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認識魚嗎?在你的印象中魚是什么樣的?身體呈梭型,覆蓋著鱗片,摸起來滑膩膩的,在水下用鰓呼吸?好像不管說到哪個特征,都有完全不相符的魚跳出腦海,比如呈扁菱形的鰩、光溜溜沒一片魚鱗的泥鰍……
其實魚類這個稱呼并不是一個分類學概念,它包括了很多彼此毫無親緣關系的物種,科學家給了它們一個統稱——魚形動物。它們是一類靠鰓呼吸、不能在陸地上行走的水生脊椎動物。
地球生命是在海洋中孕育而生的,脊椎的起源就代表著魚形動物的出現,據推斷,這個時間就是著名的“寒武紀大爆發”時期,離現在已有5億多年的歷史。最早的魚形動物是無頜類,它們沒有頜、沒有偶鰭,也沒有真正的脊椎。當時無頜類的典型特征是頭和軀干的前部被堅硬的盔甲覆蓋。經過漫長的地質歷史,一些無頜類的盔甲保存了下來。1982年,我國科學家在湖南省張家界4億年的地層中找到了一種盔甲魚——湖南大庸魚。正是這個不起眼的盔甲碎片化石,讓我們有機會親眼目睹遠古淺海中的魚形動物成員。
在現代的海洋中還殘留著幾個類型的無頜類后裔,比如七鰓鰻和盲鰻。它們看起來比較符合我們想象中魚的樣子,體表光滑,沒有鱗片,沒有成對的偶鰭。因為沒有頜,所以它們演化出了一種非常暗黑的能力,就是利用身體前端的圓形吸盤吸附在寄主身上,吸食寄主的血肉,堪稱魚形動物家族中的“吸血鬼”。
無頜類從出現開始,波瀾不驚地在海洋中生活了大約l億年。到了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地球上發生了一次全球規模的滅絕事件。當時地球迎來了一次大冰期,全球氣溫驟降,陸地上很多地方變成了冰雪世界,同時由于地殼運動,使得海平面整整下降了50~100米。有觀點認為,這次災難與太陽系在銀河系旋渦狀星盤里的周期性運動有關。當太陽在銀盤邊緣繞著銀心公轉時,會相對于銀盤面忽上忽下,這種上下跳躍具有6000萬年的周期性。當太陽穿越銀盤面,太陽系便會掠過包裹銀河系的防護磁場,改變太空深處危險宇宙射線的方向,而宇宙射線會破壞臭氧層,讓地球暴露于致命的射線下,同時能夠穿透生物有機體,損傷DNA并引發變異。
這次環境災變引發了地球生命的突變和進化,魚形家族的演化跨出了飛躍性的一步——頜出現。這一進步結構讓它們獲得了主動捕食和防御的能力,伴隨著游泳能力的加強,有頜類開始成為晚古生代海洋中的霸主,它們就是盾皮魚類。
在大約3.7億年前的晚泥盆紀淺海中,盾皮魚類在世界各地發展出了各種巨型“海怪”,比如鄧氏魚。它的身體長約11米,重量可達6噸,雖然沒有真正的牙齒,但它厚重的頭甲在吻部贅生,產生的驚人咬合力可達5噸!其實在這個時期鯊魚已經出現,但在當時卻完全被巨型盾皮魚所壓制,據科學家推測,鄧氏魚可以輕松地一口將鯊魚咬成兩段!
在地球歷史中,泥盆紀的盾皮魚類與中生代的恐龍齊名,都是主宰一個時代的霸主,同樣也無法逃脫全球性的大災難——盾皮魚類在3.5億年前的晚泥盆紀全球滅絕事件中消失,恐龍家族在66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大災難中滅絕。
泥盆紀是魚形動物的輝煌時代,除了恐怖的巨型海怪盾皮魚類之外,軟骨魚類和硬骨魚類都已出現。
鯊魚就是典型的軟骨魚類,它們具有真正的牙齒,但因其內骨骼全部為軟骨不易保存為化石,所以至今能發現的這類化石大多為牙齒。在2億多年前的海洋中,生活著一種奇特的鯊魚——旋齒鯊。它們的牙齒在上下頜的左右兩塊領骨結合處向下向內蜷曲成環圈狀,生長方式非常特殊。湖南省的嘉禾就曾經發現過這類牙齒化石。
還有一種特化了的鯊類,就是鰩。鰩的身體扁平,胸鰭擴大與頭部相連呈翼狀,背鰭和臀鰭縮小,尾鰭呈鞭狀,眼睛長在背部,口和鰓裂在腹部,有時也被稱為“扁鯊”。這種扁平的身體方便它們在海底的泥沙之下隱藏,等待獵物靠近時突然發起進攻。在現代的海洋中我們還能看到各種各樣的鰩類,它們和鯊魚一樣屬于比較成功的軟骨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