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通秦嶺的古棧道中,有一條棧道叫荔枝道。
導(dǎo)游說,荔枝道與楊貴妃有關(guān)。正如詩人杜牧在《過華清官》中的描寫:“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因為楊貴妃喜歡吃荔枝,朝廷便在四川涪陵建了一座荔枝園,并修整了從涪陵到長安的道路——取道達州,從陜西西鄉(xiāng)騎快馬進子午谷,到長安不超過三天,進呈貴妃的荔枝還新鮮如初。
荔枝樹是常綠喬木,高約十米,有兩千多年的栽培歷史。我國是世界上栽培荔枝最早的國家,荔枝最先名為“離枝”,后來才寫成荔枝。據(jù)考證,荔枝源自中國南部森林。現(xiàn)在廣東、廣西及海南的原始森林中仍然可以找到野生荔枝樹。
據(jù)史籍記載,漢朝劉邦稱帝時就曾收到南海尉趙佗從嶺南進貢的荔枝,從此,荔枝成了貢品。后來漢武帝攻破南越,曾把百余株荔枝樹從嶺南移植到陜西,并興建了“扶荔宮”。可惜,亞熱帶果樹難以適應(yīng)北方的寒冷氣候,沒有一株存活。
古代荔枝高產(chǎn)的年代是北宋,文獻《荔枝譜》中的詩句“降囊翠葉,鮮明蔽映,數(shù)里之間,耀如星火”便描述了當時嶺南栽培荔枝的盛況。
荔枝甘美可口,古代文人對它稱頌有加。詩人白居易就將荔枝的色、香、味描寫得淋漓盡致:“嚼疑天上味,嗅異世間香,潤似蓮生水,鮮如橘得霜。”唐朝詩人韓渥筆下的荔枝則可觸可感:“巧裁霞片裹神漿,崖蜜天然有異香。應(yīng)是仙人金掌露,結(jié)成冰入蓓羅囊。”
北宋元祜八年,蘇東坡被貶惠州,正趕上荔枝成熟的季節(jié),他品嘗之后,詩興大發(fā),寫下千古名句:“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宋神宗吃過大理寺丞梁世基從西江南岸老家送去的這一珍品后,也欣然賜詩:“橫浦江南岸,梁家間世賢。一株連理木,五月荔枝天。”
荔枝不能久藏,因為時間一長就難以保鮮。古時候進貢荔枝給皇帝,一般采用鹽水或蜜浸漬、曬成荔枝干的方式。
北宋徽宗宣和年間,奸臣蔡京別出心裁,由他家鄉(xiāng)仙游楓亭選小株結(jié)果的荔枝栽在瓦甕中,用海船運出湄洲灣,直抵汴京。皇帝嘗到新鮮的荔枝,龍顏大喜,寫下了一首詩:“密移造化出閩山,禁御新栽荔子丹。玉液下凝仙掌露,絳苞初結(jié)水晶丸。酒酣國艷非朱粉,風泛天香轉(zhuǎn)蕙蘭。何必紅塵飛一騎,芬芳數(shù)本座中看。”這位天子夸耀自己能夠“密移造化”,嘲笑唐玄宗要“一騎紅塵”才能博得妃子笑。
民間也有保鮮荔枝的辦法——當荔枝成熟時,取半截毛竹,將剛摘下的荔枝裝進竹節(jié)里,竹口用黃泥密封。荔枝藏在竹節(jié)間,猶如置于密封箱中,可以保鮮半年以上。到了冬天,剖開竹簡就能吃到新鮮荔枝,這是皇帝權(quán)臣想不到的方法,是古代草根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