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信
(云南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2017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英語譯文的及物性分析
張紅信
(云南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本文運用系統功能語法中實現語言概念功能的及物系統,以2017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原文中小句的及物性過程作為參照,對比英語譯文發現過程的保持和轉移,為譯者提供一個視角,以便更好的解讀原文,從而以一種英語讀者可以接受的翻譯方式來傳達原文的意義和內涵。
及物性;過程轉移;翻譯
政府工作報告是國家政治、經濟生活中重大事項的載體,是國際社會了解中國社會發展和走向的風向標,政府工作報告的英文譯本為此提供了渠道。因此,政府工作報告的翻譯問題成為了國內翻譯研究的重要內容,眾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政府工作報告的英語譯文進行了廣泛研究。翻譯是一種在理論指導下進行的思維轉換活動,譯文質量的評估可以為這種思維活動提供反向的參考,運用及物性分析可以揭示2017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翻譯中漢英轉換的痕跡,有助于語言對比研究的深入以及揭示語篇隱含的意識形態特征,使譯者關注源語和目的語兩者之間的意識形態和差異,從而真正做到意義上的忠實,是衡量翻譯質量的一個手段。
及物性系統最能集中體現語言的概念功能,因為它能反映現實世界中事物所處的各種過程,包括狀態及關系,決定句子的不同類型和結構。胡壯麟、朱永生等[1]在介紹及物性理論時指出:及物性是一個語義系統,其作用是把人們在現實世界中的所見所聞、所作所為分成若干種過程(process),即將經驗通過語法進行范疇化,并指明與各種過程有關的參與者(participant)和環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及物性系統包含六個不同的過程:物質過程、行為過程、心理過程、言語過程、關系過程和存在過程。這些過程實際上是對小句表達概念意義的方式的概括和分類,它們與現實中真正發生的過程和存在的狀態并不一定有對應關系。同一事件可能表達不同的語言過程,同一語言過程也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選擇哪一個過程來表達一個真正的過程可能具有重要的文化、政治和意識形態的意義。
國內學者開始將及物性系統應用在翻譯領域始于本世紀初,李忠華指出,英漢互譯過程中,由于兩種語言特征的差異,會經常出現物質與關系過程間的轉換。李發根也探討了及物性過程與英漢語義功能等效翻譯的問題,證實了英漢過程翻譯的對應關系和可行性。然而,程曉堂等指出了及物性系統對英漢翻譯的制約作用,認為譯者在使用轉譯手段時,可能因為改變、或增減了小句中的過程而導致翻譯不準確[2],主張翻譯時,應盡可能不改變原文使用的及物性過程。同樣就“過程”的翻譯進行探討,周慶申等在肯定前人需要忠實原文的前提下,指出還需注意文化因素對人們言語習慣的制約。因此“過程”成分在翻譯過程中的變異是不可少的,適當的轉變更能使譯文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達到“形神兼備”。就及物性系統在翻譯領域的運用而言,近幾年來國內學者主要將目標集中于詩詞、散文、小說及童話故事的英漢對比研究和英譯評論方面,研究對象有著明顯的局限性。筆者認為,如果能寬泛的選取一些文學作品如小說、戲劇、政府工作報告等篇章的中英文對比分析,則更有利于發掘二者的語言特征與表達習慣,從而為翻譯評價提供客觀依據。
筆者選取了2017年李克強寶總理在兩會上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的英語譯文為研究語料,利用統計詞語出現頻率的replace pioneer軟件導出了政府工作報告中詞語的出現次數,結果發現be在譯文中出現的頻率最高,高達83次;在物質過程的主要動詞中,“work”使用了74次,“improve”使用了73次,“make”使用了55次,“ensure”使用了46次,“strengthen使用了”43次,由此可見,關系過程小句和物質過程小句在政府工作報告的英語譯文中使用頻率較高。
譯例1
ST:……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年。
TT:…so it will be a year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advancing the cause of the Party and our country.
譯例2
ST: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
TT:This is the first year of the decisive stage in finishing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譯例3
ST:穩是大局……
TT:Stability is of overriding importance…
譯例4
ST: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人民……
TT:All government work is for the people.
譯例5
ST:這一目標通過努力是能夠實現的。
TT:this target is attainable
In the above examples,the translated texts maintained the relational process.The translators used the corresponding forms of “be” to exchange the “是”in the Chinese text.
譯例6
ST:我國成功主辦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
TT:China successfully hosted the G20 2016 Hangzhou Summit…
ChinasuccessfullyhostedtheG202016HangzhouSummitActorCircumstance(manner)Process:MaterialGoal我國成功舉辦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ActorCircumstance(manner)Process:MaterialGoal
Both the source text and translated text recognized the transitive material process and realized the process equivalently in two languages with“舉辦”and “hosed.” Actor and goal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are also clearly presented without causing any confusion.
