垃圾和毀壞公物的勸導工作,愛心服務點、愛心公園、親子廁所等設施的建設推進工作明確由城管負責……
其實,在《實施意見》出臺前,寧波各區縣(市)以及各職能部門已經以落實《條例》為抓手展開工作。以象山為例,象山堅持管理與考核同步、宣傳與教育共振、商業與文明聯管、獎勵與處罰并舉,及時推進《條例》精神落地生根。比如,在整治車窗拋物行為過程中,象山縣以政府補助、愛心人士資助為重點,建立以車窗拋物不文明行為有獎舉報為主體的投訴獎勵基金,從2017年9月起,象山縣鼓勵市民通過相機、手機以及行車記錄儀,記錄下城區范圍內發生的車窗拋物不文明行為,并對提供的有效照片每張補助200元。截至目前,象山縣相關部門已收到舉報視頻283個,其中有效視頻39個,發放獎勵資金7800元。
正向激勵與反向約束相結合
根據《條例》的設定,寧波市還建立起“禁止與倡導分設”的文明行為基本規范體系以及與之相對應的“懲誡與獎勵并舉”的不文明行為處罰體系,不僅規定了不文明行為相對應的懲戒舉措,還提出了文明行為積分獎勵、不文明行為曝光、社會服務“折抵”罰款、信用信息記錄等多樣化文明行為促進機制。
《條例》施行當日,鄞州區衛生監督所執法人員對一名正在六院門口吸煙的年輕小伙子進行了處罰,開出首張罰單;寧海縣4名占道售賣人員自愿接受了寧海縣綜合行政執法局對其做出的為期半天的城管義工社會服務,成為全市首例社會服務處罰案例;江北一名男子因張貼非法小廣告,被江北區綜合行政執法局罰款300元……
除了職能部門的查處,寧波還搭建了不文明行為的曝光平臺,鼓勵群眾參與舉報。市里的不文明行為綜合曝光平臺與公安、城管、衛計委的曝光平臺相互關聯,幾個曝光平臺之間的聯動形成對不文明行為全方位的監督,《條例》中規定的特別嚴重的不文明行為還將與個人信用掛鉤。寧波市級和區縣(市)政府分別依托當地政務咨詢投訴舉報平臺(12345投訴舉報平臺),設立了不文明行為投訴舉報統一受理平臺。半年來,市12345設立的“不文明行為投訴”專席共受理不文明行為投訴來電71件,轉交相關職能部門辦理58件,自辦13件,辦結率100%。
通過明確立法、嚴格實施、有效監督,寧波正構筑起德治法治“軟硬兼施”、約束倡導“雙管齊下”的格局,為寧波打造東方文明之都鋪就堅實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