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媛
摘 要: 北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南康賣雞調,是以南康鎮當地白話演唱的一種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漢族民歌樣式。歷史上,南康賣雞調在南康鎮具有較高的傳唱度,但隨著歷史發展、社會變遷,這一民俗文化的發展大不如前。本文通過對南康賣雞調現存唱本的梳理,總結出其發展的趨勢與特點,為南康賣雞調的進一步傳承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 南康鎮 賣雞調 唱本
引言
南康賣雞調,又名“南康調”,是以南康鎮當地方言演唱的特色民歌,主要分布在北海市鐵山港區南康鎮、合浦縣常樂鎮、石康鎮、山口鎮等白話方言地區,2015年被列入北海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1]。南康賣雞調產生于清光緒年間,現在仍是南康鎮當地極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民俗文化樣式,但是針對南康賣雞調的調查研究卻很少,現存資料相對匱乏。
我國在2004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之后陸續發布了“保護非遺”的相關文件,“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成為融入中國當下的正式國家體制的一個概念[2]。南康賣雞調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應受到相應的保護,得到良性的傳承與發展。本文以北海市南康鎮為調查點,通過田野調查法、文獻分析法、觀察法等研究方法,對南康賣雞調文本進行較系統的梳理,探究其重要文化價值,以期推動其傳承與發展。
一、唱本簡介
傳說南康賣雞調是源于一段凄美愛情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分別是“雞郎”和“調妹”,因愛人被惡霸強占、迫害,“雞郎”便創作了“賣雞調”走街串巷演唱,公訴惡霸的惡行,表達對愛人的深切懷戀——這是南康賣雞調最原始的唱本唱詞內容。隨著歷史發展,這一唱本現已無存,唱本的具體內容也無從考證,但是南康賣雞調的創作者卻結合新時代環境創作了一系列新作品。
現存南康賣雞調唱本主要有《珠還神州》(1997年創作)、《認真貫徹〈實施綱要〉》(2005年7月創作)、《計劃生育就是好》(2010年8月整理)、《喜看南康全國文明鎮》(2016年5月創作)、《歌唱南康特色小鎮》(2017年4月創作)、《斑鳩埇農民慶翻身》(2017年5月整理)、《粉仔回頭金不換》(2017年7月創作),以上作品皆是由南康賣雞調第二代傳承人陳宜積創作。
《珠還神州》是1997年時,為慶祝香港回歸,內容為歌頌促成香港順利回歸的偉大創舉——“一國兩制”,表達祖國人民對于香港回歸的激動與喜悅。當時,該本是陳宜積為參加南康鎮“七一晚會”表演所作,后經南康鎮供銷社推薦,參加北海市供銷社七一晚會并憑借其獨特的唱腔及曲調、迎合時代的唱詞得到觀眾一致好評,在晚會節目評比中獲得一等獎。《珠還神州》的創作,是南康賣雞調經“文化大革命”動亂之后,首次重新回歸于百姓視野。
《認真貫徹〈實施綱要〉》和《計劃生育就是好》兩本,分別是2005年和2010年以南康社區曲藝團為單位完成創作。在《認真貫徹〈實施綱要〉》中,歌詞主要是歌頌特色社會,概述市場經濟等重要制度,強調了《實施綱要》對于反腐、黨建的重要意義。《計劃生育就是好》則通過記述“王家”的故事,講述“超生”不遵政策的惡果,從而強調“計劃生育”的正確性。以上兩本皆是由南康社區曲藝團為單位創作,表演者對歌曲唱法較為熟悉,傳唱度較廣,基本上仍保持歌曲一開始創作的唱法及旋律。
