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研究當地冬小麥適宜播種時期進行了試驗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可知9月8日播種較10月2日播種早成熟18天,增加了復種指數;9月8日播種產量3604.2 kg,較10月2日播種增產45.87%,產量性狀好,其次是9月14日;試驗初步認為彭陽縣中部殘塬區冬小麥適宜播期為9月8日到9月20日。
關鍵詞:冬小麥;適宜播期;試驗研究
李忠祿. 寧夏彭陽縣殘塬區冬小麥適宜播期試驗研究[J]. 農業工程技術,2017,37(29):12.
冬小麥在彭陽縣種植歷史悠久,種植業結構調整面積有下降三分之二,栽培技術的不斷完善使單產水平不斷提高,品種的更新換代是其重要環節。近年來隨著氣溫逐漸升高播期延后,適宜的播種期又是新的探討對象。
1 試驗設計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安排在茹河流域殘塬區,位于東經106°49′21.7″、北緯35°50′3.8″,海拔1583m,≥10℃有效積溫2637.7℃,年降雨量362.6 mm,無霜期155天;肥力中上等,前作玉米,無灌溉條件;屬厚層黑黃土,耕層厚度22 cm,整地前0-20 cm土壤有機質含量11.2 g/kg、全氮0.91 g/kg、堿解氮56.2 mg/kg、有效磷11.5 mg/kg、速效鉀159 mg/kg。
1.2 試驗設計與實施
1.2.1 試驗設計。試驗參試品種西峰27號,設6個播期處理,每期間隔6天,始終1個月,即①9月2日、②9月8日、③9月14日、④9月20日、⑤9月26日、⑥10月2日,隨機排列,重復3次;每公頃播種有效粒數450萬粒,小區面積16.5 m2(5.5 m×3.0 m),小區播種15行,區距30 cm,排距40 cm,設保護行管理同大田。
1.2.2 試驗實施。前作玉米收獲后進行機械深耕滅茬,每公頃條基施磷酸二銨10 kg,按播期人工開溝播種,翌年冬小麥返青后條播尿素8.6 kg;6月26日前后成熟收獲。
2 結果分析
2.1 生育期表現
處理①②③④⑤⑥生育期分別為293天、287天、281天、279天、281天、269天;處理②6月22日成熟收獲,較處理⑥早成熟18天。
2.2 農藝性狀表現
試驗結果認為,有效分蘗變異系數41.06%是決定產量的主因,穗粒數8.75%是次因。處理②性狀表現好,每公頃穗數、穗粒數、穗粒重、千粒重分別為477萬穗、23.9粒、0.80 g、32.35 g,詳見表1。
2.3 產量結果分析
定性分析認為區組間差異不顯著(F=0.4410
3 結論
試驗認為有效分蘗是決定產量的主因;9月8日播種較10月2日播種早成熟18天,增加了復種指數;9月8日播種每公頃產量3604.2 kg較10月2日播種增產45.87%,產量性狀好,其次是9月14日;試驗初步認為彭陽縣中部殘塬區冬小麥適宜播期為9月8日到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