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載磨一劍,功成非易事。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趕考”路上,寧波五度問鼎,余姚首獲殊榮,驀然回首,從組織者到參與者,文明已溶入血液,漸成習慣,因此,不以時間漫長而松懈,不以挫折失敗而灰心,不以功成名就而止步。
“非弘不能勝其重,非毅無以致其遠”。十多年創建之路漫長而艱辛,但寧波市和余姚沒有把這當成一種負擔,而是作為一種擔當,永不懈怠,一往無前,執著地追尋既定目標。寧波首次評選就成功入選,但始終保持清醒頭腦,認為文明創建只有起點,沒有終點,貴在堅持,重在常態,久久為功,方能行穩致遠,因而戒驕戒躁,不斷給文明建設提出更高目標并為之傾力奮斗,使創建歷久彌新,不斷續寫新的篇章。余姚創建之路相當曲折,2011年已獲全省首個縣級全國文明城市提名,2014年離期盼已久的最高榮譽僅一步之遙卻失之交臂,但他們沒有妄自菲薄,而是抱定“只要路走對了,就不怕遙遠”的信念,找尋差距,拉長短板,用更強的組織領導、更實的創建保障、更嚴的監督考核,強力推進創建工作,終于在2017年脫穎而出。
文明做底色,幸福一城人。育成文明人,創建文明城,關鍵在于能否形成良好的文明習慣。那么,怎樣進一步鞏固、提升高尚文明習慣呢?
一是通過內在需求養成文明習慣。寧波、余姚孜孜求索,鍥而不舍地開展文明創建,是由于清醒地認識到,文明創建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因為,文明是城市軟實力最精確的“標尺”,是幸福生活的“半邊天”,也是一種無形的生產力,構建高水平精神文明建設新格局,才能為建設“名城名都”匯聚起強大的精神動力。同時,始終堅持“為民、惠民、靠民”的創建理念,通過創建全域化提升環境品質、精準化破解創建難點、均衡化補齊創建短板,讓市民成為文明的建設者和受益者,使文明成為一座城市共同的夢想和追求,使文明建設的燎原之火愈燒愈旺。
二是通過建章立制引導文明習慣。文明習慣不是先天具有,而靠后天養成,既需要內在動力,又需要外部壓力,既須以“情”的方式教育引導,又須以“法”的規則約束規范。為展現文明之光,彰顯甬城之美,我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為根本,構筑強大機制提升常態長效水平,制定實施《寧波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創設了有本地特色的文明行為規范體系、多樣化的處置體系和全方位的實施監督體系,對一些突出的、群眾反映強烈的不文明行為進行處罰,使法規的規范、引導和促進作用逐步顯現,文明創建逐步走向德治法治“軟硬兼施”、約束倡導“雙管齊下”的格局,擴大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三是通過一點一滴培育文明習慣。古人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文明通常不在于高深的道理,而體現于點滴細節: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公共場合不大喊大叫,不說粗話臟話;乘車掛號自覺排隊,不見縫插針;節約糧食、水電,不鋪張浪費……件件小事就是道道風景,體現出有愛心、有公德,有環保意識、節約意識,講究職業操守、商業道德,注重道德自律、社會責任,久而久之,就能使舉手投足符合文明規范,不斷積累文明的厚度和道德的高度,讓涓涓文明“細流”匯聚成推進城市文明進程的浩蕩“江河”。
四是通過美好熏陶養成習慣。“與小人交,如入庖魚之肆;與君子交,如入芝蘭之室。”文明行為是可以相互感染的,發揮層出不窮的愛心人士、道德模范等榜樣的力量,讓核心價值觀觸手可及,可以讓群眾通過耳濡目染,感受到道德典型的精神力量,善海拾貝,見賢思齊。文明創建只有參與者,沒有旁觀者,每個人都應該崇德向善。在建設社會文明進程中,普通人的作用似乎微不足道,但“贈人玫瑰,手有余香”,“點亮一根蠟燭,就能驅走一片黑暗”,千百萬市民堅持根除不良習氣,加強文明修養,讓習慣符合文明,讓文明成為習慣,就能引導城市文明不斷進入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