《喜看南康全國文明鎮》和《歌唱南康特色小鎮》兩本,是南康曲藝團分別在2016年5月和2017年4月創作,兩本的創作都是基于近年南康鎮頻獲榮譽稱號的背景。兩本的歌詞內容主要都是介紹南康當地民風民俗、風景名勝,記述小鎮各方面的發展,反映百姓生活,抒發民眾對新生活的喜悅之情。
《斑鳩埇農民慶翻身》是現存南康賣雞調唱本中最原始的版本,其演唱歷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斑鳩埇”是指隸屬南康鎮的一個村落,歌詞主要是迎合當時土地革命的大背景,圍繞“打土豪分田地”一主題,通過哀述農民不易,控訴地主惡行,贊頌共產黨,表達農民翻身的喜悅之情。據第二代傳承人陳宜積述,《斑鳩埇農民慶翻身》是他最初根據南康賣雞調時所聽到的版本,即第一代南康賣雞調傳承人梁潤田的唱本整理創作。
《粉仔回頭金不換》是現存南康賣雞調作品中最新一版,也是南康賣雞調為吸引更多觀眾做出的重大創新——“賣雞調小品”。“粉仔”是南康當地方言詞,即“癮君子”,該本主要講述了粉仔——“克白”在父母及婆婆的勸說下,改過自新戒毒成功,創業謀生的故事。
綜上所述,根據現存諸本的唱詞內容,基本可分為政治宣傳和反映百姓生活兩大類,其中內容主要為政治宣傳的有:《珠還神州》、《認真貫徹〈實施綱要〉》和《計劃生育就是好》,反映百姓生活的主要有:《斑鳩埇農民慶翻身》、《喜看南康全國文明鎮》、《歌唱南康特色小鎮》和《粉仔回頭金不換》。值得關注的是,南康賣雞調的每本創作基本都附有一些贊頌共產黨和國家政治綱領的內容,可見其宣傳教育特點鮮明。
二、藝術特點
通過分析南康賣雞調唱本,可知南康賣雞調的創作不是單一的照曲填詞,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運用了靈活多樣的藝術手法、巧妙準確的敘事方式和貼近百姓的語言風格。
(一)靈活多樣的藝術手法
《珠還神州》的創作是源于1997年香港回歸,曲名借典“珠還合浦”,改作“珠還神州”,南康鎮歷史上曾隸屬合浦,“珠還合浦”的典故在南康鎮當地家喻戶曉,這一典故的借用貼切表達了失地復回的喜悅之情,極大程度上增強了歌曲的感染力。除此之外,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靈活使用在南康賣雞調諸唱本中也很常見,例如《珠還神州》中,“慈母狂抱失兒狂吻千片”的比喻,將祖國人民盼得香港回歸的激動與喜悅表現得淋漓盡致。又如《認真貫徹〈實施綱要〉》中“腐敗使國民經濟受折損,腐敗把社會治安搞亂,腐敗危及國民精神創造,腐敗使黨的光輝黯然,腐敗離間了黨群關系。”幾句的排比設計,層層遞進強調了“腐敗”的危害,進而突出了“認真貫徹《實施綱要》”的重要性。除以上,“賦比興”手法的使用也尤為巧妙,例如在《斑鳩埇農民慶翻身》中:“春日里東風吹,我精神興奮就唱幾句。未唱楊家將穆桂英掛帥,先唱南康公社有個斑鳩沖大隊。”以“穆桂英”典故鋪成作起,再借景抒情起興開唱,設計巧妙靈活。
(二)巧妙準確的敘事方式
《計劃生育就是好》一本,主要是通過“王家”和“李家”的故事對比,提倡“計劃生育”,全本敘事簡介,情節設置巧妙,對比明顯,主旨情感也十分明確。除此,在《斑鳩埇農民慶翻身》中,也是通過敘事手法,講述“林其煥”的悲慘遭遇,達到先抑后揚的效果,表達“農民翻身”的喜悅之情,抒發對“毛主席”和“共產黨”的贊頌之情。“講故事”的方式更容易被平民百姓所接受,唱本中敘事手法的設計,使得唱本具有更強的親和力和滲透力。
(三)貼近百姓的語言風格
