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君
摘 要: 《中國詩詞大會》播出后,獲得了一片贊譽,為滿屏都是“真人秀”風潮的中國電視節目內容帶來了清新之風,在經典文化的弘揚和傳播上起到了積極作用。文章以《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為研究對象,從精神內核、節目形態和人物影像三方面探析了《中國詩詞大會》的成功元素,以期對中國電視文化類節目有所啟示。
關鍵詞: 經典文化 中國詩詞大會 成功元素
《中國詩詞大會》是中央電視臺繼《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和《中國謎語大會》后推出的又一檔大型文化類演播室益智競賽節目。該節目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基本宗旨,力求通過對詩詞知識和文化的競賽及賞析,帶動全民重溫那些感動過我們的古詩詞,分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從先人的智慧和情懷中汲取力量,陶冶情操。兩季的《中國詩詞大會》播出后,獲得了一片贊揚之聲,為滿屏都是“真人秀”風潮的中國電視節目內容帶來了清新之風。在超強口碑的支撐下,《中國詩詞大會》從第一季時的周播改為第二季時的日播,且是春節黃金周的晚八點檔,以期讓更多的觀眾收看到節目。“據央視數據顯示,這個節目全部10期累計收看觀眾達到11.63億人次”[1],這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節目的成功。
一、精神內核:站在時代的高度涵養心靈
中華傳統文化浩若煙海、博大精深,至今仍為當代中國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養分和精神動力。詩詞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其獨有的形式與內容千百年來一直為人稱道,它歌頌了中華民族對祖國家園的無限熱愛,對大自然的贊美,對真、善、美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中國詩詞大會》秉承了弘揚傳統文化的節目理念,通過對古詩詞的背誦與書寫,重拾詩詞文化的魅力,讓觀眾站在時代的高度涵養心靈。具體而言,《中國詩詞大會》在這方面的特點有二:
其一,既能深挖精神內涵,又能使觀眾樂于接受,這成為《中國詩詞大會》贏得觀眾收視熱情的關鍵。為了避免出現前期的積累或準備不足,對傳統文化內涵的開掘不夠深刻,節目的表現手段基本停留在背誦、記憶的單一層面等缺憾,《中華詩詞大會》節目組邀請了古詩詞領域的專家學者,歷時近一年組建了全部節目所需的詩詞題庫。從詩詞內容的選擇看,“入選節目的所有詩詞題目幾乎全部出自中小學課本,涵蓋豪放、婉約、田園、邊塞、詠物、詠懷、詠史等各個類別,聚焦忠孝、仁義、愛國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透過詩詞之美傳承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讓觀眾在既熟悉又陌生的題目中仿佛與古人作了一次酣暢淋漓的對話,領悟到了古詩詞深遠而優美的意境,見證了中華詩詞文化的力量、魅力、溫度和精髓。從詩詞題面的選擇看,節目組放棄走高冷、古癖、艱澀的“偏怪路線”決出選手的勝負,而是注重普及性和專業性并重的甄選方式,通過品讀經典,升華內心。一切的背誦、記憶只是表現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階段,只有真正理解文字、詞語、詩句背后的意義和價值,才是節目組追求的目標。
其二,《中國詩詞大會》在努力挖掘傳統文化內涵的同時,還應重視傳統文化與當下現實的關聯,努力尋找兩者的結合點,使傳統文化與現代受眾的需求、認知、情趣和知識結構相吻合,從而進一步發揮其文化效能。古詩詞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包含許多為人類所共同遵循的道德觀和生存智慧。每一位炎黃子孫都應通過閱讀古詩詞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助于從思想靈魂和種族歸屬層面解決“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我們何去何從”等問題,同時也能提升個體層面的文化涵養、審美情趣、認知能力等。正是由于這些特點,使得《中國詩詞大會》兼具普及性、觀賞性、參與性、獲益性等多重特色,觀眾喜歡看、聽得懂、夠得著、邁得進,從而得以在興趣盎然的欣賞中增長知識,受益匪淺。
