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云
幼兒園環境創設作為幼兒園課程的一個組成部分,越來越引起幼教工作者的重視和認可,但在環境創設的過程中,常常讓我們感到教師教育理念與實踐的偏差。隨著環境創設的不斷深入,我們逐漸悟到,過多的教育理念的強化和問題的急于解決,不但不能有效的引領教師的發展,而且還容易造成“說與做”的兩張皮現象,幫助教師解讀環境創設對幼兒學習與發展的作用,才是真正引領教師、尤其是剛剛走上幼教崗位的新教師,走出環境創設的困惑與誤區的法寶。
幼兒園班級環境創設一般包括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兩部分,這里我們以物質環境為例,從幼兒行為中解讀他們在參與環境創設中的學習與發展的需要,引領教師理解環境創設的教育價值。
一、從教師反思入手,發現環境創設中教師關注的問題
我們組織幼兒園環境創設觀摩,請各班教師對本班環境創設進行介紹和自評,幾乎所有教師在闡述過程中都會談到幼兒的參與,但津津樂道的是講述孩子們怎樣順應教師的引導,在教師的精心安排下一步步完成環境創設的,教師們會自然地用展出的幼兒作品展示自己設計的成果及付出的辛苦,聽著多數教師有意無意的炫耀、看著各班布置的滿滿的、近乎類同分不出層次作品(比如剪紙,大、中、小班都有,但作品卻出奇的相似),引發教師們的議論與思考,并真實的體驗到環境創設中存在的問題:關注環境的裝飾作用,忽視教育價值和審美價值;關注教師自己的創意,忽視為幼兒提供表達意愿的機會和空間;關注教師設計的靜態內容展示,忽略幼兒學習過程動態的呈現;關注最終的視覺效果,忽略幼兒已有經驗水評及發展的需要。
二、從教師的行為切入,引發對幼兒學習與發展價值的思考
在參觀各班環境時,我們不難發現教師創設的靜態的、一成不變的成分多,很難看到反映幼兒學習與發展過程的資料;當你慨嘆小班幼兒涂鴉作品的“完美”時,老師會驕傲的告訴你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而對幼兒進行反復“訓練”付出的辛苦,不難發現活動中教師只關注涂色均勻、邊緣整齊地部分孩子,還會時不時的手把手的“幫助”這些聽話孩子更快的達到教師的展示標準,而對其他幼兒幾乎沒有經歷關注,甚至他們反應當前發展水平的“不完美作品”卻沒有機會在環境中展示,更沒有關注孩子的內心需求。那么,不同發展層次的幼兒,對參與環境創設的內心有什么不同需求呢?教師如何利用環境創設滿足和支持幼兒發展的需求呢?透過教師的教育行為,我們體會到教師雖然理解《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出的“不能用自己的審美標準去評判幼兒,更不能為追求結果的 “完美”而對幼兒進行千篇一律的訓練”這一關鍵問題。但在實踐工作中又總會重蹈覆轍,引導教師關注幼兒的內心需求、了解和分析幼兒當前的經驗,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于是我們組織教師學習幼兒涂鴉發展的特點(1-4歲涂鴉期:一種手眼協調動作的練習:不用眼睛畫的亂線涂鴉— 用眼睛看的涂鴉—命名涂鴉;3-6歲象征期: 用線條或圖形的簡單組合來表征事物—表現日益增多細節,孩子畫畫360度觀察,畫所知而非畫所見)。并結合幼兒實際活動,引領教師深入思考環境創設的價值——是讓環境和時間帶領幼兒創作與發現,展示與分享;是教師對幼兒的信任與欣賞,是讓孩子通過環境創設體驗和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與成長,進而激發孩子參與活動表達的愿望。因此,環境創設應該面向全體,呈現孩子們發自內心的、以當前的發展水平展現學習與發展的痕跡。如小班練習畫大海(畫曲線):第一次畫的線條稀而雜亂、毫無章法,看似亂糟糟接近枯竭的大海,它真實展現了孩子手眼協調的當前水品;通過一段時間捏泥、玩插塑等各種手部活動練習,第二次畫海線條既密集又均勻,有一種波瀾壯闊的感覺;第三次有動物嬉戲的海……三次活動的展現不僅展現了孩子學習與發展的過程,還減輕了教師布置環境的負擔,更讓這些充滿成人信任與欣賞的環境成為孩子們看得見、感受得到的情感的支撐。
三、從問題的提出引領,關注幼兒在環境創設中的需求
問題一:環境創設中幼兒的行為是怎樣的?他們的內心需求是什么?
