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馬愛平
韋持章:讓科技在上思茶園“生根發芽”
文/本刊記者 馬愛平

韋持章舉辦茶樹栽培技術培訓
上思縣位于廣西南部,十萬大山北麓,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光能資源較為豐富;年平均氣溫21°C,年平均降雨量1217.3毫米。氣候溫和,雨量適中,無霜期長。
上思土地廣闊肥沃,土層深厚,植被茂盛。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十萬大山就發現有野生大茶樹的分布,說明當地氣候條件非常適合茶樹的生長,當時上思的鳳凰山種植有一定規模的茶樹,并建廠進行茶葉生產加工,取得不錯的經濟效益。
后來由于產品品質適應不了市場的需求,茶園逐漸減少和淘汰。如何提升茶葉產品品質,發展茶葉生產,提高農民收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成為上思縣農業發展的主要任務之一。
2014年起,廣西南亞熱帶農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高級農藝師
韋持章作為國家“三區”人才廣西選派科技人員派駐到上思縣盈福茶葉專業合作社進行科技服務。
韋持章到上思縣后,經過調研,發現上思僅有兩個合作社從事茶葉種植生產,一個是比較陳舊的上思縣景超茶葉專業合作社,一個是成立不到十年的上思縣盈福茶葉專業合作社。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種植茶樹品種結構比較單一,絕大多數是上個世紀六、七十種植的云南大葉茶品種;加工技術水平落后,生產效率低;茶葉產品品種少,品質差,茶葉生產經濟效益不高。
在韋持章的組織和指導下,首先在上思縣盈福茶葉專業合作社建立茶葉綠色生態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引進金牡丹、紫牡丹、黃玫瑰、紫玫瑰四個國家級茶樹良種,采用早種、深植、分層壓緊等高產栽培技術,建立100畝茶葉綠色生態栽培示范基地。
推廣茶園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示范基地內實施“兩不”措施(不使用化學農藥不施化肥),在茶園放置誘蟲燈和黃板,生物誘殺害蟲,促進農戶節本增收。創新茶園經營管理模式,推進“科研+合作社+基地+農戶+市場”合作新模式,形成以合作社企業為龍頭、科研院所為技術依托、農戶建基地為主體的茶葉產業化經營模式,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推動合作社茶產業發展從分散粗放經營轉向集約精細經營。
同時,開發多種茶類產品,以紅茶為主,向白、青茶等市場需求量大的茶產品擴展,推動茶產業從單一品種向多茶類綜合發展,呈現立體發展格局。
其次,對比較陳舊的上思縣景超茶葉專業合作社進行改造升級。淘汰舊的茶樹品種,改種新的適制性廣的品質優的茶樹品種。改進生產設備及技術工藝,實施茶葉加工技術改造和設備升級,提高茶葉加工的科技含量,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生產能力、生產規模和加工水平,提升茶葉產業產品質量和檔次,降低生產成本。

韋持章指導茶農制作茶葉(左一為韋持章)
派駐上思縣以來,韋持章通過實地指導建立茶葉科技示范基地,舉辦茶樹種植及茶葉加工科技培訓30次,培訓農民1000余人次,發放培訓技術資料3000余份,平時采取通訊手段及時提供茶葉產業的科技服務,幫忙解決茶樹種植加工的技術問題。同時要求合作社請當地貧困戶參加茶樹種植、茶葉采摘和加工,提高農戶的茶葉生產技術,增加了農戶的經濟收入,帶動貧困戶精準增收脫貧。
在科技特派員韋持章的指導和合作社的努力下,上思縣盈福茶葉專業合作社獲得1個科技成果,申請了三個專利發明。
2016年8月,指導合作社生產的天香紅韻紅茶榮獲第四屆“國飲杯”特等獎,茶葉品質和賣價不斷提高,合作社茶葉銷售額逐年遞增,廠房規模不斷擴大。農戶可以在自家門口就業,合作社成員收入增多,建起了樓房。韋持章的付出和辛勤勞動得到科技部門和當地村民的認可,在2014-2015、2015-2016年度科技服務績效考評中,韋持章連續兩年度獲評為優秀等級。每次到村屯進行科技服務村民都殺雞極力挽留其一定要吃飯再走,獎杯和口碑就是對其工作最好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