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做好生豬屠宰檢疫以及無害化處理工作對預防疫病傳播,減少病死豬肉流入市場,解決病死生豬污染環境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生豬屠宰檢疫是指在屠宰前進行活體檢疫以及屠宰過程中所進行的同步檢疫。通過屠宰檢疫能夠盡早發現生豬存在的多種疫病,并及時對生豬制品進行無害化處理,保證豬肉以及豬肉制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該文首先分析了生豬屠宰前和屠宰后的檢疫操作要求,然后分析病死豬無害化處理技術,希望通過該次研究對更好提升檢疫質量和無害化處理效果有一定幫助。
關鍵詞:生豬;屠宰檢疫;無害化處理
于書云. 生豬屠宰檢疫操作及無害化處理[J]. 農業工程技術,2017,37(29):72-73.
做好屠宰檢疫是保證肉品衛生和是把住疫情傳播的關鍵防線。為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吃上放心肉,江蘇省昆山市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對上市肉品進行逐頭檢驗,杜絕病死或死因不明肉品上市銷售,對病死或死因不明動物及動物產品嚴格作無害化處理,嚴格執行動物檢疫規程和操作界限,嚴格開展產地檢疫和屠宰檢疫工作,規范產地屠宰檢疫登記,建立檢疫檢驗檔案。
積極配合當地檢測中心完成例行監測抽樣工作,按省農委要求開展豬等畜禽抗菌藥物殘留專項抽樣,并加強瘦肉精專項監測和飼料質量安全監督[1]。組織實施生豬、動物診療、種用動物調運等專項整治行動。對獸藥飼料生產、經營環節重點開展監督檢查,對地區現有多家飼料獸藥生產企業組織開展專項檢查,確保生豬品質和產品安全。
一、生豬屠宰檢疫
1、生豬屠宰前檢疫
首先,做好進場生豬查證驗標工作,查驗并回收《動物產地檢疫合格證明》或《出縣境動物檢疫合格證明》,查驗免疫標識。入場前的檢查工作通常是指從養殖場通過一定距離的運輸之后到達屠宰場所需要進行的一系列的檢查工作[2]。具體說來就是在屠宰之前等到屠宰率達到生豬必須具備的一系列的合格證明之后,才能進入屠宰前的等待流程。這個階段所需要的證明主要包含了動物檢疫合格證明,調運前生豬所佩戴的耳標等。在具體工作過程中,因為不同地區所出示的動物檢疫合格證明在內容和形式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在實際檢查過程中要特別注意。
其次,等待屠宰過程的檢查。等待屠宰前的檢查工作主要是指生豬進入屠宰場之后,還未進行正式宰割之前所進行的檢查,這種檢查要保證全面,確保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及時發現患病豬和疑似患病豬。進行屠宰等待的檢查工作主要包含生豬的動態檢查、靜態檢查、進食狀況檢查、排泄狀況檢查、運動狀態檢查等方面的檢查工作。通過生豬這些較為明顯的癥狀進行全面檢查分析,對生豬的健康情況進行初步判斷,在這個檢查過程中一旦發現患病豬或者疑似患病豬就需要再次進行個體檢疫,采用視覺檢查、聽診和觸診等手段進行初步診斷檢查。
最后,屠宰前的再次檢查。屠宰前的再次檢查是生豬屠宰前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對生豬屠宰群體而開展的一系列的健康檢查。經過一系列的檢查之后,確保豬群健康不存在任何疾病問題,就可以直接出示準屠宰單,準予生豬屠宰。
此外,在進行這個過程中如果出現生豬由于運輸過程受到應急刺激而導致的精神狀態欠佳、食欲廢絕,甚至處于瀕臨死亡的狀態,檢疫人員要對這些豬進行緊急處理,出具緊急屠宰證明書,然后將生豬送到緊急屠宰點進行屠宰。經過屠宰檢疫表明肉制品合格后加蓋相應的印章上市銷售,如果檢疫不合格,需要加蓋銷毀印章,并對其進行嚴格的無害化處理。
2、屠宰后的檢疫