《中國詩詞大會》的錄制與播出,具有較為深遠的意義。“以如此高的規格推出的這檔詩詞節目,體現了央視對中華詩詞文化乃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對普及中華詩詞無疑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3]。《中國詩詞大會》節目之所以獲得成功,與節目組準確把握時代需求,合理融入時代元素的敏銳嗅覺和創新做法密不可分。《中國詩詞大會》的價值和意義,不僅僅在于提醒大家認知、掌握詩詞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解讀、傳播并指導今天的人們正確使用古詩詞,將千百年來吟詠的詩詞文化激活,使之再度流動起來,尋找心靈的歸鄉之旅。因此,《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的推出恰逢其時,契合了時下的需求,與時代發展同步,如此方能引起廣大觀眾的共鳴和認同,有利于優秀傳統文化在今天的傳承與發展。
二、節目形態:讓“冷”知識在“熱”背景中復活
一直以來,著眼于價值引領和文化積淀的電視文化類節目如何做到“有益”并且兼具“有趣”,始終是中國電視人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如何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擔當與廣大觀眾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有機結合,中央電視臺之前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和《中國謎語大會》在這些方面做出過嘗試,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是,《中國詩詞大會》在這一基礎上又進行了審慎而大膽的節目形態創新,運用高超的智慧和技巧及特有的中國氣派,使主題與形式呈現出有機的融合,讓“寓教于樂“這一基本手法得以較充分實現。
《中國詩詞大會》展現的是“詩詞”和“大會”兩方面內容,采用無固定、有懸念的詩歌知識作為內容,通過“考試、競賽”的模式展現其過程,其中又分為個人追逐賽和擂主爭霸賽兩部分。值得一提的是,該節目組創造性地采用“以一敵百”和“擊敗體”的內循環競賽機制,每場比賽以五名挑戰者分別對抗百人選手團的模式進行。“百人選手團”由來自海內外的100名詩詞達人組成,挑戰者與百人團選手同時答題,每道題答題時間限定為十秒,以百人選手團中答錯的人數即“擊敗率”為本題積分。每位上臺的挑戰者最多可回答十道題,其間若出現失誤,便停止答題,挑戰者分數累計最高者將與臺下本場答題最多最快者進行“飛花令”的較量。“‘飛花令源自古人的詩詞之趣,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時的一種文字游戲,得名于唐代詩人韓翃的名句‘春城無處不飛花。在本季《中國詩詞大會》中,節目組引進并改良了‘飛花令,為每場比賽設置一個關鍵字,不再僅用‘花字,而是增加了‘云、‘春、‘月、‘夜等詩詞中的高頻字,在場上選手完成答題后,由選手得分最高者和百人團答題成績的第一名,來到舞臺中間,輪流背誦含有關鍵字的詩句,獲勝者直戰擂主”[4]。晉升為攻擂者,取得與擂主兩兩對決的爭霸機會,在攻擂的過程中誰先取得五分,便成為本期最終的擂主。每場比賽結束時,現場統計百人團中答對最多且用時最快的前五名選手,將成為下一場比賽的挑戰者。endprint
由此可見,《中國詩詞大會》一改以往一對一、點對點的單線比賽形式,演變成一對多、點對面的多維度競賽模式,增加了沖突感與不可預知性,使得節目更吸引人。尤其是賽季總冠軍的產生,在第一季“爆冷”和“絕殺”的情況出現后,第二季的《中國詩詞大會》將賽制修改成積分制。比賽一共十場,前九場都是常規賽,最后一場即第十場則是讓前九場比賽成績最優異的守擂者、攻擂者和挑戰者集中起來同場較量,然后決出整個賽季的冠亞軍。果不其然,第二季中的武亦姝早先被百人團突圍而出的李宜辛刷下,原本很難有機會再次登臺答題,新的賽制成就了節目的同時也成就了武亦姝。正是這種賽制的不斷創新,成為《中國詩詞大會》廣受好評的重要原因之一。
為了讓“冷”知識在“熱”背景中復活,《中國詩詞大會》在節目進行的各個環節都下足了功夫。首先,從出題方式上對古詩詞加以“現代化”改造,以便使其更加“接地氣”。例如:假如古代有微信,以下哪位詩人會出現在武則天的“朋友圈”中?再如:下列選項中哪一項與快遞員的辛苦生活有關?還有:“擲果盈車”的典故描述的是哪位“帥哥”?這些與詩詞會心、與古人會意的題目出得極為巧妙,讓人通俗易懂,趣味叢生。其次,節目組邀請來自南京師范大學的酈波教授、中央民族大學的蒙曼副教授、河南大學的王立群教授和北京師范大學的康震教授等深受觀眾喜愛的文化專家擔任嘉賓,他們在對詩詞的解析中,或有機地把每道題目引申為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或深刻解讀詩人創作的社會與文化背景,或生動再現詩詞背后的故事,或適當還原詩詞的獨特意象,從而引導觀眾真正感悟中華詩詞的精髓。再次,節目組對比賽的錄制演播大廳進行了360度全方位的意境營造,百人團按照扇面形狀依次坐開,頗具中國氣派,再結合舞美、燈光、動畫、音樂等眾多時下流行的視聽技術手段,讓古詩詞在演播室中“具象地靈動起來,場面十分震撼”。
嚴謹、務實的學術內容與輕松、活潑的節目形態相映成趣,成為《中國詩詞大會》吸引眾多觀眾的又一個重要因素。比如,主持人董卿曾問七歲的挑戰者李尚榮為什么從最初喜歡李白后又更喜歡杜甫時,李尚榮說:“因為他(李白)太調皮,而且又愛喝酒。”瞬間逗樂了熒屏內外的觀眾。再如,農林工作者王天博和他的女友王澤南便是因為詩詞而走到一起,二人經常互贈詩作,這次更是共同參加《中國詩詞大會》,成為這一季中備受矚目的一對情侶。
