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
大學生生命意義與生活滿意度的關系
——以陜西地區大學生為例
◎趙丹
目的:探討應對方式在大學生生命意義與生活滿意度的關系。方法:采用生命意義感量表和大學生生活滿意度評定量表對508名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女性大學生生活滿意度顯著高于男性。生活滿意度與生命意義體驗、生命意義尋求存在顯著的正相關。生命意義體驗對生活滿意度解釋量為10.6%,方向正向。結論:大學生生命意義感對生活滿意度有預測作用。
存在的意義和生活目標是人們生活的重要成分。生命意義(meaning of life)是一個人對自己存在的原則、統合和目標的認知,追求并達成有價值的目標以及人生完滿的感覺。簡單來說,生命意義感就是個體對生命意義與目的的知覺與感受程度。Frankl指出人類受到意義尋求的驅使,如果意義獲取失敗,則會產生一些心理疾病。缺乏意義感的個體較多通過藥物濫用或自殺等方式來緩解內心的混亂感。
隨著當今世界經濟、科技的飛速發展,大學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同時,大學生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命困境。身邊的一些大學生受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心靈空虛,缺乏對生活的信心樂趣,缺乏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缺乏對生命應有的熱愛、尊重和珍惜,一遇到挫折,就做出極端的選擇。分析其根源,他們的生命觀存在問題,這些問題既包含思想政治問題,也包含道德問題和心理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會引發學生對生命的漠視和不尊重,對未來人生意義和人生目標的迷茫。因此,引導學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提升生命意義感和價值感的生命觀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研究采取量表法對大學生的生命意義感與生活滿意度進行測量,考察因子間的作用機制,為今后在高校開展生系里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論支持。
對象
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抽取陜西某四所大學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發放問卷550份,共獲取有效被試508份,有效回收率為92.36%。其中男生263人,女生245人。年齡為21.34±2.45歲。
工具
生命意義感量表 (Meaning of Life Questionnaire, MLQ) 由Steger等編制、王孟成等修訂。該量表包括10個項目,分為生命意義體驗和生命意義尋求兩個分量表。本研究中MLQ-P和MLQ-S的內部一致性α系數分別為0.78和0.86。
大學生生活滿意度評定量表(Life satisfaction Scales Application to College Students, CSLSS)由王宇中等人編制。該量表共有6個條目,前5項為客觀滿意度,5項相加除以5的指數為客觀滿意度分,第6項為主觀滿意度,二者分數相加為個體生活滿意度總分。本研究中CSLSS的內部一致性α系數為0.80。
生命意義感與生活滿意度的人口學變量差異分析。性別對生命意義體驗與生命意義尋求均無顯著性影響,女性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顯著高于男性(t=-3.369,p<0.001)。
生命意義感與生活滿意度的關系分析。生命意義體驗、生命意義尋求與生活滿意度均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r=0.329,p<0.001;r=0.0899,p<0.05)。進一步以生命意義體驗、生命意義尋求為預測變量,生活滿意度得分為因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在對生活滿意度的預測中,只有生命意義體驗進入了回歸方程,解釋量為10.6%,其標準的β系數為正值,說明其對所解釋的因子的影響是正向的。
本研究的結果表明,大學生的生命意義體驗和生命意義尋求在性別上無顯著差異,但是女性的生活滿意度顯著高于男性,這可能與社會與文化對于男性的期望要高于女性有關,尤其是成年男性要承擔較多的社會責任。
相關分析表明,生命意義體驗與生活滿意度呈顯著正相關,而生命意義尋求與消極應對方式和生活滿意度呈較弱的正相關,這與前人的研究基本是一致的。進一步的回歸分析表明,生命意義體驗對生活滿意度有正向預測作用,預測量為10.6%。生命意義包含人生目的性、目標的價值、自我與人生認識一致感三個方面,生命意義體驗是個體所擁有的意義,代表個體內在精神自我的狀態,通常也被稱為生命意義感。生命意義體驗較高的個體,生活目標明確,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實現人生目標,傾向于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去解決遇到的問題和困難,這種目標實現的成就感進而提高了生活滿意度水平。此外,根據Snyder(2006)的觀點,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成功的應對經歷能激發個體實現目標的動力和更有效的解決問題思路。因此,生命意義體驗與生活滿意度之間是一種良性的循環,高生命意義體驗→高生活滿意度→更高生命意義體驗。相反,生命意義體驗水平較低的個體,目的不明確,缺乏解決問題的信心和能力,導致其生活滿意度低。
此外,本研究中生命意義尋求與生活滿意度存在較弱的正相關關系,但是卻對生活滿意度不存在顯著的預測作用。中國文化講求的是集體主義,因此,個人在體驗到生命意義后,以集體利益為參照繼續尋求生命意義,使個體的人生觀與集體保持和諧,在這一過程中需要考慮其他眾多因素而導致個體體驗到較多的挫折感和暫時的無意義感,這種消極情感體驗降低了個體的生活滿意度。然而是否在中國集體主義的文化背景下,大學生生命意義尋求是否真的對生活滿意度不存在預測關系,還需擴大樣本量,多次測量后做進一步的論證。
綜上,本研究認為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生命意義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部分。通過持續的生命意義教育,可提高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與主觀幸福感,讓高校培養的不只是專業技術人才,更重要的是將大學生培養成為思想成熟,人格健全的人才。學校與社會可從提升大學生專業素養與積極的自我評價、鼓勵學生多參加學生的各種社團活動等方式提高大學生的生命意義感。通過自我生命意義的探索與體驗,不斷完善自我,追求自我實現,進而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陜西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