相對于屠宰前的檢疫工作流程,屠宰后的檢疫工作更加繁雜,是發現生豬疫病關鍵流程。屠宰后的檢疫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生豬屠宰之后,首先,對生豬頭部進行檢查,主要檢查甲狀腺對下頜淋巴結進行解剖,觀察下頜淋巴結是否存在充血、腫脹、出血、存在病灶等現象,如果發現下頜淋巴結存在異常情況,但是又不能及時作出診斷的,可以對該生長的口腔、咽喉、舌頭、支氣管粘膜等部位進行全面的檢查,從而對異常生豬的生長情況作出準確的判斷。
此外,還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做好上述屠宰檢疫工作的前提下,還要注意檢查生豬的蹄部、乳房、面部是否存在水皰等病變,以便及時發現口蹄疫、水皰病、豬瘟等傳染病。
其次,對體表部位進行檢疫。生豬體表檢疫主要是針對生豬屠宰后的全身皮膚以及薄皮之后體表所進行的觀察,主要檢疫體表組織是否存在出血病斑,是否存在炎癥和丘疹等皮膚病變現象[3]。如果在檢驗過程中發現存在的異常情況,應該對皮膚位置做出標記,以便在接下來的檢疫過程中對皮膚存在的問題做出進一步細致的檢查,從得出更加準確可靠的診斷結果。對于剝離的豬皮要通過皮驗燈對豬皮進行透視性檢查,主要檢查豬皮組織是否存在豬丹毒病變區域。
再次,對屠宰生豬腸胃和脾臟等臟器進行檢疫。對屠宰生豬胃腸道進行檢疫主要是對胃腸道粘膜進行視診,判斷屠宰生豬胃腸道粘膜是否存在充血、出血、潰瘍面等變病情況,然后對胃腸道粘膜的顏色、薄厚、大小進行檢查,判斷胃腸道是否存在病變。對脾臟組織進行檢查主要判斷脾臟組織是否存在脾臟炎癥、壞死、梗死病理性變化。
第四,旋毛蟲檢驗。旋毛蟲檢驗主要是抓住每頭豬的橫膈膜肌,采用視覺檢查和顯微鏡鏡檢相結合的手段,對屠宰后生豬進行檢疫[5]。將肌膜剝離后用肉眼觀察,查看是否存在病變組織,發現問題后要及時進行標記,并制成涂片在低倍顯微鏡下觀察,確診后及時對屠宰豬進行無害化處理。
最后,復檢。復檢是屠宰后檢疫的最后一道工序,通過復檢對檢疫結果進行綜合評價和判斷,判定合格的豬胴體才能夠加蓋檢疫合格印章上市銷售。
二、病死豬無害化處理技術
1、銷毀
將病死豬放入收尸袋或者收尸桶內對設備進行嚴格的密封,再向收尸袋表面噴灑10%的氫氧化鈉溶液,并使用密封的運輸車將消毒后的病死豬運送到焚化爐進行碳化處理;或者使用濕化機進行化制,或者投放在有密封蓋的無害化處理池內進行處理。整個無害化處理過程,必須由動物檢疫員現場監管,并進行視頻監控[4]。
2、深埋處理
按照要求將病死豬運送到深埋地點,確保該地點遠離居民住宅區、學校、村莊、動物園、水源、河流等地區,深埋的深度必須保證病死豬填埋后上層距離地面的高度保持在1.5 m以上。在填埋之前先向填埋坑撒入2 cm厚的生石灰,然后將病死豬填埋到坑中,在上方再撒入一層生石灰消毒,回填土壤。回填后在土壤表面和四周使用消毒劑進行全面消毒,并設置明顯的標記,回填土不要過實,保證和周圍地面水平。
3、無害化高溫生物降解處理
收集病死動物,在無菌條件下采集病死動物病變組織做相應的組織學檢查,將病死動物尸體裝入專用的尸體袋中。無害化高溫生物降解處理結束之后,無菌的環境下取病死動物殘渣樣本送到實驗室檢測,與處理前結果進行對照,檢查病原殺滅情況。
先將設備電源打開,檢查電路運行是否完好,然后開始預熱加熱。將待處理病死動物放置在上料車上,推入處理室內,然后向處理室內添加10%-25%的輔料,密封之后,點擊自動啟動開關,設備正式開始啟動工作,加熱到100-140℃之后,維持這個溫度6-10 h。當設備停止運轉,自然冷卻之后,向其中加入降解活化菌,密封設備啟動降解按鍵,不需要加熱,依靠生物發酵產生熱能,生物降解完畢之后去料檢測。采用無害化高溫生物降解處理成本要明顯低于焚燒和掩埋的處理措施,并且采用無害化高溫生物降解處理之后,殘渣中檢測不到病原。
參考文獻
[1] 羅仕偉,周必炎. 基層生豬屠宰檢疫現狀和對策[J]. 中國畜禽種業,2017(05).
[2] 李登峰. 生豬屠宰檢疫工作中存在問題與建議[J]. 中國畜禽種業,2016(11).
[3] 王 強. 基層生豬屠宰檢疫規范化的實現研究[J]. 農民致富之友,2017(04).
[4]張 靜. 優化生豬屠宰檢疫存在的缺陷[J]. 山東畜牧獸醫, 2016(05).
[5] 鄭洪程. 提高生豬屠宰檢疫質量,保障肉品安全[J]. 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6(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