可見,《中國詩詞大會》的節目形態煞是生動,它“以文化為核、以綜藝為殼,巧妙地植入有賽制、有人物、有情節、有互動、有共鳴、有樂趣的綜藝娛樂、真人秀、益智游戲等表現手段,注重節奏的起承轉合,運用全媒體傳播手段,有效地提升了節目的可看性、趣味性、參與性和互動性,為長期處于表達困境的電視文化節目找到了新的樣態和坐標,使以往費解深奧、曲高和寡,與普通大眾有一定距離感的‘傳統文化具有了符合當下時代特征的平易性、生動性和親民化的表達”[5]。
三、人物影像:與展現詩詞相得益彰
在《中國詩詞大會》的舞臺上,勝負永遠不是最重要的,用詩意的語言抒發感情、描繪生活、紀錄人生,才是這檔節目的亮點。可以說,《中國詩詞大會》在節目人物影像元素的構設方面頗見用心。
首先,主持人在《中國詩詞大會》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為節目的成功增色不少。在大多觀眾的印象中,董卿是一位專業的晚會或綜藝節目主持人,大方得體,氣質高雅,穿著成熟又不失風尚。在節目中,董卿穿針引線、承上啟下、見縫插針、見招拆招和各種奇思妙想,把原本針鋒相對、劍拔弩張的比賽,變得笑聲不斷、雅俗共賞。她常常以自己的現場反應和隨機應變緩解氣氛,推動賽程,以吸引和感染電視機前的觀眾。比如,當四川“無臂學子”彭超出現在擂臺上時,董卿在聽了彭超的故事和他用腳參加高考考出603分的高分后,給出了一個大大的贊,她說:“你很棒,你站在這里,用一種樂觀和堅韌的態度面對你的人生,給了很多人鼓勵。”再如,一次在說到《游子吟》是孟郊年長后一次看到母親的背影有感而發寫下的時候,董卿在現場便動情了,眼里泛起了淚光。她說:“父母愛孩子是一種天性,他們從來不會計較這份愛付出了多少,犧牲了多少。但是,反過來,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善待自己的父母。這是一種人性,需要道德的修養,而我們學習古詩詞,就是為了傳承文化、弘揚美德、秉承精神,孝道始終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美德。”可以說,通過主持,董卿展現出了知性和博學的一面,是這次《中國詩詞大會》賽程中各環節的結合點和畫龍點睛的出彩點,為節目取得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突出106位參賽選手,以其出色表現和動人故事吸引觀眾。兩季的《中國詩詞大會》培養和涌現出一批人氣選手,他們的出彩表現成為節目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比如,16歲的國學小才女李子琳,沉穩大方,機智聰慧,有著超越年齡的成熟。她是第一季節目中蟬聯擂主次數最多的選手,更是用一組帶“花”字的七言絕句,震驚全場,連點評嘉賓王立群教授都稱贊其“厲害,厲害”。再如,同樣是16歲參賽的上海高中生武亦姝,她憑借強勁的實力和淡定的心態,在“飛花令”環節一戰成名,之后越戰越勇,最終斬獲第二季的總冠軍。來自河北邢臺市鄉下的40歲農民白茹云,一生坎坷,唯有詩詞是她人生的慰藉。她的出現,詮釋了真正的詩意。此外,北大工科女博士陳更、能背誦一萬首詩的“牛人”李四維、人民警察王紀波、用歌聲詮釋詩詞的人民教師夏昆、知識淵博的彭敏和65歲只讀過四年書的農民大爺王海軍等眾多選手,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可以說,兩季106人的百人團是節目組通過海選、筆試、面試等眾多環節精挑細選出來的,他們來自四面八方,各行各業,唯一的共同點是對詩詞的愛好。他們的出色表現,無疑提高了觀眾對詩詞及對節目的興趣與關注度。
再次,《中國詩詞大會》強化嘉賓講解,以揭示詩詞背后的故事及文化。每一輪比賽結束,鏡頭都會轉向酈波、康震、王立群和蒙曼等專家,他們常常面帶微笑、認真從容地針對選手答題時涉及的詩詞進行深入剖析和點評,讓挑戰者和廣大觀眾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以加深對詩詞的認識和理解。比如,蒙曼老師在講解“勸君更盡一杯酒”時,結合詩詞的背景與詩人當時的心情為觀眾講解詩句中為什么要用“盡”而不是“進”,盡快幫助觀眾和選手進入詩歌創作的意境中,從而直觀地感受詩歌的氣象和別樣的風采。如此,便實現了節目對詩詞文化和歷史知識的完美普及,確保了節目的準確性和權威感。
《中國詩詞大會》正是通過一個個“人”的活動才得到鮮活生動的展現。因此,將“人”作為節目表現的重點,通過現場與幕后的采訪,展示“人”的精神風貌,講述“人”的生活故事,凸顯“人”的各種情感,成為人物影像構建的成功法寶。
參考文獻:
[1]李貞.中國詩詞大會緣何廣受追捧[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7-2-9.
[2][3]周思明.《中國詩詞大會》:尋找傳統文化基因[N].中國藝術報,2016-3-2.
[4]韓英楠.中國詩詞大會為何這么火?[N].北京晨報,2017-2-9.
[5]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評論員.原創文化類節目:直面“苦旅”,再接再厲,探索創新[J].中國電視,2014(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