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葉
摘 要: 本文從自然、社會、文化的角度,運用當前科學化美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心理學、人類學、民族學的相關理論,對蒙古族英雄史詩《江格爾》中的文學意象進行梳理和分析。
關鍵詞: 《江格爾》 草原意象 審美意蘊
一、蒙古族與漢民族不同的審美意象
審美意象是審美主體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的歷史沉淀,是民族審美意識的集中表現形態,它的萌芽、滋生、發展、演進過程是審美意識及文化傳統發展變化的映照。對于審美意象的考察能突出地體現一個民族審美意識及文化的風格特色,可以說審美意象的研究是審美理論研究中的核心內容。《江格爾》中有一類審美意象,它們都是蒙古族在草原游牧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比如小雕、公牛、公駝、駝糞、兵器、草原上的建筑……在這里,我們把它們統一作介紹,這類意象尤其體現出了蒙古族不同于漢民族的審美意識與文化,具有質樸、狂野、張揚、有力的特點。以漢民族無法審美、更無法理解的“駝糞”為例:
阿蓋的銀耳墜,
大如駝糞,在耳下閃爍①。
“以駝糞喻耳墜來盛贊圣主夫人的貌美華貴,在漢人詩文中絕無僅有,即便有,恐怕也只有一個效果——反諷”②。糞便可能對于絕大多數民族來說,都是令人反感、作嘔的。因為審美活動的順利展開是要借助認識這個中介的,但由于文化意識帶來的認識上的差異,能造成審美上的差異。比如“在中華文化圈中,蜣螂同糞便相關,被貶稱為屎殼郎,不是審美對象。而同樣是同糞便相關,蜣螂在非洲有‘草原清道夫之稱。2010年的南非世界杯入場式中,出現了巨大的蜣螂滾足球造型表演。說明在非洲人的認識中,蜣螂是可以審美的對象”③。同樣,在蒙古族先民的生產、生活中,駝糞“是蒙古人生活中最主要、最常見的燃料,而火是古代蒙古人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之一,他們必須用火來取暖、加工食物、驅逐野獸,火是牧民們在暴風驟雪和漫長冬夜里最溫暖的慰藉”④。以駝糞對蒙古人的有利性為前提和基礎,駝糞也可以成為潛在的審美對象。蒙古人在長期的生活中非常珍惜駝糞作為燃料的功利性作用,并且熟悉它的形狀、大小、光澤度等特征,已經建立起了對駝糞的認知模塊,認知模塊建立之后,當蒙古族先民處于非功利性需求狀態之下時,比如聽江格爾奇演唱《江格爾》的時候,一旦聽到駝糞這個詞,就可以激活對駝糞的認知模塊及這個認知模塊所連通的情感反應,即引起美感,因此蒙古人認為以駝糞來比喻圣主夫人的耳墜,再恰當不過了。除了駝糞外,還有一些草原上獨有的審美意象,如以下的小雕、公牛、公駝等:
它有猛虎的心臟,
它有小雕似的攫取獵物的巨爪⑤。
他的前額上現出道道皺紋,
象角斗的公牛威武雄壯。
他咬牙切齒發出巨響,
象發怒的公駝兇猛異常⑥。
二、審美活動的展開
無論是漢民族還是蒙古族,審美活動的順利展開都必須以事物的有利性為必要的前提條件。漢民族文學中的原型或者說審美意象,同樣以事物的有利性作為前提。“原始崇拜往往有著深刻的物質動因,桑園既提供了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保障,又滋養著文化發展的精神園地,它既是原始宗教的崇拜物,又是詩意吟唱的象征物”⑦。
審美活動的發生機制或者說認知模塊的建立機制無論對于漢民族來說,還是對于蒙古族來說,都是一致的,只是由于輸入的數據不同,最后審美意象、審美意識及進一步的審美文化是完全不同的。這里輸入的數據指的是蒙古族、漢族或其他民族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生產方式、宗教信仰及傳統習俗等因素。
另外,《江格爾》中很多篇章里都有以實用事物贊美英雄及寶木巴國的例子,如:
洪古爾,寒冷的時候,
你是我御寒的皮外套呵!
洪古爾,緊急的時候,
你是我嘹亮的海螺⑧!
