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磊
摘 要: 高校校園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融合發展實際是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保持密切的聯系,使得其共存共榮,這將是地域文化事業發展的趨勢。高校校園文化與地域文化在其發展進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通過對二者文化共融模式及途徑的研究及實踐,結成更加緊密的共生共榮關系,形成良性循環,更廣更好地惠及人民群眾,具有積極的推廣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 校園文化 地域文化 融合研究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物質財富要極大豐富,精神財富也要極大豐富,必須鍥而不舍、一以貫之抓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寶貴財富,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傳承下去,文化發展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內在動力,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發揚光大。對于地域來說,要具有知名度和影響力,深化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必須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內涵作為原動力,有助于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才能更好吸引并留住人才、企業、游客等,才能真正打造宜居、宜業、宜學、宜游的高品質的地域人居環境。一個城市是高校發展的外部環境,城市所在地域的文化內涵深刻地影響著高校的建設發展,是高校實現內涵發展、人文進步的重要基礎。高校具有傳播知識、培養人才、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職能,是知識創新的發源地、先進文化的播種機,為地域文化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養分。高校與所在地在文化建設發展中相融互動的關系,決定了高校將自身文化建設融入地域文化發展之中,主動擔當文化主體的責任和使命,促進高校自身與地域文化實現良性互動發展。
一、樂山地域文化建設的戰略分析
文化為社會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是一個地方、一個城市影響力和吸引力的根本。現階段,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文化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談到中國傳統文化,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高校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融合發展實際是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高校發展只有立足于深化文化內涵的基礎之上,才能保證其持續健康地科學發展。高校與地方之間保持密切的聯系,使得其共存共榮,這將是未來樂山市文化事業發展的趨向。樂山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我國唯一擁有三處世界遺產的城市(樂山大佛景區、峨眉山景區、東風堰),有著郭沫若等一批巨大影響力的歷史名人,歷史遺存豐富、文化底蘊深厚、人文傳承悠遠、山水風光秀美。樂山目前有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西南交通大學峨眉分校、樂山師范學院、樂山職業技術學院4所高校,學生5萬余人,高校校園文化是樂山地域文化的組成部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發展為樂山“轉型升級、美麗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論支撐。
二、高校校園文化對樂山地域文化建設發展的積極作用
地方高校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有著天然的聯系,是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政府高度重視當地高校發展,加大對高校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大力推動當地高校的辦學水平和內涵建設,更好地發揮高校在地域文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提升地域文化水平,使之真正成為繁榮和發展地域文化的主力軍。
一是對地域文化建設發展的提升作用。比如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教師1000余人,其中副教授以上高級職稱及博士、碩士學歷教師已占教師總數87.5%,在校生近2萬人,已為社會培養畢業生6萬余名,為樂山企事業單位輸送畢業生數千名,為提高樂山的競爭力提供了人才保障、智力支持、技術支撐和知識貢獻。學院建有智能化的圖書館、標準化的體育館、大型室內外活動場所和省級科普基地等,有效地彌補城市文化實施的不足。學院以建設國家級生態型、園林式大學校園為平臺,精心營造和諧、舒適、綠色校園,彰顯環境育人特色,獲評“全國綠化模范單位”、“四川省園林式單位”等榮譽,成為樂山作為國家園林城市的一張名片,為樂山國際旅游城市的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二是對地域文化建設發展的助推作用。高校校園文化對地域文化建設發展有著較強的輻射作用,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積極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發展,成立“物聯網技術與應用研究所”和“核工程與高新技術研究所”等研發平臺,與地方大中型企業積極對接項目。與樂山市共建“技術轉移中心”、“公共監測服務平臺”、“成樂高新區技術轉移中心”、“電子商務進農村”、“電子商務樂支付平臺”、“國際電商城”及各類學科專業研究所等,為樂山市經濟文化建設、社會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學院還積極安排學生在當地企事業單位實習、掛職鍛煉,結合當地實際開展“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志愿活動,積極組織志愿書者服務于當地承辦的國內國際賽事、大型會議活動等,并根據地方實際和高校特色開展各類科技文體競賽等高雅文化活動等,促進了地域文化發展,提升了群眾、居民的人文素養,為地域文化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三是對地域文化建設發展的引領作用。