針對環境創設中幼兒的行為,我們進行了調研,老師們紛紛發言,有的老師說:“當孩子們知道他們的作品可以展現在班級的墻上,高興地和同伴們交流,這說明他們有參與和表達的需求”,有的教師針對幼兒的語言分析:“當有的小朋友評價同伴畫的大馬不是四條腿著地,只有兩條腿著地時,那位小朋友立即反駁說他畫的是正在跳遠的馬,這說明孩子有被認可的需求。”有的老師針對環境創設后孩子的表現說:“我看到作品被選中參與環境創設的幼兒,一次次得去欣賞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彼此之間還興高采烈的交流,離園時會拽著家長去參觀,并神采飛揚的講解;而沒有參與的幼兒很少光顧,而且會顯示出無精打采,離園時會拽著家長匆匆離開,甚至不允許家長參觀。這說明每個孩子都有被欣賞和展示的需求。”
這一問題的提出,我們可以高興地看到,教師們關注到了孩子們的內心需求,并能從這一層面解讀在環境創設中幼兒真正的需求與價值了。
問題二:面對孩子們的種種需求,你們對環境創設有沒有新的思考?
“應該滿足幼兒的需求”、“應該尊重幼兒的需求”教師們幾乎不約而同的說,然而怎樣把滿足和尊重幼兒的需求落實到環境創設中這是問題的關鍵。那么,首先就是教師在環境創設中的角色定位——教師是環境創設的觀察者和鋪路者:利用一些可供幼兒反復更換作品及想法的材料,為幼兒打造一個盡可能大、高度適中的功能墻,為環境的動態發展提供前提條件;教師是傾聽者和篩選者:為增強幼兒參與的目的性,教師要與孩子們一起討論環境創設的想法,共同規劃,如活動的哪部分內容適合展示在環境中,如果全班小朋友的作品不可以全部展出,展出的標準怎么定?確定展示內容的過程就是篩選的過程,也是全體幼兒參與的過程;教師是幼兒環境創設的合作者和記錄者:教師既作為同伴參與環境創設,又作為幼兒環境創設的資源,為幼兒參與環境創設、表達自己的想法提供直接經驗,如整體的布局和裝飾、用文字將成人看不懂的幼兒對生活及活動富于的情趣及獨特的視角進行記錄,并通過記錄發現和解讀幼兒的學習提高幼兒審美品位,同時支持幼兒自主和深入的學習。
問題三:在環境創設中我們是如何做的,滿足了幼兒的需求了嗎?
通過對環境創設過程的討論和反思,教師們發現了很多問題,并開始提出質疑,如“環境創設中把內容直接貼在墻壁上,只要更換墻皮就會脫落,不可能是動態的、體現孩子學習與發展的痕跡”、“這次環境創設用了近一個月的時間,由于主要是教師的創意,不但耗費了教師的大部分精力,連基本的教學活動都不能按時開展,這樣的環境創設不但不能促進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我覺得反而影響大,也遭到了部分家長的質疑”等等。教師們意識到在環境創設中忽略對孩子參與環境創設的內心需求,對幼兒的發展帶來的影響,并結合發現的問題和自己的原有經驗說出來很多自己的想法、困惑以及解決的方式。
通過實踐問題引發的質疑,教師們逐漸學會透過孩子的言行,并從幼兒的言行為入手,分析其發展的需求,就像繪本《點》中的教師,為孩子隨意畫的點鑲上金色波浪畫框,從而引領孩子從抵觸活動到自主活動,促進孩子快樂和諧的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