譯例6的譯文,動作的發出者“China”的選擇體現了譯者把握了說話人的立場和意圖,即“我國”指中國。動詞“hosted”的使用,生動形象地向與會人員及廣大人民展示中國政府過去一年在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所存取得成就;環境成分(manner)“Successfully”,使受眾更好地了解我國制度、政策、方針形成以及實施的結果,向人們傳遞足夠的信息,讓其知道我國最新發展,增添他們對政府的信心和未來的希望。
譯者對語言形式的選擇直接影響到翻譯語篇傳達給讀者的意識形態意義,在譯例6中,譯者選擇物質過程既傳達了原文的意義,又符合英文讀者的心理和意識形態。
通過以上實例分析,筆者認為程曉堂等學者所言極是,翻譯時,應盡可能不改變原文使用的及物性過程。
譯例7
ST:少數干部懶政怠政、推諉扯皮……
TT:A small number of government employees are lazy and neglectful of their duties or shirk responsibility.
AsmallnumberofgovernmentemployeesarelazyandneglectfuloftheirdutiesCarrierProcess:relational(attributive)AttributeCircumstance少數干部懶政怠政ActorProcess:Material
AsmallnumberofgovernmentemployeesshirkresponsibilityActorProcess:MaterialGoal少數干部推諉扯皮ActorProcess:Material
譯例7的原文表示的是兩個物質過程,而譯文2淡化了動作,將第一個物質過程直接處理成系表結構的關系過程,即:“少數干部是……”。原文中較強的主觀能動性變成了對客觀現狀的描述。通過對原文和譯文的及物性過程分析,發現翻譯過程中的過程出現了轉移,但轉移沒引起概念意義的偏離,因為原文“懶政怠政”是指一些領導干部不履行或不認真履行應盡的職責,譯文“be lazy and neglectful of their duties” 傳達了原文的意義,且在含義上似乎還更增強了一步,符合英文讀者的心理和意識形態。
譯例8
ST:我們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
TT:we stood firm in not adopting strong stimulus policies
WestoodfirminnotadoptingstrongstimuluspoliciesCarrierProcess:RelationalAttributeCircumstance我們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SenserProcess:MentalPhenomenonExistent
譯例9的原文表示的是心理過程,而譯文卻使用了關系過程。通過對原文和譯文的及物性過程分析,發現翻譯過程中的過程出現了轉移,但轉移沒引起概念意義的偏離,因為原文大水漫灌是一種農業生產中采用的灌溉方式,李克強指出,必須堅持在區間調控的基礎上,注重實施定向調控,不搞“大水漫灌”,而是有針對性地實施“噴灌”、“滴灌”,譯文“strong stimulus policies”不僅忠實于原文,而且還考慮到源語和目的語兩者語言之間的意識形態和差異。
因此“過程”成分在翻譯過程中的變異是不可少的,適當的轉變更能使譯文符合英語表達習慣,達到“形神兼備”。
本文運用及物性理論,從及物性過程類型的選擇角度入手,以2017年李克強總理在全國“兩會”上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為例,對政府工作報告的英語譯文進行了及物性分析,證明了及物性應用于政府工作報告的英語譯文析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用及物性理論分析有助于譯者在翻譯中應避免因誤解詞語或誤解各成分間的語法關系而造成的誤譯;翻譯中的增刪都應該有正當的理由;翻譯中不可避免的要轉換過程和語態。
[1] 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李戰子.系統功能語言學概論;修訂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 程曉堂,梁淑雯.及物性理論對英漢翻譯中轉譯的啟示[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237(12):41-45.
[3] Halliday,M.A.K.NotesonTransitivityandThemeinEnglish[J].Journal of Linguistics,1968,4:180-214.
[4] Halliday,M.A.K.ExplorationsintheFunctionalLanguage[M].London:Edward Arnold,1973.
[5] Halliday,M.A.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85.
[6] 李發根.及物性過程理論與英漢語義功能等效翻譯[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12(2):26-30.
[7] 李發根.小句經驗功能與翻譯[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184(7):46-50.
[8] 李發根,張友香,李琪.及物系統的英漢對比研究[J].宜春學院學報(社會學),2005,27(1):100-103.
[9] 李發根.認知語法和功能語法小句理論與翻譯[J].外語教學,2007(28)5:18-21.
[10] 黃國文.功能語言學分析對翻譯研究的啟示——《清明》英譯文的經驗功能分析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5).
網絡文獻
政府工作報告——2017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OL].2017.03.16.
http://www.gov.cn/premier/2017-03/16/content_5177940.htm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Delivered at the Fifth Session of the 12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March 5,2017[OL].Retrieved 07 March 2017.
http://language.chinadaily.com.cn/2017-03/17/content_28591593.htm
張紅信(1985-),女,漢族,云南昆明人,碩士研究生,云南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翻譯與語言學。
H315.9
A
1672-5832(2017)12-018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