高校匯聚了高素質的青年師生,高校校園文化有融匯八方、深化地域的特色和優勢,比其他群體的文化更具有創新性和引領作用,為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影響力,深化城市的內涵和品牌有著積極的作用。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在辦學過程中注重將樂山獨有的自然與文化底蘊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并秉承了中國核工業“兩彈一艇”“四個一切”和成都理工大學“窮究于理、成就于工”精神文化,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園文化,為學院建設發展提供了精神動力。學院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立足地域,通過專業建設、人才培養、學術交流、品牌活動等各種文化陣地,凝練地域文化精神,并通過學校的報刊、宣傳冊、櫥窗、展板標語等傳統媒體及學校網站、微信、微博、QQ等新媒體著力宣傳樂山歷史文化、旅游文化、美食文化、傳統文化等,使校內外師生、家長、游客更深入了解樂山、認同樂山,提升地域文化競爭力,引領地域文化向更高層次發展。endprint
三、樂山地域文化與高校校園文化互融的模式及路徑的思考
高校校園文化對地域文化有著提升、輻射、凝練、助推和引領等積極作用,地域文化又反哺于高校校園文化的發展,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發展不可或缺的外部環境,地域文化與高校校園文化的融合發展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
一是深化地域特色、加強統籌規劃。樂山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政府要進一步出臺相關政策對文化建設進行大力引導和扶持,進一步完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對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深化一批具有樂山實際和樂山特色的文化品牌,塑造樂山地域的文化形象,為樂山高校校園文化提供更好的環境、氛圍和資源。政府要把高校校園文化納入城市文化發展整體規劃部署,以蘇稽新區建設樂山大學城為契機,把大學城建設和地域文化建設發展統籌考慮,完善基礎設施,構建校地深度有機融合機制,推進校地在教育、科技、人才、研發、產業的深入融合,實現地域文化與高校文化的良性互動發展,把高校的科教、人才等優勢轉化為地方經濟優勢、發展優勢,使大學城真正成為樂山經濟社會發展的新亮點、新品牌、新引擎,
二是建設文化產業、開展宣傳活動。文化產業是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發展文化產業對地域文化建設和人民群眾幸福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推動地方經濟結構、轉變地方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地方要根據國家對文化產業發展的要求,制定好樂山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把高校文化建設納入地方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根據地域發展的特征和需要,明確文化產業發展的貢獻點,利用項目推動,促進校地文化互動發展,促進地方文化與經濟的結合,實現文化產業向規模化、集約化、市場化方向發展,逐步形成具有樂山地域特色的文化產業鏈。同時,加強政策的監督和引導,推動社會力量逐步成為文化產業投資主體。政府和高校要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培育市民和高校師生文化意識,正確把握好地域和校園文化發展方向。
三是發揮高校優勢、提升文化品質。在樂高校除要建設富有自身特色的校園文化、引領地域文化發展方向的基礎上,還應積極結合地方實際,主動融入地域文化建設發展。根據樂山地方經濟社會文化建設發展需求,打造地域特色學科專業,在特色學科專業建設過程中,注重與地方政府及企事業單位的深度合作、交流,使特色學科專業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文化建設發展。發揮科研優勢,實現與地方的“產、學、研”有機結合,為地方重點科技項目攻關、科技成果轉發、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發揮積極作用。積極探索各高校圖書館、體育運動場館、博物館、科技文化展覽館、重點實驗室、文藝演出場館等對外開放模式,加大開放力度,形成校地聯盟機制,實現高校資源與地方資源的共享,使之成為校園文化與地域文化良性互動的重要平臺。在樂高校要積極參與樂山文化藝術創作、文化遺產的保護、文化市場的開發等地方文化建設發展工作和樂山市建設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的各項工作,增強地方文化產業實力,提高樂山市文化遺產保護及利用水平,提升地域文化品質,實現文化強市,增強城市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周松峰.城市的文化融合及其未來實踐路徑[J].城市學刊,2015(9).
[2]李繼兵.寧德鵬.城市文化與高校文化互動發展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5).
[3]鞠國帥.大慶地域文化與地方高校文化軟實力建設[J].北華大學學報,2013(6).
[4]曹毓民.地域文化對地方高校辦學特色構建的影響[J].赤峰學院學報,2010(8).
[5]劉茂燦.高校文化對城市文化建設的提升作用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11).
[6]陳志強.高校文化資源與青島城市文化建設[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院報,2008(3).
[7]馬忠石,王洪斌.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城市文化建設的良性互動發展[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8(9).
[8]吳秋鳳,黃冠蘭.黑龍江高校校園文化與地域文化融合的路徑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4).
[9]王春林.南寧高校文化與城市文化互動發展的對策探討[J].創新,2012(3).
[10]楊培.試析地方高校對城市文化發展的促進作用[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8).
[11]李捷.天津高校在城市文化傳承創新中的作用與途徑[A].天津市社會科學界聯系會,編.科學發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八屆學術年會優秀論文集(中)[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
[12]王春梅.以地域文化的交融糅合推動高校文化建設[J].中國成人教育,2013(14).
本文為“2016年樂山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研究項目(編號:SKL2016C32)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