南康白話是北海市具有代表性的五大粵方言之一,使用南康白話演唱,是南康賣雞調區別于其他民歌樣式的最大特點。“方言詞語”大量地存在于各唱本之中,以獨特的形式記錄當時人們的所感所想。例如:在《斑鳩埇農民慶翻身》一本中:“富有人家見也乍不見”,句中的“乍”在現代漢語中意為“忽然”,在南康白話中“乍”的語音表示“假裝”之意。作者在唱本中所使用的“方言詞”基本都是通過記音從而表意,字詞的選用主要關注“語音”,盡量使用簡單字。當下,普通話雖已在全國范圍進行推廣,但是并未實現“人人會講”、“人人會聽”,南康賣雞調作為地方性民歌,創于民間,唱于民間。這樣一種貼近百姓,“人人可識”,“人人可記”的語言運用,極大程度上,增強了南康賣雞調給觀眾帶來的親切感,同時有效促進了南康賣雞調的推廣。
綜上所述,南康賣雞調的唱本不是單純的“依詞寫作”,其中不乏作者的匠心設計,每一本都是“用心而創”,這既是提升了南康賣雞調的藝術魅力,又是為觀眾提供了更高層次的審美體驗,其旨便是為了更好地推動南康賣雞調的傳承與發展。
三、表演形態
由于歷史原因,南康賣雞調根遺失了部分唱本,但是“賣雞調”的曲調卻通過口頭傳唱的形式流傳至今,并且作為核心元素得以保存,其曲調基本為:
“曲調”是南康賣雞調諸本中可直觀的唯一不變的元素,正如傳承人陳宜積所述:“一切皆可變,唯曲調不可變。”該調作為每本的開場,以鑼鼓演奏,奏畢演員開唱。每小節演唱結束,又以鑼古演奏以過場,同時演員以“啊”哼唱。隨著唱本創作的豐富,主題的改變,經過創新,曲調已從最初“雞郎”哭訴所用的凄涼哀婉的緩慢調子,通過加快節奏變得歡快、喜悅,但是其基本旋律仍保持不變,這樣的調整更加適合當下的時代發展。
根據“雞郎”走街串巷哀唱賣雞調的故事傳說,可知南康賣雞調最初的表演是由一人在市井游走演唱,沒有特定的服裝道具,也沒有伴奏樂器,甚至沒有特定的表演地點。隨著歷史發展,南康賣雞調出現了不同年代的唱本,也呈現出了不同的表演形態。
據傳承人陳宜積口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南康賣雞調的表演形式為一人襲長衫,手執折扇獨唱,或伴有樂器演奏,對舞臺基本沒有要求,但已有固定的表演環境。這一表演形式,在整理后的《斑鳩埇農民慶翻身》一本的表演中,仍舊沿用。樂器上,主要有高胡、大胡、鑼、鼓、木魚、鈸(吊鈸、小鈸)、秦琴相配合演奏。除此,通過唱本標記可知,在五六十年代的表演中,還設計觀眾與表演者的互動環節——“喊口號”,如在《用農民慶翻身》表現為“內場呼口號‘毛主席萬歲!毛主席萬歲”,這一設計增強了觀眾在表演過程中的參與感,但現在并未繼續使用。
1997年創作本《珠還神州》,創新為以男女對唱為主的演唱形式,服裝、道具上已不再要求著長衫、執折扇,而是更加傾向于現代化服飾——男士著西裝,女士著連衣裙,樂器基本沿用五六十年代所使用的,但是該時期已有較正式的表演舞臺,也出現了較固定的觀眾群體。以上表演形式后沿用至《認真貫徹〈實施綱要〉》和《計劃生育就是好》。
除男女對唱的演唱形式創新外,在《喜看南康全國文明鎮》和《歌唱南康特色小鎮》兩本中,演員的服裝呈現出更加現代化、禮儀化的特點——女士著舞臺演出禮服,男士則是西裝領結;除此,還添加了伴舞者,在演唱過程中使用小鼓、舞蹈扇等道具,配合舞臺調度,極大程度地美化了舞臺效果。伴奏樂器則結合實際情況,保留原有高胡、大胡、鑼鼓、木魚、鈸(吊鈸、小鈸),添加了大提琴,并以揚琴代替秦琴。除此,通過借鑒快板的表演,《南康》兩本都加入了對口快板“數來寶”的部分[4],是南康賣雞調在二十一世紀的重大創新。
小品本《粉仔回頭金不換》,在《南康》兩本的創新基礎上,加入現代小品元素,表演人數變為多人。小品本的創新,使人物對話和“南康賣雞調”有機結合,對表演者服裝及舞臺效果的要求更加多元化,體現了更高層次的審美追求。
綜上所述,隨著南康賣雞調唱本的不斷更新,其表演形態在不斷豐富。“從無到有”、“從簡到繁”是南康賣雞調表演形態變化的特點,通過這些變化,可以看出南康賣雞調創作者順勢而變,順時而變所做出的努力,也可見南康賣雞調仍舊處于動態發展的狀態之中。
四、文化價值
