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麗
摘 要: 本文以王東風的文化缺省概念為基礎,選取了《史記》楊憲益、戴乃迭英譯本中的文化缺省項為語料,探討了譯者在處理文化缺省時常用的翻譯方法及這些方法的補償效果。研究發現:楊譯主要運用文外作注、文內明示和歸化等方法,幫助譯語讀者消除意義真空,實現對原語文本的準確理解。
關鍵詞: 文化缺省 翻譯方法 補償 《史記》英譯
一、引言
翻譯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行為。翻譯過程不僅涉及語言的轉換,還考慮社會文化、政治和審美情趣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美國翻譯學家尤金·奈達曾說:“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1]110但是不同文化在歷史、地理、風俗、道德、宗教等方面存在差異,翻譯中會出現一些文化不對等甚至文化空缺現象。這樣的文化空缺常常會引起某些譯語讀者對原語文本理解的偏差與障礙。因此,呈現和闡釋異質文化對于譯者來說是一項艱巨的任務,譯者需要采取靈活的補償方法,盡力彌補原文本的文化缺省,實現兩種文化的交流。
對于蘊含著深厚中國文化的巨著《史記》而言,其翻譯更要求譯者具有敏銳的文化闡釋意識。《史記》包含獨特的禮儀文化、制度文化、器物文化、服飾文化和民俗文化等,給翻譯帶來很大的困難。《史記》的三個譯本,即美國漢學家華茲生、倪豪士及中國翻譯家楊憲益、戴乃迭夫婦的譯本中,譯者受到文化背景和翻譯目的的影響,對原文本文化缺省的處理各不相同。以“史記”和“文化缺省”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上搜索,能找到的文獻寥寥無幾。鑒于此,本文嘗試以楊憲益、戴乃迭譯本為例,探究譯者就文化缺省所采取的翻譯方法和補償效果,以期對《史記》英譯研究作有益補充。
二、文化缺省的概念
文化缺省這一概念是由中國學者王東風首次提出的,他在《文化缺省與翻譯中的連貫重構》一文中指出:“生活在同一社會文化環境中的人們都具有關于這一社會文化的共同知識,因此在交際過程中,根據語言使用的經濟原則,交際雙方會省去那些他們認為是不言自明的內容。這種被交際雙方作為共享的背景知識而加以省略的部分就叫作‘缺省。如果被缺省的部分與語篇內信息有關,就叫作‘語境缺省,而與語篇外的文化背景有關,就叫作‘文化缺省。”[2]55
缺省現象普遍存在于文學作品中,給作品帶來簡潔和含蓄的美學效果。對于缺省部分,原語讀者在閱讀中能根據語篇內的某些信息的提示,激活貯存在記憶中的相關經驗和知識,從而對文本做出比較充分的理解和欣賞。但是,由于文化缺省具有鮮明的文化特性,缺省部分對不屬于該文化群體的讀者會造成意義真空,即譯語讀者記憶模式中沒有相關的知識和經驗儲備,無法建立起連貫的理解。這就要求譯者不僅具備扎實的雙語功底,而且有良好的雙文化能力,特別是對原語和目標語言的民族心理意識、歷史背景、習俗傳統和宗教文化等有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礎上,要正確判斷譯語讀者的知識結構,合理選擇翻譯策略。下面我們就看看《史記》楊譯本是如何處理文本中蘊含的大量文化缺省的。
三、《史記》中文化缺省的翻譯補償
王東風指出,翻譯界對文化缺省的翻譯補償往往采用文外作注、文內明示、歸化和刪除等處理方法[2]58,按補償效果和使用頻率排列如下:
1.文外作注
文外注釋是譯者處理文化缺省最常見的方法,常見的有腳注和尾注兩種。文外作注既能幫助讀者消除意義真空,理解原文傳遞的文化意義,又能保留原文的異域情調和美學價值。但是,這種方法的缺點是讀者可能會因為查找注釋而中斷閱讀思路,其閱讀興致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的影響。
例1.孔子曰:“……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齊?……”
Countered Confucius, “If the humane were always trusted, how do you account for what happened to Bo Yi and Shu Qi...”[3]259
上文中,伯夷和叔齊典故蘊含的文化缺省對于中國讀者來說是一目了然的:伯夷、叔齊是商末貴族,兄弟倆互讓江山,后遇武王伐紂,二人認為是不仁之舉,不愿吃周朝的糧食而最終餓死在首陽山。伯夷、叔齊是古代仁義賢德之士的典范,其抱節守志的高尚行為歷來廣受稱頌。但是,普通的西方讀者對“伯夷和叔齊”的文化背景一無所知,如果單純直譯就必然造成意義真空,讓西方讀者感到莫名其妙。此處譯者通過加注“two Shang nobles who starved to death after the fall of the Shang Dynasty”對伯夷和叔齊的身份進行說明,幫助西方讀者理解原文含義:孔子對那些品行高尚、堅守節操的人卻橫遭災禍的現象深感疑惑。
2.文內明示
文內明示即不借助注釋,在文內用意譯的方法將文化缺省項解釋清楚。
例2.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Since entering the Pass he has taken neither loot nor women. This shows that he aims high. I sent men to watch the heavenly signs above his camp. They are of all colors and shaped like dragons and tigers—the signs of a Son of Heaven. You must lose no time in attacking him[3]117!
