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稗譚
隨著電子商業的普及和各類 O2O的興起,“物流”“快遞”“即時配送”已經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古代“物流”
武俠小說中描寫的“鏢局”可視為現代物流的一個雛形。
因為運的“鏢”多為貴重物品,做鏢局生意要有三硬:一是在官府有硬靠山;二是在綠林有硬關系;三是自身有硬功夫,三者缺一不可。
而在鏢局產生之前,我國古代的快遞行業主要由官府壟斷。
商朝殷墟挖掘出的甲骨文證實,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中國已有近似于快遞的驲[rì]傳制度。

當時乘車傳遞的叫“驲”或“傳”,乘馬傳遞的叫“遞”或“驛”,因后世專以馬遞,故統稱“驛傳”,也稱“郵驛”,從事郵驛的人員稱為“驛卒”。
與如今的快遞不同,古代“郵驛”主要用于政令、軍情的傳遞。一般在驛道上每隔20至30里就設有一個驛站,站中備有快馬,驛卒可在站里換馬換人,使官府的公文、信件能夠一站接一站地傳遞下去。
這種官辦的郵驛制度直至1912年廢驛歸郵才徹底廢除。
古代“快遞小哥”
古代快遞小哥雖然都是吃皇糧的,有一定的油水,但這并非是份好當的差事,除十分勞累之外,還極具風險。
一般只要運送的物件上批注“馬上飛遞”的字樣,就需要驛卒每天必須跑150公里,且只許換馬不許換人;若批注了“八百里加急”,那就得日行400公里,這在當時已經是極限了。
此外,由于運送物件的特殊性,古代對驛卒崗位制度有明確的規定和處罰條例。
以唐代為例,凡耽誤行期者,杖責一百;文書晚到一天杖責八十,兩天加倍,以此類推,最重的判刑兩年;倘若耽誤緊急軍事文書,則罪加三等;因書信延誤導致戰事失敗則判處絞刑。這才真的叫“用生命在派件”。
古代“生鮮速配”
史上最著名的生鮮速配,就是為楊貴妃運送荔枝了。
為博美人一笑,唐玄宗設立了運送專道——荔枝道。為將荔枝新鮮運抵長安,唐朝的快遞小哥在打包荔枝上也是動足了腦筋。
據《荔枝譜》記載,驛卒會取用一段中空的毛竹,將竹筒剖開,把荔枝裝進竹節里,再用鐵絲扎緊竹筒,開口敷以黃泥,待黃泥凝固后再進行運輸。荔枝藏于竹節間,猶如置于密封箱中,最大限度保留了新鮮的口感。
史上最牛驛卒
郵驛制度發展到明朝,漸漸出現了一些弊端。當時,明王朝面臨著外患內亂,軍費支出導致國庫吃緊。為節省開支,崇禎帝下令大幅度地裁撤全國各地的驛站,誰知這一舉措竟然間接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當時銀川驛站有個小名叫“黃娃子”的驛卒,一次派件過程中,他弄丟了一份公文,以往的處置一般是扣工資和體罰。這回碰巧皇帝要裁員,他便因此丟了工作。
當時他欠了村里富戶艾舉人的錢,因為失業還不了債,被一紙訴狀告到衙門,還被罰游街后入獄。出獄后,他恨極了艾舉人,連夜跑到他家把他殺了。
如果被抓了肯定命不保,他只好遠走他鄉。后來他參加了起義軍,在起事期間,他殺了崇禎帝的叔叔福王朱常洵,還捉了幾頭鹿,與福王的肉共煮,名為“福祿宴”,與義軍將士們同享。
1644年,他在西安稱帝,建國號“大順”。不久攻克北京,他在紫禁城登基。此時距離他被炒魷魚已經15年了。
業緣流轉,風云際會。這位逆襲為王的快遞小哥就是明末農民起義領袖——“闖王”李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