南康賣雞調作為一種存在已超過一百年的民俗文化,雖然未能一直保持高度活躍的狀態,但是歷時多年,它卻依舊可以留存,并且在現代依舊葆有一定的生命力,這與其所蘊含的重要文化價值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
(一)承載社會功能
教化功能、軌范功能、維系功能和調節功能是民俗是主要社會功能[3],南康賣雞調作為一種民俗文化,通過其唱本即可見其所發揮的社會功能。例如《粉仔回頭金不換》的創作,即是為了進行“戒毒、拒毒”、“自力更生”等價值觀的宣傳教化,而《認真貫徹〈實施綱要〉》和《計劃生育就是好》分別是在2005年頒布《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綱要》和2010年計劃生育政策調整的大背景下創作。以上兩本,都是為響應國家政策,具有一定的時代特征,但同時也是為保持社會成員向心力、凝聚力所做的創作,這便是民俗維系功能的體現。除此之外,南康賣雞調本身作為一種民歌樣式,具有極強的娛樂功能,是百姓情感宣泄的良好渠道。
(二)宣傳地域特色
南康鎮是一個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鎮,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南康賣雞調作為當地特色民歌,在唱本創作上也對地域文化有所涉及。《喜看南康全國文明鎮》和《歌唱南康特色小鎮》兩本很好地糅合南康鎮地方文化,以民歌演唱的形式,推廣當地的特色文化。通過歌曲傳唱,將地方特色文化進行宣傳,既有利于增強當地民眾的文化自信力,又有利于促進非當地民眾對南康鎮特色文化的了解。
(三)推動文化建設
2005年南康鎮榮獲國家首批全國文明鎮稱號,2016年10月,南康鎮再獲“首批中國特色小鎮”稱號[5]。近年來,文化建設在南康鎮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文化作為軟實力,對推動城鎮經濟建設,增強城鎮綜合實力都具有重要作用。南康賣雞調歷史悠久,又極具地方性特點,對于南康鎮文化建設具有直接的推動作用。從此,亦可見民俗文化與政治、經濟的良性互動。
結語
南康賣雞調作為南康鎮當地的特色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地百姓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情感,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現實的文化價值,證明了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但是由于時代的發展,新的文化樣式層出不窮,南康賣雞調對百姓的吸引力大大降低。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南康賣雞調亟待社會的關注與保護。當代南康賣雞調唱本內容與形式的變化,從側面體現了南康賣雞調百年間的歷史發展,對于南康賣雞調的現狀及發展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蘇遠志.走近南康鎮尋訪“賣雞調”[N].北海日報,2015-5-19.
[2]高丙中.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革命”的終結[J].開放時代,2013(05).
[3]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
[4]耿直.快板藝術繼承發展分析[J].群文天地,2012(9).
[5]古韻南康[J/OL].北海旅游政務網,2017.3.
基金項目:本文受到“大學生創新與創業訓練計劃”國家級項目《南康賣雞調傳承與發展現狀研究》資助(項目編號:201710593093)。