此例中,“氣”指一種罕見的龍虎形狀彩云,用來比喻“王氣”,象征著帝王即將出現。這對西方讀者構成文化缺省,他們可能弄不明白為什么劉邦扎營之地上方的天空出現五彩龍虎形狀云彩,項羽就必須立刻出兵剿滅劉邦。中國讀者讀到此處,腦海中龍是天子象征的記憶就會被激活,想到古代盛行根據云氣的形狀與顏色判定帝王是否出現的做法。現在云彩預示劉邦可能成為帝王,所以項羽必須抓住時機殺掉他,才能奪取天下。楊譯將“氣”解釋為“the heavenly signs”,并在破折號后用“the signs of a Son of Heaven”進一步明示龍虎形狀彩云是帝王出現的征兆,幫助西方讀者消除了意義真空,獲得了對原文連貫的理解。可以看到,這種方法能使讀者迅速理解原文,補償效果很好。但其缺點是文內空間有限,難以詳細介紹有關的文化背景,并且原文美學效果也會被削弱。endprint
3.歸化
歸化即用“蘊含目標文化身份的表達方式取代蘊含出發文化身份的表達方式”[2]58。這種翻譯方法能使讀者獲得流暢的閱讀體驗,但原文蘊含的異族文化風情會消失殆盡。
例3.久之,作苦,聞其家堂上客擊筑,彷徨不能去。
He worked hard for his master until one day, hearing a guitar played in the hall, he could not tear himself away but lingered to comment on the music[3]767。
筑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樂器,形似琴,有十三弦,弦下有柱。演奏時,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執竹尺擊弦發音[4]1075。這一早已不用的民族樂器對譯語讀者來說陌生而費解。可以看到,譯者采用了歸化法,用西方讀者熟悉的在外形和演奏方式上和“筑”相似的“guitar”來替代,取得了很好的補償效果。因為,此處作品要傳達的主題是刺客高漸離因為擅長演奏樂器、得到秦王的賞識而有機會接近并刺殺秦王,至于演奏什么樣子的樂器不是重點,與主題的關系沒有那么密切。試想將“筑”翻譯為“An ancient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 that has thirteen strings and are struck with a bamboo stick to generate sound”,肯定會干擾讀者的思路,加重其認知負擔。不過相對而言,譯本中類似的補償手法并不多見。
四、結語
語言根植于文化,對語篇的理解離不開其所依托的文化語境。由于譯語和原語文化具有不對稱性,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常常會遇到文化缺省現象。《史記》作為內蘊豐厚的傳統文化典籍,就蘊含著大量的文化缺省。針對這些缺省,楊憲益和戴乃迭夫婦主要采取了諸如文外作注、文內明示、歸化等方法進行補償,盡量為譯語讀者還原《史記》所依托的歷史文化語境,幫助其消除了意義真空,進而準確理解和欣賞《史記》。總體來說,楊譯本對作品中文化缺省補償方法以文外注釋和文內明示為主,歸化較少。兩位譯者在關注譯文連貫和譯語讀者接受程度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地保留了中國文化特征,讓西方讀者感知到中國文化的魅力。
參考文獻:
[1]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2]王東風.文化缺省與翻譯中的連貫重構[J].外國語,1997(6):55-60.
[3]楊憲益,戴乃迭,譯.史記選[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
[4]《古代漢語字典》編委會編.古代漢語字典[K].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項目:《史記》選譯技巧研究(16JK1247);渭南師范學院人文社科類育苗項目:《史記》英譯中的翻譯補償研究——以楊憲益、戴乃迭譯本為例(16SKYM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