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琦
摘要:近年來,聚集經濟的發展給我國經濟創新帶來了可能,國有企業作為我國企業改革的重要部分,對其規模、結構進行優化,能夠調整我國產業的結構,推動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基于此,文章主要對聚集經濟進行了簡單的分析,并對國有企業規模結構優化進行了探討,以期能夠推動國有企業的壯大與發展。
關鍵詞:聚集經濟;國有企業;規模結構;優化
引言
聚集經濟本質上是空間意義上的外部規模經濟,它與單個企業內部的規模經濟是互為條件,并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的。從空間角度去探討國有企業戰略性改組問題,乃是一個新的視角,它是目前已有研究所缺乏的,也是實施國有企業戰略性改組需要考慮到的一個重要問題,兼具理論和現實意義。
1聚集經濟概述
1.1聚集經濟定義
聚集經濟是指企業向某一特定地區集中而產生的利益,亦稱聚集經濟效益,是城市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原因和動力。城市是企業比較集中的地區。集中有兩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屬于同一產業,或性質相近的許多企業的集中,如紡織企業的集中。在一個地區內同類企業數目的增大,必然帶來生產規模的擴大,生產總量的增加,分工協作的加強,輔助產業的發展,其結果不僅創造大規模的外部經濟,而且提高企業的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費用和成本。第二種類型是:屬于不同產業,或不同性質的企業的集中。這比各個企業孤立地分散設立在各個地區會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1.2聚集經濟的作用
聚集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對城市經濟具有較大的推動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擴大了市場規模。在聚集經濟發展過程中,企業與人口的集中能夠形成一定的市場,產生較大規模的市場經濟,這為工商企業增加了潛在市場,有利于它們擴大生產規模。在市場經濟發達的地區,商業、金融、科技、信息機構條件更為優越,適合于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活動。
第二,降低運輸費用,降低產品成本。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若各個企業都集中在一起,企業之間可以互為市場,彼此提供原材料、生產設備和產品。不僅生產協作方便,供銷關系固定,而且距離縮短,運輸費用降低,銷售費用縮減,從而有利于降低產品成本和銷售價格。
第三,促進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的建立、發展和充分利用。在企業經營活動中,需要交通運輸、郵政通訊、水電供應等設施的支持,集中建設、使用和管理這些設施,比各個企業單獨進行建設、使用和管理大大節約費用,而且這些公共設施又為企業和居民所共享,使它們得到充分的利用,產生更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第四,企業的集中必然伴隨熟練勞動力、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干部的集中。即使企業能夠得到它們所需要的各類人員,同時各類人員也容易獲得合適的工作崗位,發揮專長,從而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
第五,便于企業之間直接接觸,達到彼此學習,相互交流,廣泛協作,推廣技術,開展競爭,從而刺激企業改進生產、開發產品、提高質量,創造出巨大的經濟效益。
2聚集經濟與國有企業規模結構優化
國有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組織規模結構的優化,能夠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創新發展。下面我們就來簡單分析一下國有企業在聚集經濟的背景下,如何進行戰略性改組:
2.1多層次產業群體聚集
在國有企業規模結構優化過程中,多層次產業群體聚集改組是指企業間的橫向聯系而聚集的產業群體改組。若某一區域出現獨特的區位優勢而建立相應的主導產業,則在該區域內會形成與該主導產業相關的第二層次輔助性產業;輔助性產業外圍還會形成第三層次的服務型產業。在這三個層次產業群體聚集的基礎上,必然形成了相應的人口聚集,于是在最外圍的第四層次,還會形成新的聚集,如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中介服務、金融服務、房地產等。分別屬于多層次產業群體的眾多企業,之所以會在一個區域的局部空間上聚集起來,主要的經濟原因在于互相之間產生一種外部經濟,這種外部經濟是由于空間上的聚集而產生的,故而屬于聚集經濟。國有企業在實施戰略性改組中,完全有條件充分利用這種類型的規模經濟。我們可以設想,國有企業為了發揮主導作用,應該占據多層次產業群體的主導產業,而把外圍層次的產業讓給其它的非國有企業。這樣,只需一家或數家國有企業就足以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增長,而國有企業也能在其中得以發展壯大。
2.2因企業間的縱向關聯而形成的聚集
在企業間的縱向關聯而形成的聚集中,同屬于一個產業的上、中、下游企業存在著生產過程的投入產出聯系,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外圍聯系。產業縱向聯系轉化為企業內部的生產工序分工,產業在空間上的外部性規模經濟(聚集經濟)就被內部化了,因而轉化為企業內部性規模經濟(單個企業內部經濟)。國有企業在實施戰略改組中都可以加以充分利用,將工業綜合體布局在被開發區域內人口密度相對較高,交通便利之處,充分利用其擴散效應和涓滴效應,同時又能避免擁擠、污染等問題。國有企業形成高效率的工業綜合體,就能對區域經濟發展乃至國民經濟發展產生主導性的推動作用。
2.3因區位優勢形成的產業聚集
特定企業的空間布局總是指向于某一種或若干種區位優勢。一般而言,在某個區位點上,所擁有的區位優勢越是多樣,聚集規模就越容易形成。下面分幾種情況加以簡要討論:第一,因一種區位優勢指向而聚集的同屬于某一產業部門的眾多企業;第二,因一種區位優勢而聚集的屬于不同產業的眾多企業;第三,因多種區位優勢而聚集的同屬于一種產業部門或屬于不同產業部門的眾多企業,這種情況可視為上述兩種情況的混合。當前,我國多數國有中小型企業未能充分利用空間上的聚集規模經濟的好處。只要它們能形成上述任何一種情形的空間聚集規模,是有可能改善其經營狀況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國有企業實施戰略性改組絕不意味著只是組建國有大企業集團,而是同樣也可以“做大”國有中小型企業,使它在空間上形成合理聚集,并享受到聚集所帶來的規模經濟的好處。
3深化體制改革,提高國有企業規模結構的優化水平
現階段,國有企業實施戰略性改組,利用聚集規模經濟,所遇到的最大障礙便是體制問題。我國正處于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換階段,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已經解體,但新的市場經濟體制尚未完全形成,市場機制的發揮尚不完善。具體地說,主要表現在國有經濟的改革尚未到位,未能充分利用聚集規模經濟。同時,國有資產的兩級監管體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國有企業實施戰略性改組與國家產業政策有機融合,造成中央與地方的利益差別。無論是市場引導還是政策引導,都與既存的經濟體制有關,亦即必須以一定的經濟體制為基礎。在傳統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下,市場導向失去了體制基礎,其主要依靠政策引導來實現資源的空間配置,包括利用聚集規模經濟。由此可見,改革乃是實施戰略性改組的基礎和先決條件。國有企業實施戰略性改組,從而充分利用聚集規模經濟的優勢,都離不開國有經濟本身的改革。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國有企業規模結構優化過程中,充分利用聚集規模經濟的優勢,能夠有效推進國有企業的戰略性改組,提升國民經濟水平。因此,在國有企業戰略性改組過程中,政府應注重體制的改革與創新,保證聚集規模經濟能夠與企業結構優化進行有機整合,實現國有企業戰略性的改組目標。
參考文獻
[1]蔣濤,沈正平.聚集經濟與最優城市規模探討[J].人文地理,2007,(06):68-71+104.
[2]林金忠.聚集經濟與國有企業規模結構優化[J].財經研究,2001,(04):12-18.
[3]景芝英,徐雪梅.試論聚集經濟的本質[J].財經問題研究,1998,(11):12-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