再以建筑為例,《江格爾》中寫到寶木巴國的江格爾的宮殿:
在那白頭山的山腰上,
在十二個海匯聚的地方,
屹立著一座金黃宮殿。
這宮殿有四十四堵墻壁,
有四千根柱子,
宮殿的層層階梯,
都是獅子般的巨石。
用黃金鉚合,用純金連接,
用無瑕的寶石鑲嵌,
用火紅的水晶點綴,
用紫檀木做紋窗⑨。
白銀的欄桿
鑲著紅珊瑚,
黃金的柱子
嵌著藍寶石⑩。
在說到江格爾最得力的助手勇士洪古爾時,形容洪古爾是江格爾的御寒的皮外套,是嘹亮的海螺,都是以最實用的事物贊美勇士。江格爾的宮殿在寶木巴國的人民看來,是至高無上的,是人心所向往的神圣的殿堂。文中在描寫宮殿時,用到的材質都是實際價值不菲的黃金、寶石、水晶、紫檀等,這說明用這類貴重的材質建造的宮殿可以引發蒙古族先民的美感及心靈共鳴,這與當時他們物質生活水平普遍不高、生存環境較惡劣的原因密不可分,黃金、寶石、水晶等貴重的材質意味著生活的優裕和富足,這是物質生活水平不高的蒙古族先民心之向往和追求的。相反,漢文化講究重道輕器,中原漢民族地區物質生活水平、生活環境、社會分工程度相對蒙古高原地區要高得多,單純的實際物質價值的滿足已經不再是漢民族的追求,相反,精神層面的人格追求是漢民族所向往的。“因此中國藝術精神追求的不是寫實式的洞微燭隱毛發畢現的日神阿波羅精神,而是寫意式的綽約迷離明凈朦朧的月神精神”{11}。北宋詩人王禹偁在《黃州新建小竹樓記》中描寫了小竹樓“黃岡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工,刳去其節,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價廉而工省也”。文中先寫了廉價簡陋、樸實無華的小竹樓,又寫到了在竹樓中的生活情趣“夏宜急雨,有瀑布聲;冬宜密雪,有碎玉聲。宜鼓琴,琴調虛暢;宜吟詩,詩韻清絕;宜圍棋,子聲丁丁然;宜投壺,矢聲錚錚然;皆竹樓之所助也”。在這里,漢民族詩人以竹建樓,借竹樓抒發曠達、清遠的心境和悠然自適的審美情趣。與蒙古族先民理想中的建筑所使用的材料完全不同,體現了蒙古族不同于漢民族的審美風尚和情趣,而受傳統儒家文化影響的漢民族審美文化有著內斂、講究虛實相結合的特點。endprint
三、蒙古族愛用的審美意象
蒙古族是尚武的民族,對于戰爭中使用的兵器有特別的偏愛。《江格爾》中描寫人物形象或馬的形象時,常常以兵器作為喻體,這時兵器是作為審美意象出現的。
洪古爾,奔馳的時候,
你是我飛快的駿馬,
洪古爾,戰斗的時候,
你是我堅固的盔甲{12}。
大紅馬迅猛疾飛,
好象離弦的箭一樣快{13}。
蒙古族先民生活居住在遼闊寒冷的蒙古高原地區,世代以游牧為生存方式,無論氣候環境還是物質條件相對中原地區的漢民族來說都相對較差。長期的物質生活資料的匱乏,使得蒙古人的許多生產、生活資料,如疆域領土、駿馬、奴隸甚至婚配對象都要依靠戰爭手段才能獲得。各種鋒利、有效的兵器是在戰爭中獲取勝利,取得生產、生活資料的重要保障,因而兵器的有利性是非常突出和明顯的。有了兵器,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就意味著可以吃飽、穿暖,過上衣食無憂、優裕的生活。在這種有利性的作用之下,以視知覺為中介,蒙古族先民對兵器外形的知覺和對兵器內在價值的掌握,會在大腦中同時形成。兵器的外在信息刺激與蒙古人大腦內部反應之間有著相對應的關系。長此以往,蒙古人已經在大腦中形成了對兵器等有特定方式的神經連接結構,知覺與兵器的外在形象之間存在了一定的對應契合關系,對于兵器形象的認知模塊已經建立了起來。這時,蒙古人對于兵器的審美,便可以順利進行了,蒙古人見到兵器的形象,主體的認知模塊中的情感反應連接即被打開,就會產生美感。史詩中有關兵器的細節描寫很多,比如以下這段對老英雄阿拉坦策吉的寶劍和弓箭的描寫:
那寶劍精工鍛造,
鍛打了一年,
開刃又用了一年,
那寶劍
比雪還白,
比紙還薄,
寒光閃閃,削鐵如泥。
老人的肩上是雕弓利箭,
那弓背用六十只野羊角拼成,
那弓弦用一百頭黃羊筋擰成{14}。
這些兵器意象體現出蒙古族先民崇尚力與勇的粗獷遒勁的審美觀念。
基于蒙古人已經形成的“認知模塊”,無論是在蒙古族先民還是在現代蒙古人的文化生活中,駿馬、光、兵器等是他們歌頌、贊美的重要審美對象。在科技發達的今天,蒙古人的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在蒙古人日常的生產、生活中,各種現代化工具、事物的出現代替了這些原始物象的實用功能。這些原始物象作為功利性的作用已經不是那么明顯和深刻了,但在千百年的發展進程中,蒙古人已然形成的認知模塊,已經深入到社會文化領域,很難徹底改變。我們可以通過蒙古族文學及藝術中的審美意象探尋其內在的意義,追溯掩藏在其中的蒙古族審美意識及審美文化的奧秘。
注釋:
①⑤⑥⑧⑨⑩{12}{13}{14}色道爾吉,譯.江格爾[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10,204,227,63,200,25,63,269,32.
②④姚新勇,孫靜.魅力獨具的比喻審美詩性——以《江格爾》第九章為例[J].暨南學報,2012(4).
③李志宏.認知美學原理教程[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2:120.
⑦{11}傅道彬.晚唐鐘聲——中國文學的原型批評(修訂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96,52.
項目基金: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史詩〈江格爾〉的認知美學考察》(項目編號:2017NDB110);內蒙古民族大學科學研究項目《認知美學視域下的蒙古族審美文化研究》(項目編號:NMDGP17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