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引導邊遠山區土地流轉,積極創造條件發展規模經營,優化山區農業生產要素合理配置,進一步提高邊遠山區農業生產效率,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關鍵詞:山區;土地流轉;經營
岳國強. 邊遠山區農地流轉與引導規模經營的思考[J]. 農業工程技術,2017,37(29):5.
陽泉市邊遠山區由于地處丘陵地帶,一般人多地少,地塊零散,二、三產業相對落后,吸納的農業剩余勞動力較少,生產力水平普遍低下,有的甚至仍使用手工工具依靠人力、畜力經營土地,加之農業比較利益低下的矛盾和弊端,各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導致了邊遠山區農村通過土地流轉實現土地規模經營的還只是停留在零星、單一、小規模的現狀。
一、邊遠山區土地流轉的現狀
1、邊遠山區土地流轉的主要模式
山區農村土地流轉也不外乎轉包、轉讓、出租、互換等幾種形式。轉包形式主要是暫時無力經營土地或從事非農產業又不愿放棄土地的農戶;轉讓的情況主要是農民自愿的前提下原承包戶將承包地轉讓給退耕還林大戶或其他種植大戶,以無償或收取一定的轉讓費而放棄農戶承包經營權;租賃經營是因農業種植大戶擴大規模經營而流轉土地,集中連片規劃為特色種植、蔬菜大棚或其他生產基地等進行規模種植,經營戶每年向原承包耕地農戶交納一定的承包金。
2、邊遠山區土地流轉趨勢
邊遠山區農村土地流轉跟城郊鄉鎮經濟較為發達地區相比,交通條件不發達,勞動力轉移卻較多,這些區域的土地流轉不夠頻繁,大部分農戶不愿意通過土地流轉去推進土地的規模經營,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土地的效益。通過近幾年的調查發現,由于惠農政策的普及和政府行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引導土地流轉發展特色農業較為普遍,發展諸如各類水果、蔬菜、特色種植等集中連片生產的需要使土地流轉成為必然。山區農村土地流轉的發展也不斷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由過去戶與戶之間的小塊流轉向連片集中流轉,由短期向長期穩定流轉,由傳統農業轉向特色高效農業流轉。流轉的流向特點主要是土地向種養大戶流轉和向合作社、農場及農業企業流轉。
二、影響邊遠山區農村土地流轉的因素分析
1、流轉意識不強
樸素的小農戀土情結根深蒂固,土地流轉意識不強。通過對邊遠山區進村入戶調查,不少農民有的單純地執著小農意識,還有的認為現在取消了農業稅,還有一系列的惠農政策,加之土地承包經營權長期不變,在外出務工的農民中,對土地的眷戀還很深,寧愿造成耕地荒蕪也舍不得將土地流轉出去,部分地方邊緣土地拋荒現象嚴重。
2、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
農業剩余勞動力必須大量轉移到非農產業之中,并且必須具有比較穩定的收入之后才會放棄對土地的使用。山區農村80%以上勞動力能從農業中穩定轉移,謀生手段多樣化,種地不再是唯一的途徑,農民才可能有土地流轉及擴大經營規模的意愿。而現階段,大中城市二三產業的發展吸納的農業剩余勞動力還遠遠不足,不能滿足農業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壓力。
3、山區土地流轉信息不暢
農戶對土地流轉對象與范圍選擇余地小,流轉形式單一,相當一部分流轉還是在鄰里和親戚之間進行,處于自發、分散、無序狀態。土地流轉供求雙方的信息服務渠道狹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土地流轉效率和規模。
4、農村土地細碎化的現狀,流轉成本相對較低
由于地處丘陵山區,溝壑縱橫,農業機械化難以施展,還主要使用手工工具,依靠人力、畜力來耕種土地。邊遠山區家庭承包體現的是平均分配,人人有份,基本上一個農戶占有三五塊,甚至十幾塊,農村土地的分散化、細碎化現象普遍。由于土地的分散、細碎,在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基于山區農地流轉成本相對較低的前題,土地流轉的受讓方通過和眾多的農戶進行談判可以取得較低成本,較城郊鄉村流轉難度相對較低。
5、農產品價格變動和農業比較效益變化的影響
近幾年來,由于國家敞開糧食收購保護價格,大宗農產品價格不斷下跌,持續低迷,加之農資物價逐年升高,國家“三免一補”惠農政策補貼也無法抵消農資物價上漲幅度帶來的成本增加,農地生產效益低下,農業比較利益低下的矛盾弊端得不到緩解,農民們的“戀土”意識逐漸淡薄,在一定程度上山區土地流轉及規模經營成為可能。
三、推進山區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建議與對策
目前,邊遠山區農村80%以上青壯年勞力外出就業、創業,留在農村種田的大多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特別是邊遠山區,由于長期外出務工無法耕種而出現大面積撂荒耕地。
1、政策鼓勵,促進流轉
要出臺激勵政策,明確獎勵項目。如對全部轉出土地的農戶給予一定的補助,扶持其進城務工創業;對引導農戶流轉土地較多、增收效果顯著的種植大戶、合作社及農場等適當進行一定的財政補助;對實施土地規模經營并帶動農戶增收的種養大戶、合作經濟組織和龍頭企業予以重獎。
2、內育外引,培植載體
種養大戶、龍頭企業是土地流轉的關鍵,可在苗種供給、病蟲防治、機械推廣、資金借貸等方面給予支持和幫助;也可實行機關干部掛鉤結對等,促其快速成長、發展壯大。要將引資金、引項目和引技術、引能人結合起來,著力招引一批專業大戶,領辦高效農業,推動邊緣山區推進現代農業的規模發展。
3、完善機制,健全保障
(1)大力實施農民就業培訓
要整合農業、勞動、扶貧、教育、移民等部門培訓資源和項目,抓好“流轉工程”和農民工轉移技能培訓。
(2)全面對接城鄉社保體系
要把已經放棄經營土地進入城鎮就業和在發展工業過程中失地的農民,盡快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
(3)逐步增加農村養老投入
要全面發展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體系,尤其要加快解決已經喪失勞動能力以及60歲以上農民的生活保障問題,讓他們放心的流轉土地。
4、不斷完善農村醫保設施
要不斷改善農村醫療基礎設施,加快城鄉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步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